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引擎,内需在2021年至2024年持续发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6.4%,最终消费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有效缓解了外需波动带来的经济压力。首发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品和新体验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
□欧阳梦倩 胡霞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引擎,内需在2021年至2024年持续发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6.4%,最终消费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有效缓解了外需波动带来的经济压力。首发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品和新体验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在目前,全国多地抢占首发经济高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一些企业盲目跟风,低成本复制模式,在同区域密集开设“同质首店”,不仅削弱品牌独特性,影响首发经济成效,更可能破坏市场生态平衡。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坚实的首发经济基础。通过引进品牌首店、举办新品首发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消费场景,河南已初步形成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区域消费格局。在全国首发经济竞争逐渐白热化的格局下,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重围,将“首发经济”培育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已成为河南需要破解的命题。
深挖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
独特性是首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地方自然资源、产业积淀和文化传承等独特禀赋,是打造不可替代产品与服务的关键路径。将地方资源与首发经济创新模式深度融合,能够培育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既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也体现在特色服务体验上,最终构筑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突出农优特色。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拥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应立足小麦、玉米、稻谷、油料等资源禀赋优势,以延伸粮食产业链为基础,提升价值链为核心,打造现代供应链为支撑,全面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豫农优品”品牌,积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的首发创新,借助电商直播、异地展销等多元渠道,实现河南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端,催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突出制造业特色。河南同样是新兴工业大省,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电子芯片等高端制造领域在全国具备重要影响力。应聚焦新能源和智能装备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新品首发基地,拓展制造业服务化边界。比如,结合消费需求开发定制产品,或通过“制造业+文旅”模式延伸产业链。例如,郑州比亚迪·迪空间作为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研学基地,采用沉浸式互动装置和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新能源汽车技术,吸引众多公众参观。
突出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是河南首发经济的关键王牌。河南拥有安阳殷墟、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豫剧、钧瓷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IP,可通过“文化+科技”“文化+消费”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富有辨识度的首发经济场景。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通过复原宋代市井生活,推出“宋文化沉浸式体验”首发项目,游客不仅能穿戴汉服,还可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实现“文化场景+消费体验”的创新模式,既传承文化,又催生消费新增长点。
优化营商生态,降低创新成本
作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形态,首发经济中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多处于市场验证初期,必然经历试错与迭代,面临技术研发失败、市场认可度不确定、商业模式尚待验证等多重风险。只有企业通过“试验—改进—迭代”的动态优化过程,让产品与服务更贴合市场需求,才能成长为首发经济的中坚力量。关键在于通过“风险可控的容错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首发经济提供成长沃土。
在补贴政策方面,依托财政激励激发招商活力,推动“以商引商”,通过分档资金支持,减轻品牌首店成本,并优先向高能级首店倾斜资源;鼓励存量资产升级,引导门店向旗舰店转型,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例如,广州对签订两年以上协议,在穗开设首店且租金装修总成本不少于100万元的品牌,按投资不超20%、最高300万元给予分档支持。对将门店升级为旗舰店、上年营业额不少于500万元且装修成本超200万元的,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在审批流程方面,品牌首店设立涉及多项审批,传统流程耗时长,影响企业落地和市场响应。政府应进一步简化“首发”项目相关的行政手续,推动审批环节的整合与协调,缩短审批时间,减少重复审查。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推出“首店一件事”服务,整合公司设立、装修审批、行业许可等办理环节,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模式,使首店设立和许可办理提速分别超过50%和30%。
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可避免存在试错风险,过严监管容易扼杀创新活力,而过松监管则可能带来隐患。政府应深入把握市场动态,实施弹性监管,为创新腾出更大空间;坚持市场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实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例如,深圳推出“沙盒监管”试点,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试水新产品,免于立即满足全部常规监管要求,支持创新主体探索新模式、新路径,避免出现“一管就死”的管理困境。
升级消费环境,延伸消费链条
首发经济的生命力源于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满足与消费潜力的持续激活。它不仅服务本地居民,更旨在打造区域消费高地——通过创新产品和特色消费场景,满足本地消费者的品质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吸引周边乃至全国的消费群体,形成首发经济的集聚效应。这一集聚通过消费链延伸激发配套产品和关联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消费增长。
打造首发经济空间。首发经济不仅创造短期市场热点,更通过产业链全链条的协同发展,持续吸引人流形成虹吸效应。应结合商圈和文旅场景实际,空间聚集产品、服务以及人才、资本、数据等关键要素,推动消费链的延伸与拓展,从而有效提升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黏性。例如,广州打造了包括广州塔、海心沙等32个“首发空间”,集中展示首店品牌和新品,举办首发、首秀、首展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城市空间、产业品牌与时尚消费的深度融合。
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集成化智慧商圈平台,整合智能停车引导、人机交互导航、自助结算系统等智慧化设施。依托其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捕捉人流分布特征与消费者行为偏好,动态优化商业空间布局与精准营销策略,加强商圈与轨道交通、公交站点的衔接。例如,杭州湖滨步行街便引入智能导视牌、无障碍地图、巡街机器人等设备,实现了快速寻位、便捷入住和无感支付,显著提升了消费体验。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首发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但配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相对滞后,由此引发消费者权益保障难题,抑制了消费潜力。应挖掘现行法律制度的适用性,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共治效能。针对新兴消费领域开展研究,系统总结业态创新特征与发展规律,加快完善适配性标准体系与法规框架。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投诉渠道,拓展多元化解纷机制,推动更多企业入驻全国12315平台,实现消费纠纷线上受理、即时调解、快速和解的全流程处置。
当产业优势转化为首发内容,当文化特色融入消费场景,当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动力,当关怀温度融入消费环境,河南的首发经济必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全国首发经济提供更具示范意义的“河南方案”。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