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投诉热点问题主要涉及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情绪消费、农产品网购、玉石类直播间、演唱会等行业和领域。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投诉热点问题主要涉及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情绪消费、农产品网购、玉石类直播间、演唱会等行业和领域。
老年消费陷阱形式翻新、手段更隐蔽
中消协称,当前,部分不法商家针对老年人群体设置消费陷阱现象层出不穷,且形式不断翻新、手段更加隐蔽。
一是互联网宣传诱导陷阱。
二是线下会销欺诈陷阱。
三是直播虚假宣传陷阱。
对此,中消协建议相关部门强化精准化消费教育,面向老年群体开展“短、实、新”的防骗宣传教育,提升其识骗防骗能力。呼吁子女加强与老年人沟通,主动协助识别高风险广告或直播内容。建议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涉老消费重点监管清单,对直播间虚假宣传、网络诱导点击扣款、农村会销乱象等加大查处力度。相关直播平台加强对商家资质和商品的审查,优化广告展示逻辑,避免向老年用户定向推送高风险内容。
除了老年消费陷阱,上半年投诉热点还包括私域引流营销乱象频出,虚假宣传与售后缺失问题突出。中消协指出,当前,在老年人消费、翡翠玉石、减肥产品等领域,部分不法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至私域渠道进行售假。
为防范风险,中消协建议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在涉及引导至私域渠道交易的相关内容中,统一设置显著的风险提示页面,明确告知“该交易可能脱离平台监管,建议谨慎操作”,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同时,建议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识别到“高风险品类”或“高频次投诉主体”时,通过系统弹窗提示交易风险,提示消费者核实商户身份、保留相关交易凭证,增强交易安全意识。
情绪消费待规范,玉石类投诉量明显增长
上半年消费者投诉热点还集中在互联网多领域。例如,情绪消费快速兴起,相关问题有待规范治理:一是商品存在粗制滥造现象,既无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等基本信息,也缺乏安全警示标识与执行标准说明,有的甚至有害物质超标或涉嫌侵权仿冒等。二是诱导消费现象突出。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绪需求,通过暧昧话术引导打赏,诱使消费者长期高额消费。三是退费困难,商家设置不合理限制。
此外,农产品网购便利背后,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缺失、商家不提供或伪造检疫证书的消费纠纷问题不容忽视。与此同时,玉石类投诉量增长明显,直播间虚假宣传成“重灾区”。
暑期消费警惕:演唱会退费难、空调售后扎堆、高薪培训有坑
上半年,随着线下演出市场的持续升温,演唱会相关投诉量也持续攀升,其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退票规则不合理。消费者认为售票平台规则不合理,如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就禁止退票,以及退票手续费过高等。二是消费者因个人原因、工作安排、身体状况等无法观看演出,或因多人同时抢票导致重复购买,申请退票时被扣除手续费,认为手续费过高。三是演唱会主办方临时单方取消演出不承担违约责任。
对此,中消协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演出行业退票管理办法,对退票时间节点、手续费比例、演出取消责任分担等事项作出统一规定,防止平台和主办方单方面设定霸王条款。
同时,高温催热空调消费,物流和售后成为痛点。对此,中消协建议平台和商家应严格按照约定时间发货,确保物流信息真实、及时更新,未经协商不得擅自变更配送时间或虚假签收。
此外,零基础高薪技能培训暗藏陷阱,消费者需警惕三大隐患:一是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相关机构以“学习好声音变现”等名义进行宣传,宣称完成课程后可获得“保底订单”“高薪兼职”等收入保障,甚至伪造兼职收益截图,诱导消费者(多为在校大学生)报名。二是“先学后付”实为诱导贷款。三是课程内容良莠不齐,合同内容模糊、退课设置不合理,部分消费者在发现课程质量差或与宣传不符后提出解除合同,却被要求承担高额违约金,维权难度大。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