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刘烁康从河北工程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入职河北浩博律师事务所。2022年7月,响应国家号召,河北浩博律师事务所在“无律师县”边坝设立分所,填补当地没有专职律师的空白。
2024年10月,刘烁康(右三)开展普法宣传。 受访者供图
8月4日一早,西藏昌都市边坝县公共法律援助中心,援藏律师刘烁康正在为前来寻求法律援助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
2020年,刘烁康从河北工程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入职河北浩博律师事务所。2022年7月,响应国家号召,河北浩博律师事务所在“无律师县”边坝设立分所,填补当地没有专职律师的空白。
听到这个消息时,刘烁康正在去往开庭的路上。那一刻,“公益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信念在脑海中闪现,他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
2023年2月,初到西藏的情景,刘烁康至今记忆犹新。从昌都机场下飞机前往边坝时,越野车在山间小路颠簸了三个多小时,车窗外是陡峭的悬崖和翻涌的云海。
当翻越海拔4700米以上的磨坡拉山和巴里拉山时,因海拔骤增带来的头痛、恶心、气短更加严重,从未晕车的他也晕车了。望着车外贫瘠的土地,他忽然意识到,在这片土地扎根需要一份勇气。
投入到工作中,刘烁康发现,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还要多。除了平均海拔3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还有语言不通。
“第一次接待当地群众咨询,我和当事人中间隔着一位翻译,半小时才理清楚案情。”刘烁康回忆,一位老人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藏文借条,支支吾吾说“钱要不回来”,却对借条里的利息条款只字不提。
“后来才知道,他怕提利息会让对方赖账。”刘烁康蹲在老人身边,用手势和简单的词汇,和翻译花了半小时解释民法典中关于借贷利息的规定。当老人终于听懂“这是您应得的权益”时,眼睛里泛起了光。
这里太需要法律知识了,为了让普法更接地气,他将本地多发的虫草买卖、民间借贷等纠纷归纳总结成文,在村委会的火炉边、牧民的帐篷里宣讲。
同时,他推动建立跨县律师协作机制,让边坝的法治服务辐射到洛隆、类乌齐等周边县。
2023年夏天,洛隆县援藏律师休假,一起盗窃案的被告人急需辩护。刘烁康翻山越岭驱车半天赶到,阅卷后发现多次盗窃、入室盗窃证据不足。最终,法院采纳刘烁康的辩护意见,被告人刑期大幅缩短。
边坝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黄昏后几乎没有行人。无数个深夜,他独自走在路上,望着远处雪山的轮廓,却不敢点开手机里家人的信息——怕看着看着就红了眼眶。
但他的孤独,总被更温暖的力量治愈。2023年底,为了帮14位农民工讨回被拖欠的工资,刘烁康放弃返乡团圆的机会,整理材料立案、联系法官、与被告沟通调解。
当农民工们在春节前拿到工资时,一位藏族大叔颤抖着献上洁白的哈达。那一刻,刘烁康忽然感觉,那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勋章”。
作为边坝县首位常驻执业律师,两年多来,刘烁康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14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0余件,为86个村(居)担任法律顾问,组织普法活动40余场……
“青春最美的模样,是与祖国同频共振,未来将继续做边疆法治建设的‘播种人’。”刘烁康说。(河北日报记者 桑 珊)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