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瑶韵绵绵”实践团深入广东省阳春市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非遗进校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瑶韵绵绵”实践团深入广东省阳春市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非遗进校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青山环抱的瑶寨里,孩童稚嫩的瑶语声与竹竿舞的节奏交织,一场融合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探索在此展开。活动核心聚焦原创民族神话儿童剧《瑶王诞生》的创作与展演,辅以瑶语教学、草药文化体验及族群记忆调研,旨在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将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基层乡村落地生根。
创意戏剧走进瑶寨 点燃文化自信
该实践团倾力打造的民族神话儿童剧《瑶王的诞生》成为活动亮点。剧本改编自瑶族创世传说,巧妙融合瑶语、长鼓舞、竹竿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由横垌民族希望学校学生担纲主演。展演现场,小演员们身着绚丽瑶族服饰,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本民族的故事。“从最初的羞涩畏缩到主动争取加演,孩子们的转变令人动容,”实践团负责人介绍,创作前期,队员们多次走访村中长者,深挖文化脉络,力求将历史精髓寓于生动表演,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实践团队长罗翊慈正耐心指导公益课堂成员练习竹竿舞的基本步伐。王日钜 供图
教育“活泉”浇灌童心 语言传承润物无声
此次实践的源起,可追溯至2024年该团队初访横垌时与永宁镇镇长的一次对话。“大学生进入乡村,能够提供哪些具体的行动和贡献呢?”面对队长罗翊慈的提问,永宁镇镇长答道:“带来教育的‘活泉’。”一年之后,实践团如约而至,将文化教育真正带进课堂。在精心设计的瑶语课堂上,队员们提前自学瑶语教材,教授“你好”“你吃饭了吗”等日常用语。课堂上,一位小学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疑惑地问:“老师,你也会讲瑶语吗?”队员陈星羽感慨:“孩子们跟读时那热切的眼神,让我们触摸到语言的温度。”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瑶语回应,让古老瑶语焕发新生。
瑶韵绵绵实践团队教授瑶族传统文化。王日钜 供图
草药课堂唤起记忆 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
除了语言,实践内容还延伸至生活化的草药文化课堂。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辨识艾草等本地常见药草,并通过创意拼贴画进行表达。在了解药用价值的同时,学生也在体验中感知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拼贴中会说出‘这个是爷爷以前用来止咳的草’,这些草药知识本就根植于他们的生活记忆,课堂只是那把唤醒的钥匙。”队员黄子鹏说道。
实地调研记录族群记忆 文化守望不再遥远
为系统记录瑶族文化,挖掘瑶族文化的深层背景,实践团开展了口述历史访谈,与村中长者及瑶族文化会长面对面深入交流,聆听迁徙史诗、节庆渊源与传统习俗,成为团队后续教育创作的重要素材,也为瑶族文化的系统性记录提供基础。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文化断层的严峻现实。一名队员表示:“正因为这里需要被看见,守护才更显迫切。”这份回应,道出了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成果展演见实效 文化认同从童年播种
活动最后一天,《瑶王诞生》在横垌村文化活动室成功展演。孩子们在舞台上演绎创世神话,赢得观众热烈掌声。演出落幕,一名小演员意犹未尽地问:“老师,我们还能再演一次吗?”童真的渴望,印证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然播撒。
图为成果展演现场,小演员身着瑶族服饰。王日钜 供图
青春与文化共舞 实践绘出“百千万”图景
“非遗绝非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鲜活记忆。”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不仅让民族文化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也让青年在深入乡村的实践中理解了文化守护的分量。文化的火种因代际传承而生生不息,青年与大山的“双向奔赴”,让“百千万工程”的文化图景更加可感可及,古老文化的火种在童心与青春的交织中,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在这个夏天,一群大学生用行动作答,让服务成效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