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群:台上艺精湛 台下德芬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9:14 1

摘要:张佐群,1961年生,渭南市秦腔剧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主攻须生。曾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世中先生,马世中是衰派一绝刘毓中先生的亲传弟子,张佐群因此成为刘派再传弟子。他的代表作有:《清风亭》《赵氏孤儿》《祭灵》《杀庙》《游龟山》等。

渭南日报 记者 冯战武 姚二曼

名人名片

张佐群,1961年生,渭南市秦腔剧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主攻须生。曾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世中先生,马世中是衰派一绝刘毓中先生的亲传弟子,张佐群因此成为刘派再传弟子。他的代表作有:《清风亭》《赵氏孤儿》《祭灵》《杀庙》《游龟山》等。

7 月 16日,记者采访张佐群时,他正全身心投入在晋京展演的紧张排练之中。“此次展演意义非凡,要知道,这可是渭南秦腔在十年之后再次走进北京。”张佐群难掩兴奋。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展演筹备工作中,他既要统筹剧团里的各项业务工作,从演员的排练安排到舞台的布置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又要亲自登台表演,为观众呈现秦腔的独特魅力。尽管任务艰巨繁重,如同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但他却乐此不疲,因为秦腔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乡沃土 种下艺术种子

1961年,张佐群出生在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这片土地,是著名秦腔衰派老生刘毓中的故乡,宛如一片肥沃的艺术土壤,为张佐群的艺术之路悄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游龟山》剧照,张佐群饰演胡彦。(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儿时的张佐群,常常伴着父辈用留声机播放的刘毓中、李正敏的经典唱段安然入眠。那悠扬婉转、韵味十足的曲调,如潺潺溪流,滋润着他懵懂的心灵,悄然开启了他对艺术的最初感知,也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对秦腔无限向往与热爱的种子。上学路上,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哼唱着秦腔,清脆稚嫩的童声在乡间小道悠悠回荡,那是对秦腔热爱的一种质朴表达。

1975年,张佐群上初二。在一次音乐课上,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悄然来临。他满怀激情地唱了一段《小小竹排》,那饱含深情的歌声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每个人的心田,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老师敏锐地察觉到张佐群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便推荐他去隔壁高中参加剧团的招生考试。张佐群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顺利入选。自此,他进入临潼县文艺训练班,正式踏上了充满魅力与挑战的秦腔艺术之路。

苦练技艺 勇攀艺术高峰

在临潼县文艺训练班学习期间,每天,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轻拂练功场时,张佐群早已身着练功服,开始了一天的“四功五法”训练,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丝毫未能减少他对技艺精进的执着追求。

1980年,张佐群被正式分配至临潼县剧团。此后多年,他的身影频繁穿梭于陕、甘、宁三省。在那些奔波的日子里,他既住过破败不堪的庙宇,也住过简陋的饲养室,夜晚常常被蚊虫叮咬得难以入眠。即使身处如此艰苦的环境里,他也心甘情愿的从跑龙套、拉大幕等基础工作做起,且乐在其中。别人卸装休息之际,他蹲在台侧,用心记录锣鼓点的节奏变化,领悟其与表演的紧密配合;别人收工睡觉之时,他借着月光,反复练习圆场的步伐,力求做到“走如风,站如松”,身姿轻盈而稳健。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他的“唱做念打”四功日臻成熟,其表演风格不仅老辣且独具韵味。

张佐群晋京参加展演。

1984 年,张佐群被调入渭南秦腔剧团,并有幸正式拜在马世中先生门下,得其悉心教导,技艺更上一层楼。在舞台之上,他塑造的角色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在《清风亭》一剧中,他所饰演的张元秀,一声凄厉的呼唤,两行饱含沧桑的老泪,将角色内心的悲苦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在《杀庙》里,他扮演的韩琦,目光如炬,透着凛然正气,动作斩截有力,将人物的忠勇果敢刻进了骨血之中;而在《赵氏孤儿》中,他饰演的程婴,通过层层递进、细腻入微的情绪表达,将“舍子取义”时内心的撕裂感演绎到了极致。一位资深老戏迷观后,特意赠诗赞誉道:“神情真切显沧桑,步履稳健意悠长。用心做戏情难禁,动人肺腑泪双行。”

