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划破宁静,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值班医师方珊珊迅速拿起电话。电话中传来检验科急促的声音:“这个病人转氨酶、胆红素异常升高,需要高度重视!”
“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划破宁静,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值班医师方珊珊迅速拿起电话。电话中传来检验科急促的声音:“这个病人转氨酶、胆红素异常升高,需要高度重视!”
复杂病情:多重难题交织的挑战
这通电话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序幕。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看似普通的腹泻竟是致命危机的信号。当她因尿色如浓茶、全身蜡黄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时,谁也没想到等待她的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患免疫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近期有进食生冷瓜果蔬菜,总胆红素227μmol/L(正常值0-23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71U/L(正常值9-50 U/L),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免疫病复发,要不要加用激素?药物性肝损害,停用免疫抑制剂病情免疫病会不会进展更快?病毒性肝炎,还是其他类型嗜肝病毒感染?有没有胆道梗阻……
精准研判:锁定双重嗜肝病毒
何去何从,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组团队迅速展开研判:患者此次急性发病,以黄疸、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有不洁饮食史,消化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需首先考虑,如甲型病毒性肝炎。尽快完善病毒性肝炎相关抗体、tNGS等检验;影像科、超声科积极响应评估头胸腹等重要脏器情况。
“甲肝、戊肝抗体均为阳性”,检验科再次给出精准诊断。“没有胆道梗阻,其他部位没有感染”,医学影像科等科室也紧跟出击。身患免疫病,长期服用抗风湿药物,又同时感染了甲型、戊型两种嗜肝病毒,这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宁武主任深知,这两种病毒如同双重绞索,随时可能引发肝衰竭,而患者脆弱的免疫系统根本无力招架。
精准施治:团队协作下的生命守护
“必须争分夺秒!”感染性疾病科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周莉教授会诊,为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强大学科支撑。
在精准判断病情后,一套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迅速出炉:暂停抗风湿药物,大剂量甘草酸制剂抑制炎症风暴,谷胱甘肽清除自由基,熊去氧胆酸利胆,维生素K1化解凝血危机,严密监测生化、凝血指标……每一个治疗决策都凝聚着团队对肝病病理的深刻理解。
与此同时,感染性疾病科迅速启动传染病防控预案,单间隔离、终末消毒、密接追踪……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筑牢院内感染防线。
医者担当:10 昼夜后的生命奇迹
经过10个昼夜的精心守护,奇迹终于发生。患者的黄疸指数从227μmol/L直线下降至45μmol/L,转氨酶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功能完全重建。当王女士康复出院时,她紧握医护人员的手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不仅展现了感染性疾病科“精准施治、生死时速”的专业水准,更折射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首诊医师的敏锐洞察,到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从严密的感染控制体系,到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每个环节都彰显着首钢医院的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
如今,王女士定期在风湿免疫科、感染性疾病科随访,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她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重生,更是对现代医学力量的生动诠释。正如感染性疾病科团队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每个家庭幸福的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人用专业与担当,续写着护佑生命的动人篇章。
健康提示:
甲肝、戊肝是由消化道传播的嗜肝病毒,常藏匿于生冷蔬果、未煮熟海鲜及污染水源中。免疫力低下者(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出现黄疸、凝血障碍甚至多器官衰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提醒:小小病毒可酿大祸,日常防护不可松懈!健康饮食+及时接种,让我们共同筑牢肝脏防疫线。
来源:风行健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