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美女博士,年薪90万、安家费220万,实力打破读书无用论

B站影视 2024-11-29 13:33 3

摘要:2021年1月20日的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这场由研究生会主办的博士论坛,因为主讲人的特殊身份,早早就引发了全校师生的关注。

2021年1月20日的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这场由研究生会主办的博士论坛,因为主讲人的特殊身份,早早就引发了全校师生的关注。

主讲台上,一位素颜淡妆的年轻女老师正在专注地讲解着"单细胞测序"的前沿知识。谁能想到,这位看上去邻家姐姐般亲切的李琳教授,就是曾经在网上引发"90后教授"热议的主角。

"教授不一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这不是有位又美又飒的小姐姐吗?"直播间里热闹非凡,超过6200名观众同时在线收看。

即便是在疫情防控需要限制现场人数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学生选择到场聆听。

但李琳并没有因为走红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她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精准医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时不时还要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自从2019年爆红后,李琳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翻遍南方医科大学的官网,除了"新闻中心"偶尔出现的她参与学术活动的消息,几乎找不到其他的相关报道。

"低调"似乎成了这位90后教授的标签。

"成功的人都在偷偷努力。"这句网络流行语用在李琳身上再合适不过。当大家还在讨论她的年薪、颜值时,她已经默默投入到新的科研项目中。

果然,实力派网红就是不一样,人家红了之后不是去带货,而是专注做科研。

有意思的是,李琳的课堂总是挤满了学生。在南医大的师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要听懂单细胞测序,就得来听李教授的课。"这可不是什么网络营销,而是实打实的口碑。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90后教授有点东西?别急,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要知道,能在28岁就当上教授,这背后可不仅仅是运气那么简单。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2019年,看看这位学霸女神是如何一战成名的。

2019年,当"90后女博士获聘大学教授、博导"的消息在网上炸开锅时,另一个热门话题还在讨论"第一批90后迎来30岁"。

南方医科大学是什么水平?2019年4月,学校发布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影响的多科性医学大学"。

为了这个目标,学校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当大家翻开招聘启事时,都惊呆了:年薪70万到90万(税前),安家费180万到220万,外加300万到400万的科研启动和条件建设经费。

"不是,90后能当教授吗?"有人质疑。可人家南医大给出的理由也很实在:要找的就是那些有创新突破潜力,能在未来带领某个学科冲向国内领先地位的青年才俊。

而且学校考虑得特别周到,为了让人才安心搞科研,连过渡房和基础办公条件都给准备好了。

李琳也确实没让学校失望。作为"优秀学术骨干",她的研究方向是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虽然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但她的研究成果可是实打实的。

从开发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到研究哺乳动物生殖系细胞发育,每一项都走在学术前沿。

南医大的官网上,李琳的资料写得明明白白:从2019年9月10日起,她就开始担任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招聘博士后和特聘研究员。

这速度,不得不说确实有点东西。

"我酸了!"这大概是当时网友最真实的反应。但仔细想想,一所医学院校愿意给年轻人这么大的平台,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够优秀,机会总会不期而遇。

当然,南医大这波操作也确实打破了不少人的固有印象。教授不一定非得头发花白,领军人才也不是非得论资排辈。

在人才选拔这件事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拘一格降人才"。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琳没有辜负学校的期待。从科研到教学,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她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人家肯定是天才吧?且慢,让我们继续往前翻翻她的求学经历,看看这位90后教授是怎么一步步修炼成"大佬"的。

说起李琳的学霸之路,得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她从电子科技大学拿到学士学位,随后直接杀进了北大攻读博士。

这个跨度,一般人真的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从科大到北大这条路可不好走。别看现在的李琳低调得很,但她的科研履历简直亮瞎人眼:2018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论文,题目是《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

不仅如此,她还在《Cell》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这两个期刊在生命科学领域就像"春晚"一样,能上去的都是真大佬。

就这样,李琳用实打实的成果证明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在北大读博的五年里,李琳专注研究的方向让很多人听着都头大:开发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哺乳动物生殖系细胞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这些专业术语背后,是无数个泡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

有人说,搞科研最怕的就是"灯下黑",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但李琳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一步步走到了领域前沿。

她的研究成果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搜,而是深深扎根在学术的沃土里。

其实,真正懂行的人都明白,能在这么年轻的年纪就有这样的科研成果,绝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而是实打实的付出与坚持。

顶刊发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南医大会对她如此青睐吧。

让我们继续往前看,这位学霸女神的成长轨迹,还藏着更多励志的故事。

但李琳的故事恰恰给这种论调来了个漂亮的反击。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这个时代,知识依然是最可靠的逆袭通道。

别以为李琳是个天才,能从电子科技大学考到北大,这种跨度到底有多难,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优渥的条件,她能走到今天的位置,靠的就是比别人多一分的坚持和努力。

现在的社会确实有些浮躁,动不动就有人说:"某某老板连高中都没上完","谁谁谁创业找对了风口就挣大钱了"。

李琳的成功看似令人艳羡,但背后的付出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从本科到博士,从发表论文到当上教授,每一步都需要实打实的能力。

知识没有改变命运,那只能说明,知识储备得还不够。

这条逆袭之路虽然艰难,但至少是一条明确的路。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一定能收获。这大概就是李琳给所有寒门学子的最好启示。

回到现在,看看李琳教授的日常:在南医大教书育人,参与广东医科大学的精英帮扶项目,三年如一日在两校三地间奔波。

2021年3月,在一场导师面对面活动中,她详细给学生们介绍药理学专业,分享研究方向。一位学生在《我和我的导师的故事》中写道:"李琳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尽心尽责,还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

在分流和考研择校时,她都会针对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这哪里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教授,简直就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嘛!从2019年到2021年,她年年被评为优秀,用实力回应了当初对"90后教授"的质疑。

现在的教育界,已经不再看重年龄和性别。"科学研究没有两性之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李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90后一样可以在学术圈发光发热,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实力。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能这么优秀?答案很简单:因为时代变了!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重要的不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是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来源:可爱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