摘要:7月上旬,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24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014例,结合后续新增病例数估算,全省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000例。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近期,广东佛山疫情的动态时刻牵动着民众的心。
7月上旬,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24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014例,结合后续新增病例数估算,全省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000例。
日前,福州疾控发布提示,明确来自国外流行地区及广东佛山等高风险区域的来(返)榕人员,需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基孔肯雅热这一病症,由伊蚊传播,与登革热症状相似,却有着自身特殊威胁,比如患者关节剧痛,且目前既无特效药、也无预防疫苗,使得及时精准诊断尤为重要。
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发酵,资本市场亦随之波动,医药生物板块获资金重点关注。值此敏感时点,金域医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依托感染检测中心的血清学、荧光PCR及测序技术平台,已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并强调其“精准识别病原体”的能力。
截图来源于上证互动
针对此次公开宣称具备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能力,是否已接到相关检测订单或合作意向等问题,源媒汇向金域医学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番表态,恰逢疫情推高检测需求、相关股价波动的敏感节点。不难让人联想到,新冠疫情后沉寂许久的金域医学,或许也想借此蹭一波热度。而金域医学背后的肇庆前首富梁耀铭,能重回财富巅峰吗?
01
新冠疫情成就肇庆首富
梁耀铭,广东肇庆人,出生于1964年。1988年,梁耀铭从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职于教务处、科研处,后来又担任校产办主任,负责校办企业的运营。
1994年,梁耀铭开始涉足医学检验领域,彼时由其负责运营的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最初从事检验试剂贸易。但随着市场上小型试剂贸易公司增多,作为需上缴全部利润的国企性质单位,在资金投入、市场反应及一些非正规竞争手段方面,难以抗衡,业务发展愈发艰难。
于是在1997年,梁耀铭将广州医学院校办企业转型为“金域检验”,创立国内首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金域瞄准基层医院检测能力不足的痛点,以集中化检测降本提效,2004年完成改制并引入员工持股,还通过集资购设备渡过搬迁危机,奠定“利益共享”的企业文化。
技术上,金域医学2002年获我国首个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2008年通过美国CAP认证,逐步建立技术壁垒;2007年起启动全国连锁化布局,4年内建成19家省级实验室,覆盖90%人口区域,市场份额超30%。
资本层面,金域医学2008年获联想投资等多个参与方的B轮融资;2017年于上交所上市,首日上涨44%且连获十余个涨停,市值最高达196亿元。梁耀铭因在公司持股15.34%,当年身价飙升至30亿元,肇庆富豪地位初现。
新冠疫情的突袭,成为金域医学发展轨迹中的关键拐点。
彼时核酸检测需求呈井喷之势,金域医学承接了全国31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的检测任务,累计检测量快速突破亿级关口。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带动业绩飙升,2021年公司营收攀升至120亿元,净利润达22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47.3%。
业绩的高光表现同步反映在资本市场,金域医学股价在2021年冲高至173.74元(前复权),市值超800亿元。按持股比例测算,实控人梁耀铭的身家峰值一度跃升至150亿元。也正是这一年,他登上肇庆首富之位。
但随着疫情的消退,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02
疯狂扩张后一地鸡毛
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金域医学凭借核酸检测业务,实现了业绩的爆发式增长。三年间,公司累计营收达356.63亿元,累计归母净利润65.83亿元。
而在疫情之前的2017年至2019年,金域医学三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仅8.44亿元。这意味着疫情三年的盈利总和,相当于疫情前三年总和的7.8倍,远超过往多年盈利累积。
