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与河共兴,和合之韵注解何以中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6:10 1

摘要:和合之道,流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更成为天津这座城市文化绵延的灵魂根基。8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天津市委网信办等单位主办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动。这不仅是一次

和合之道,流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更成为天津这座城市文化绵延的灵魂根基。8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天津市委网信办等单位主办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动。这不仅是一次对天津文化根脉的深度溯源,更是让世界读懂天津如何以和合之姿绽放文化芳华的重要窗口。

河海相拥间,孕育和合基因。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既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商船,也交织着五湖四海的乡音。明清时期,这里作为漕运重镇,南来的商船载着苏杭丝绸,北往的驼队驮着蒙古皮毛,在三岔河口交汇成市井繁华。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骑楼在此相邻,宫廷的珐琅技艺与民间的泥人张彩塑同台亮相。估衣街的绸缎庄里,既能看到江南绣娘的巧夺天工,也能寻见北方织工的粗犷大气;天后宫的庙会中,既有本土的民俗展演,也有外来的技艺展示。这种河海交融的地理特质,让天津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海纳百川的气度,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文化在这里碰撞磨合,最终沉淀为独有的津沽韵味。

市井烟火中,藏着和合智慧。清晨的早点摊前,锅巴菜的卤香里混着南方高汤的鲜甜,煎饼馃子的酥脆中裹着北方杂粮的醇厚,老少爷们端着碗蹲在路边,一口热食下肚,闲话里既有码头工人的直爽,又有市井百姓的诙谐。午后的相声茶馆里,演员们抖着包袱,台词里既有北方方言的爽朗顿挫,又有南方方言的婉转俏皮,台下观众的捧腹大笑,正是对这种语言融合的最好呼应。就连天津人的处世之道,也透着和合的通透——既有“嘛钱不钱,乐呵乐呵得了”的豁达,又有“帮人帮到底”的热忱,让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满是人情味。

古今交响处,奏响和合新篇。老城厢的青石板路上,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正用数字技术复刻传统纹样,让百年古画在屏幕上动起来;五大道的小洋楼里,年轻创客将西洋建筑元素融入津味文创,老砖墙下的咖啡香与煎饼摊的烟火气和谐共存。大沽口炮台的遗址旁,现代化港口的龙门吊正有序作业,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活力在此隔空对话。这种不泥古、不排外的包容,让天津文化既能守住老祖宗的智慧,又能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在古今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生。

“何以中国・和合共生”活动扎根天津,恰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特质的最佳注解。通过网络传播的力量,天津的故事将跨越山海,外国友人会看到,这里的古文化街既能欣赏到传统庙会的热闹,也能遇见非遗手作的精致;意式风情区既保留着欧式建筑的浪漫,也融入了天津卫的市井气息。展望未来,天津应继续秉持和合之道,深耕文化土壤。一方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鼓励更多像“非遗+科技”的创新尝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另一方面,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让津沽文化走出去、把四方文化引进来,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发展。

海河潮落潮起,文脉代代相传。天津正以和合之韵,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独特芳华。期待这座城市在文化的滋养中愈发璀璨,为中华文明的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小川)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