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由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湘潭人才集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农旅融合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的课堂上,农场主玩转大数据,退伍兵变身AI训练师,剪纸传承人把非遗变“潮牌”,让技术扎根泥土,让流量浇灌农田。
培训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李炜 湘潭报道
把智能传感器埋进稻田,剪纸纹样爬上文创包,养鸡场里架直播间……这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湘潭新农人用一场跨界实验搅动乡土经济。
连日来,由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湘潭人才集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农旅融合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的课堂上,农场主玩转大数据,退伍兵变身AI训练师,剪纸传承人把非遗变“潮牌”,让技术扎根泥土,让流量浇灌农田。
让循环农业长出“数据根脉”
“传感器一响,资源损耗现原形!”湘潭来仪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萍在先后参加了农旅融合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数字农业创新与应用观摩交流会后,在智慧农业的发展上找到了破局关键。
他将培训班所学化为双重实践:着手建设现代农业大棚,运用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精准监测与调控;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品牌塑造和营销推广策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
此外,郭文萍通过培训还结识了多位湘潭农业经理人,在频繁交流中深入了解了农业产业前沿趋势与创新模式,洞悉行业最新动态和创新方向,为自身农业经营与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迷彩绿染透“数字农田”
温自均参加了农旅融合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农业经理人农业与创新业态主题观摩交流会的系列培训,赋予了他不少新技能。
过去,种地靠经验、卖货靠线下,但现在的他不仅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农产品故事、剪辑吸引人的画面,还掌握了直播带货的技巧。“田间地头就是你的直播间,好产品更需要好表达。”温自均兴奋地说。
如果说手机是“新农具”,那么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技能就是“新农技”。在培训中,温自均了解了如何用AI技术分析土壤数据、预测病虫害,甚至用智能设备管理农作物等等。未来,他还想尝试用AI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让科技真正扎根土地,并组建一支“新农人团队”。他说:“农业经理人证书不是奖状,是带领乡亲冲锋的资格证!”
多省取经燃起“两把火”
站在北京智慧农场的电子屏前,湘潭县自然资源局派驻排头乡双联村第一书记颜旭武的笔记本被惊叹号填满——物联网指挥无人机灌溉,大数据预判市场波动,全国十佳农民刘天民的话击中他心坎:“新农人得会操作智能设备,不是光会弯腰锄地!”
返村后,两簇火苗在他胸中灼烧。第一把“理念火”烧向封闭思维。他将多省见闻广泛向村民传播,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第二把“模式火”熔断产业短链,重点打造“黄荆坪辣椒”品牌完善利益链,探索更紧密的“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等模式。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颜旭武将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立足双联村实际,借鉴他山之石,勇于探索创新,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金剪刀裁开“非遗的产业路”
一把剪刀,二十年坚守,却在培训班剪出产业新天。湘潭市非遗项目“云湖桥剪纸”传承人冯程程在先后参加了农旅融合与新媒体运营培训班、数字农业创新与应用观摩交流会等培训之后,她的突破步步扎实。
受“农产品深加工”启发,冯程程将剪纸载体从红纸拓展至金葱布,创作出近5米长的《龙凤袍》,一经亮相便引发轰动。同时,借鉴“低镉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细化管控,她还建立了剪纸标准化流程,制定《云湖桥剪纸手册》,提升教学效率。
此前非遗公益课覆盖窄,很难形成产业闭环。培训中的“产销融合”案例让冯程程重构了路径:在社区开设“剪纸技能订单班”,带动20余名家庭主妇月增收千元;与文旅部门合作开发红色主题剪纸礼盒,入驻窑湾景区,年销售额突破10万元。
正如冯程程所言,高素质农民培训如一把“金剪刀”,为非遗传承裁出贯通之路,更为乡村振兴拼贴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产业的共生图景。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