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岁的小桐在看动画时,弹窗跳出“恶搞历史人物”的短视频;13岁的小远在学习群里收到同学转发的“低俗顺口溜”——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内容,可能正悄悄影响孩子的认知。
10岁的小桐在看动画时,弹窗跳出“恶搞历史人物”的短视频;13岁的小远在学习群里收到同学转发的“低俗顺口溜”——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内容,可能正悄悄影响孩子的认知。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清晰界定了对未成年人有害的网络信息范围,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那么如何帮孩子擦亮眼睛?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德略律所主办婚姻家事案件的党红亮律师,为大家详细解读网络有害信息的主要类型,以及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有效识别和防范这些信息的侵害。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的“不良信息”,藏在这些场景里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不良信息”可能藏在以下场景中:
01 披着“娱乐”外衣的低俗内容
·短视频里用夸张动作恶搞经典故事、篡改历史人物对话,传递错误价值观;
·社交平台上的“低俗顺口溜”“恶意P图”,看似搞笑却违背公序良俗。
02 伪装成“知识”的迷信误导
·打着“星座运势”旗号,告诉孩子“不转发会倒霉”,诱导传播;
·伪科普内容称“某食物能治百病”,误导不良生活习惯。
03 隐含风险的“模仿陷阱”
·看似有趣的“危险挑战”(如“闭眼下楼梯”“挑战大口吞咽”等),隐含安全隐患;
·游戏直播中主播展示“熬夜通关”,变相鼓励透支身体。
家长和学校可做的3件防护事
01 技术过滤:给设备设道“安全阀”
安装经认证的网络防护软件,开启“青少年模式”的“内容过滤”功能,自动屏蔽低俗、迷信类不良信息;定期检查孩子常用APP的推送设置,关闭“个性化推荐”中的娱乐八卦类内容。
02 日常引导:教会孩子“画边界”
可以“和孩子约定‘三不原则’——不看恶搞历史的内容、不转发低俗段子、遇到可疑信息先问家长。”比如看到恶搞视频时,顺势讨论“这样对待历史人物合适吗”,帮孩子建立判断标准。同时也要了解未成年人经常访问的网站和使用的应用程序,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03 学校教育:把识别课搬进课堂
将网络信息识别纳入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内容容易误导人”;提高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强化认知。
结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保护孩子不必“谈网色变”。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做指引,靠技术加防线,借教育树观念,让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保护合力,才能让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既开阔眼界,又守住底线。
○ 律师简介 ○
——党红亮律师——
·北京德略律师事务所主任
·资深婚姻家事律师团队首席律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
·央视财经频道嘉宾律师
·央视社教法制栏目特邀律师
·央视《法律讲堂(生活版)》专家库律师
·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
来源:律视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