在唱腔方面,张佐群潜心钻研刘毓中老先生的演唱技法。在《三滴血》中,他既完美承袭刘老先生声腔特色,又凸显个人风格,推动了秦腔衰派老生艺术的活态传承。在身段与表演技巧方面,张佐群同样表现卓越。他巧妙运用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如灵动多变的手势、传神入微的眼神、颤巍巍的老生步伐等,与角色情感完美融合,极大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表现力上,张佐群全情投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他曾先后斩获中、省、市级文艺奖项20余项。他主演的《五味十字》荣获2001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04年,在中国滨州国际艺术节中他凭借在小戏《风门》中的精彩演绎荣获了优秀表演奖,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展现了中国秦腔的独特魅力。此外,他参演的秦腔现代戏《根据地》(与富平县阿宫剧团联合创排)成绩斐然,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3年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从临潼到渭南,张佐群用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懈磨砺与执着坚守,将秦腔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也让自己成为了秦腔艺术的一部分。

学艺修德 恪守从艺本心

“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是张佐群坚守的信条。他认为演员不仅要呈现精彩表演,更要传递正能量,以自身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人,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渭南秦腔剧团晋京展演期间,93岁抗战老兵观看演出后,与张佐群(右)夫妇二人合影。

在舞台表演上,张佐群始终全身心投入,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2021年盛夏,他在澄城县演出时,天气酷热难耐,汗水湿透了他的戏服。同事心疼他,劝他“悠着点”,别太拼。但他一旦登上舞台,便将所有的疲惫和不适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沉浸在角色之中。然而,高强度的表演加上酷热的环境,最终让他因中暑晕倒在舞台上。醒来后,他第一句话便是:“对不住观众,戏没唱完。”这份对观众的敬重和对艺术的执着,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舞台之下,张佐群同样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遗余力。他深知秦腔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秦腔爱好者教戏,分文不取。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许多秦腔爱好者逐渐掌握了表演技巧,走上了舞台,实现了自己的秦腔梦想。

张佐群为青年演员补妆。

不仅如此,张佐群还多次冒着严寒奔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该县秦腔剧团排戏。那里条件艰苦,气候寒冷,每次排戏,时间紧、任务重,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演员吐字发音不标准、生活习惯差异大等,但他都一一克服。为了能让剧团尽快呈现出精彩的演出,他常常加班到深夜,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每一句台词。冬季夜晚的互助县寒风刺骨,但他为了排戏,常常顾不上休息,在简陋的排练室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他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指导,让互助县秦腔剧团的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也为当地秦腔爱好者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享受。

生活中,张佐群对秦腔的热爱体现在细微之处。他家里墙上挂着与爱人牛爱萍的剧照,那是他们艺术生涯的美好见证;桌上堆满了卷角的剧本,每一本都承载着他对秦腔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随手翻开《祭灵》的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千余字的细节,从角色的心理变化到表演的节奏把控,从唱腔的韵味处理到舞台的走位设计,无不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面对荣誉和奖项,张佐群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常说:“奖杯是观众给的,戏更要还给观众。”他深知,观众的认可才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肯定,因此,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观众的支持与厚爱。

秦腔伉俪 携手共传好戏

张佐群与爱人牛爱萍的爱情故事是秦腔界的佳话。牛爱萍是渭南秦腔剧团的当家小生,也是一级演员,《狸猫换太子》《周仁回府》等是她的拿手戏。他们同年入团,在合作中彼此欣赏、相互扶持,最终步入婚姻殿堂。张佐群常笑称自己“沾了爱人的光”。当年牛爱萍考上易俗社,因他倒仓未能同往,后来渭南秦腔剧团招牛爱萍时,她把张佐群也带了进来。从此,两人在艺术道路上并肩前行。他家客厅的两面大镜子就是他们的“第二排练场”。夫妻俩经常对镜抠戏,为角色处理和动作设计争论,这种争论让他们不断提升表演水平。在张佐群眼中,牛爱萍的戏比自己好,他总是满怀欣赏和爱意地说:“我家掌柜的戏比我好。”在艺术道路上,他们是知己、伴侣,更是彼此前进的动力。

张佐群、牛爱萍夫妇同台演出《赵氏孤儿》。

如今,65岁的张佐群和爱人牛爱萍依旧活跃在秦腔舞台之上,他们像不知疲倦的耕者,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地挥洒着汗水、辛勤耕耘着。聊起秦腔的未来,张佐群说:“得先把老底子摸清、弄明白来龙去脉,在尽量留住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把‘唱做念打’的本事都亮出来,让表演能准、能细、能活起来、能传情,这样才能打动人。秦腔肯定能再火起来,咱这代秦腔人,还得接着使劲,出份力。”

晋京展演前夕,他满怀豪情地写下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薪火不灭,秦声永存”。当灯光亮起,那一个个字仿佛是激昂的锣鼓,声声敲进人们的心坎里,传递着他对秦腔艺术永恒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