疫情退潮后,核酸检测需求骤降,这项曾为金域医学贡献核心增量的业务急剧萎缩,公司业绩也随之大幅滑坡。2023年营收同比锐减约45%,2024年更是迎来上市首亏,净亏损达3.81亿元。疫情红利催生的高增长泡沫,至此彻底破灭。
更棘手的是,疫情期间为追逐检测红利而疯狂扩张的产能,如今已沦为难以卸下的沉重包袱。这种扩张暴露了企业对核心业务定位的模糊——误将“应急属性”的核酸检测需求当作长期机遇。
当时金域医学大规模购置设备、扩建实验室,2022年公司固定资产高达17.24亿元,相较疫情前的2019年激增约60%。此举虽短期支撑了检测能力,却因部分设备技术标准低、兼容性差埋下隐患。疫情消退后,检测需求断崖式下跌,设备闲置、实验室利用率下滑,2024年报废损失达1.44亿元。这既浪费资金,也反映出决策层风险意识缺失,资产减值持续冲击利润。
与此同时,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高企,其规模与结构揭示了业务对财政支付的高度依赖。疫情期间公司对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宽松信用政策,将部分订单等同于“无风险订单”,导致应收账款攀升。
2020-2022年疫情期间,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从15.70亿元快速攀升至70.25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从99天拉长到136天;2023-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虽从260.5天降至243.6天,但仍维持在高位。这说明疫情退潮后,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的回款难题仍未解决。
2024年,应收账款暗雷爆发,金域医学计提坏账6.19亿元。既暴露出公司对有关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严重不足,也是导致当年利润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产能盲目扩张与应收账款高企形成联动,本质是疫情期间“高增长幻觉”催生的虚假繁荣。企业在营收、资产、应收账款同步膨胀中,忽视了可持续现金流支撑,如今的资产报废损失与坏账计提,实则是为当年激进扩张吞下苦果。
业绩快速萎缩之下,金域医学的股价也随之崩塌。自2021年1月股价见顶后,截至目前累计跌幅已超八成。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03
昔日“辉煌”或难复制
业绩承压,金域医学也在通过“开源节流”,为业务转型争取空间。
2022-2024年,金域医学的销售费用从15.10亿元逐步降至9.31亿元,管理费用由9.96亿元减少到5.98亿元,研发费用从6.33亿元压降至4.00亿元。这几年间,公司为缓解业绩压力,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持续优化营销资源配置、精简管理流程等方式,来达到控费的目的。
除了控费以外,金域医学还在人员结构上进行了优化调整。2022-2024年,公司总人数从14411名减少至10413名,累计减少了3998人,减员比例高达27.75%。其中,研发人员数量从1559名降至1259名,减少了300名。
除了缩减开支、精简人员等“节流”操作以外,在“开源”方面,金域医学也采取了多种举措。
在业务拓展上,公司大力推进常规检测项目的研发与推广,涵盖肿瘤早筛、遗传病检测等多个高附加值领域,不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积极探索数智化转型,并于2024年完成首批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达722万元,成功开拓数据服务相关的收入渠道。
金域医学在新业务领域的探索虽有初步突破,却尚未撑起营收大梁——数据资产入表金额仅占全年营收的0.1%,高端特检业务如肿瘤基因检测的增长,也难以对冲传统业务萎缩带来的整体营收下滑。
在此背景下,面对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出现,金域医学或许想借此再博一把,通过承接检测业务赚得收益。但现实难度其实不小。
新冠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曾以指数级速度蔓延,覆盖范围横跨国界、深入社区,直接催生了全民性、常态化的检测需求,为金域医学等相关检测公司带来了爆发式业务增量。而佛山疫情传播度显然较低,仅局限于局部区域,感染规模有限且扩散速度平缓,对应的检测需求零散且量级微小,远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业务扩张。
此外,新冠疫情期间,检测是疫情防控的核心环节,政府主导下的统一采购与全民筛查模式,为第三方机构创造了“垄断性”业务场景;而佛山疫情属于区域性零星散发,地方防控体系已具备成熟的分级响应机制,更多依赖本地医疗资源消化检测需求,第三方机构的参与空间被大幅压缩。
加之经历过新冠后期的产能过剩洗牌,行业供给端已趋于理性,即便佛山疫情带来少量新增需求,也难以让金域医学再现当年的规模效应与利润空间。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