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这个名字听上去遥远而沉重,但它从来都不是只存在于某些“高危人群”的标签里。它可以出现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在你以为“感冒”或者“太累了”的那些日子里。
35岁的杭州女子确诊艾滋病,她哽咽说出那句“早有异常,当时没重视”,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不是因为她的命运有多特别,而是这样的故事在我接诊的这些年中已经听过太多。每一次“没当回事”,背后都是一次错过的预警。
艾滋病,这个名字听上去遥远而沉重,但它从来都不是只存在于某些“高危人群”的标签里。它可以出现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在你以为“感冒”或者“太累了”的那些日子里。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觉得那是“不洁性行为”或“吸毒者”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再用旧的眼光看待它。
艾滋病病毒,也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的传播方式其实很明确:血液、性接触、母婴。但问题从来不是传播方式,而是我们对症状的忽视,对风险的低估,对“自己不可能”的盲目信任。
我遇到过太多患者在确诊后回忆起早期的症状:反复低烧、皮疹莫名其妙地冒出来又消退、吃得多却越来越瘦、淋巴结一个接一个地肿起来。
这些表面看似普通的小病,其实是身体在用尽全力敲警钟。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并不一定剧烈,但它的欺骗性正在于此。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或“免疫力差”,吃几天感冒药就过去了,结果病毒却已经悄悄突破了第一道防线。
这个病毒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并不直接杀人。它慢慢消耗的,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它像是一个系统内鬼,专门攻击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防线——CD4+T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就像是身体的“指挥官”,一旦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各种原本“打不过我们”的病就开始反扑。
这不是身体变虚了,而是系统崩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艾滋病人,在发病期后,常常会出现肺结核、带状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有的出现脑膜炎或恶性肿瘤。
我曾经接诊一位40岁的男性,他因为反复肺炎住院,查了半年没找出原因,后来才发现是艾滋病。
那时候CD4+细胞已经不到50,正常人是500以上。这就像是城墙已经塌了大半,敌军早已攻入城中。
他自己说,早在两年前就发现经常感冒、夜里出汗、体重下降,但一直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直到肺炎一个接一个,才意识到问题不是“压力”,而是病毒。
根据2024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公布的数据,全国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占比接近30%,这个比例远高于十年前。
更令人警觉的是,35岁以上女性感染比例近年来持续上升,很多人并没有明显高危行为,但因为缺乏基本的风险意识,没有坚持使用安全措施,一旦发生感染,早期几乎都被当作普通疾病治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我们对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太强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很正常”,就不会被感染,但病毒不会管你是否“正常”。
临床上我见过婚姻稳定的主妇、白领、甚至退休老人被确诊,而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没想过自己会得艾滋病。也正因为这种心理,他们不会主动去做检测,哪怕身体已经有了异常。
还有一类患者,是在体检时被查出异常白细胞数量或肝功能问题,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艾滋病毒。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越来越多见。研究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早期,肝功能、血脂、甚至心血管系统就可能受到影响。
2023年《临床肝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艾滋感染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超过50%,而普通人群这一比例仅为约20%。这些问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和控制,就会逐步引发其他并发疾病,增加治疗难度。
那什么时候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呢?
我的建议是,只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而且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就值得去做一次HIV检测:反复低热超过两周、持续口腔溃疡、淋巴结长时间肿大、不明原因的体重骤减、身上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者反复肺部感染。
这些都是身体在喊“救命”,不是小毛病,也不是“最近太累了”。
说到检测,就不得不提现在的窗口期概念。很多人担心查了也不准。其实目前的第四代HIV检测试剂已经将窗口期缩短到2到3周,准确率在正规医院基本接近100%。
不需要空腹,不需要挂专家号,很多地方都有匿名检测门诊,流程保密、费用低廉。别因为怕知道结果,就让自己一直处于未知的恐惧里。早发现,才有主动权。
治疗方面,现在的艾滋病已经不再是“绝症”。随着抗病毒治疗(ART)技术的进步,只要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感染者的寿命已经接近正常人。
2025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坚持规律服药5年以上的患者中,病毒抑制率超过96%。也就是说,只要你配合医生,病毒可以被压制到几乎检测不到,不仅大大减少并发症风险,还能有效阻断传播。
我知道,听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很多人还是会本能地恐惧。但其实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无知和逃避。
每一次不去检测,每一次自我安慰,其实都是在给病毒留时间。那位杭州女子说的“早有异常”,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身体信号,只是我们选择了忽略。
如果你曾有过不确定的性行为,如果你最近身体出现了反常反应,如果你身边有人经历了类似的迷茫,我真心建议,去做一次检测。这不是怀疑自己,而是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我不希望再有下一个“早知道”,也不想在门诊里再听到“我以为是感冒”。作为一名医生,我更希望你能在病毒还没来得及伤害你之前,就把它挡在门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病可以预防,艾滋病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彤,张建波,王雪莲,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肝病杂志,2024,40(02):165-169.
[2]王晓芳,李春林,唐鸣.我国女性HIV感染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5,36(04):421-426.
[3]杜婧,陈思,郑芳.抗病毒治疗对HIV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03):312-318.
来源:GaySpot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