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破“碱”生金——敦煌市探索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5:52 3

摘要:连日来,敦煌市转渠口镇定西村的万亩棉田里,粉色棉朵在戈壁烈日下,与远处鸣沙山的金色曲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塞上丰收的壮美图景。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年前还是泛着白色盐霜的盐碱地。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与综合治理下,敦煌让万亩盐碱地完成从“沉睡”到“觉醒”

连日来,敦煌市转渠口镇定西村的万亩棉田里,粉色棉朵在戈壁烈日下,与远处鸣沙山的金色曲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塞上丰收的壮美图景。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年前还是泛着白色盐霜的盐碱地。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与综合治理下,敦煌让万亩盐碱地完成从“沉睡”到“觉醒”的蜕变。

敦煌市37.72万亩耕地与园地中,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不小,部分区域盐碱化程度已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耕地质量下降成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如何让盐碱地从生态负担变为发展资源,成为敦煌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课题。

敦煌市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逐步探索出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的四维技术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理框架。

让作物与土壤“和谐共生”。敦煌市依据土壤盐碱特性,优化种植结构,在作物选择上引导农户种植棉花、向日葵等耐盐碱作物,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适配转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应用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通过精准测算土壤养分需求,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干播湿出”、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等技术有机融合,有效降低土壤盐分。

重塑土壤“健康体魄”。敦煌市通过深翻抑盐技术将盐分富集的表土翻入深层,切断土体毛细管的盐分输送通道,有效抑制盐分随水分蒸发返回地表。实施培肥改土技术,通过增施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避免板结与次生盐渍化。推广实施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让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经腐熟后转化为有机物质,使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升15%至20%,为作物生长打造“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为治理装上“智慧眼睛”。敦煌市建立了全方位的盐碱地监测网络,设立24个长期评价样点,技术人员每年定点采样,通过土壤盐分、pH值等指标掌握盐分变化;建成两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纳入全国盐碱地监测体系;开展盐碱改良新产品、新技术筛选试验,为治理措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这套“地面采样+定点监测+试验验证”的监测体系,让每一寸土地的盐分变化都有迹可循。

借智借力突破技术瓶颈。敦煌市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验示范,从土壤机理研究到改良技术落地,全程联合治理实践。这种“高校智库+地方实践”的模式,让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农业大学将敦煌列为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正是对其科研价值与实践成效的高度认可。

敦煌市根据盐碱化程度,将试点区域划分为轻、中、重三个梯度,实施差异化治理方案。通过开展不同作物品种、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的筛选田间试验,改善试点区域的土壤质量,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最终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盐碱区的治理利用模式进行推广,实现盐碱耕地“有盐无害”的目标任务,为盐碱耕地治理提供“敦煌方案”。

今年,敦煌市继续启动实施全省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在转渠口镇、郭家堡镇开展总面积10050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施策,建立3个集中连片的千亩示范点,设立3个核心试验区,分别开展棉花、玉米、向日葵、蓖麻、蜜瓜、苜蓿等耐盐碱作物及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改良产品的筛选试验。经过系统治理,敦煌盐碱地的“重生”已从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景。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现在不仅长出了棉花、蜜瓜、苜蓿,更成了农户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田。

作者:唐囡囡 贺生兵 唐小艳

编辑:石英

来源:酒泉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