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去世前有多痛苦?医生叹息,这4种折磨常人无法想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5:07 1

摘要:医院的走廊很安静,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一个中年男子低着头,手里捏着一张化验单,皱着眉问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压抑的急切——他想知道,晚期的那个病,到底会让人怎样离去。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医院的走廊很安静,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一个中年男子低着头,手里捏着一张化验单,皱着眉问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压抑的急切——他想知道,晚期的那个病,到底会让人怎样离去。

这个问题没有立刻得到回答,医生只是看了他一眼,轻轻呼出一口气,像是在思考该从哪里说起。

这个病的晚期,不只是单纯的身体痛,很多人以为疼痛是最大折磨,但事实并非如此。

疼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多系统的衰竭在短时间内叠加出现,身体被迫进入一种失序状态。

人的呼吸、循环、代谢、神经系统在这个阶段会呈现出连锁反应,任何一个环节的失稳,都会引发更多的崩溃。

呼吸衰竭是最直观的变化。肺部的有效气体交换面积被逐渐侵占,血液含氧量不断下降,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正常血氧饱和度应在95%以上,而晚期患者常年维持在80%甚至更低。持续的缺氧让全身细胞代谢受损,肌肉无法获得足够能量,大脑也会出现认知迟缓和幻觉。

缺氧不仅是呼吸困难的问题,它还会造成心脏额外负担,因为心肌在缺氧时会加速收缩频率以维持循环,这就像一台发动机在过载运行,随时可能熄火。

疼痛的来源并不单一。肿瘤压迫胸膜、神经,或者已经转移到骨骼时,产生的是持续性、深层的钝痛,不会因为休息而缓解。

传统止痛药在这个阶段常常需要联合使用,甚至需要强阿片类药物,但这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便秘、意识模糊、恶心——又反过来削弱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的患者在使用药物后,会出现呼吸抑制,这时医护人员需要在缓解痛感与维持呼吸之间做出艰难的平衡。

消瘦是另一个被忽视的过程。晚期病人的基础代谢常常异常升高,这是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活跃消耗能量、以及肿瘤本身分泌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使摄入足够热量,体重依然快速下降,肌肉量减少,脂肪储备耗尽。医学上称之为恶病质,这不仅影响体力,还会直接削弱免疫功能。

数据显示,恶病质状态下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3倍以上,而一旦发生感染,死亡风险会在短期内明显上升。

有一个现象常被误解——很多人以为病情到了晚期,情绪的崩溃是因为“害怕死亡”。其实并不全是。

情绪失稳更多是由神经递质紊乱、慢性缺氧、长期炎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引起的。

慢性炎症会让细胞因子水平长期处于高位,比如IL-6、TNF-α,这些分子不仅参与免疫调节,也会作用于大脑,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有研究发现,在晚期病人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68%,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并没有任何心理疾病史。

很多人认为延长生命时间是唯一目标,但在医学伦理中,晚期治疗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维持。

这里涉及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数据:在接受积极化疗的晚期病人中,约有27%的人在生命最后一个月仍在进行强烈的抗肿瘤治疗,而这部分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反而增加了住院天数和医疗干预次数。

这说明,在某个时间节点后,治疗的意义不在于延长时间,而在于减少痛苦。

还有一点很少被讨论——微小的生理刺激对晚期患者的影响被极度放大。哪怕只是翻身、咳嗽、甚至气温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引发全身反应。

缺氧状态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长期拉扯之中,身体对外界刺激的调节能力大幅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病人在夜间更容易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或心律失常,因为夜间副交感神经占优,心率减慢,而缺氧又会让心肌更加脆弱。

在很多普通人的想象中,晚期病人的“离开”是一个突然的瞬间。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一个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过程。

生命体征会一点点走向低值,呼吸变慢、变浅,心率逐渐下降,意识在清醒和模糊之间反复。

这个过程在医学上叫“衰竭期”,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意志力极强的人,也无法阻止生理机制的停摆。

一些观察数据显示,人在临终前的最后48小时,会出现一种叫“Cheyne–Stokes呼吸”的模式——呼吸逐渐变深变快,然后又变浅变慢,甚至暂时停止,再重新开始。

这是大脑呼吸中枢功能减弱的表现,也是身体在失去自主调节能力的信号。

这种呼吸方式不仅对旁观者冲击极大,对本人而言也会带来短暂的惊恐感,因为会突然感觉空气“断了”,虽然这种感受常常只持续几秒,但会反复出现。

一个常见的争议是,是否应该在临终阶段使用镇静药物。有些人担心这样会加快死亡,但从数据看,低剂量镇静并不会缩短寿命,反而能减少因呼吸困难、焦虑带来的痛苦。

2021年一项涵盖多国的临床研究显示,在终末期给予低剂量咪达唑仑的患者,平均生命长度与未使用者差异不显著,但疼痛评分下降了40%以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病在晚期带来的痛苦,与患者的过往生活习惯、社会支持系统、医疗资源可及性都有直接关系。

长年吸烟、缺乏运动、饮食偏高脂高盐的人,往往在病程中表现出更严重的并发症。而那些有稳定照护团队、完善镇痛方案的人,最后阶段的痛苦会明显减轻。

这里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未来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在健康人群中提前识别高风险个体,并在中年阶段进行干预,是否真的能大幅减少这种晚期痛苦?

现有研究给出了一些答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将晚期确诊率降低约70%,五年生存率提升近一倍。

但基因检测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多基因风险评分在不同人群中的准确性差异很大。如果过度依赖基因预测,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过度医疗。

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将基因信息与个人生活方式、环境暴露史结合,再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晚期的生理与心理折磨,而不是单纯依赖科技的“提前预言”。

[1]陈红,惠思,陈苗.肺部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在肺癌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03):138-140.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