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魅力有多大?90岁的时候,仍然有两个女人为他争风吃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12 23:07 1

摘要:世人说起张学良那个名字,总绕不过少帅这两个字,风流英俊,叱诧风云。可很多人根本想不到,他都九十好几了,头发早已变雪白,还是引得两位老夫人为了他闹得不可开交。太戏剧了吧?1991年,美国,两个年近八旬的女人,一个陪了他半个世纪的结发妻赵一荻,一个少年时心头的白月

世人说起张学良那个名字,总绕不过少帅这两个字,风流英俊,叱诧风云。可很多人根本想不到,他都九十好几了,头发早已变雪白,还是引得两位老夫人为了他闹得不可开交。太戏剧了吧?1991年,美国,两个年近八旬的女人,一个陪了他半个世纪的结发妻赵一荻,一个少年时心头的白月光蒋士云,为一个年老体衰的男人争风吃醋。外面看着荒诞,有意思的事还在后头。到底这张学良,凭什么到这岁数了,还能牵动两位老太太的心思?三人之间,又缠出什么局面?

1991年,台湾忽然彻底解除了对张学良的软禁,消息传来,沸腾的不只是民国史迷,更有张学良自己。半个多世纪失去自由,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消化得下的事。可这位九十岁的年迈少帅,第一反应竟不是撒欢离开,而是四下寻找旧人消息。他跟赵一荻一块儿到了夏威夷,并不是真的定居,倒更像个过场。

谁都没想到,张学良第一件要紧事,是问蒋士云的近况。蒋士云,那可是鲜花着锦的时代在奉天社交圈里明珠一样的女子,现在住在寂静的纽约。张学良拗不过心思,于是跟赵一荻申请,要去纽约看老朋友。他说的轻描淡写,赵一荻也没多想,到底几十年夫妻,波澜不惊。可等他真到了纽约,事态就不一样了。说好几天短住,人却在蒋士云那里待了三个月还不想走。那天蒋士云穿一身淡蓝旗袍,等在公寓楼下,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二十岁那年奉天春天,真怪。

房间收拾得妥妥当当,床头放了他最喜欢的《红楼梦》和旧《申报》,茶几还摆着他过去爱喝的茉莉花茶。有人说,细节才是情感最深刻的见证。这些琐碎小东西,倒比什么山盟海誓都实在。蒋士云每天带他去唐人街,老教堂,茶馆,中央公园,甚至偶尔打上两圈麻将。张学良那种半生困顿的阴影仿佛都放下了,整个人年轻了二十岁。

关键是,纽约这圈中国人眼里不揉沙子。各家报纸纷纷晒出了张学良和蒋士云手挽手的照片,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赵一荻这边,原本等着丈夫回来团聚,看了报纸才明白过来,所谓拜访“老友”,还真就是旧情复燃。有人嗑瓜子看热闹,有人心疼赵一荻多年的守候,更多人笑说:九十多岁的少帅,又见风流。

还没完。盛夏一个电话,从洛杉矶打到纽约,打碎了三个月里的安宁。世人只看热闹,却忽略了二十世纪那批人骨子里的复杂,他们的选择和道德感绝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层。电话背后怎么想的,也只有她们两个人清楚。

赵一荻那阵子,大概是外人最不舍得看的一幕。她每天在洛杉矶的家修剪玫瑰,屋前院后井然有序,仿佛还在等一个马上归家的丈夫。外表平静,可转头一开电视,就能看到张学良和蒋士云牵着手出现在各类新闻镜头。她既没有质问,没有争执,只是一日日处理细碎生活。到头来,谁懂她那点委屈又隐忍的心思?

这边的蒋士云则乐在其中。所谓旗袍飘飘,宾客满堂,她带着张学良大大小小的活动一场连着一场。每次被问起赵一荻,她也不遮掩,讲起早年奉天轶事滔滔不绝,无非是刷存在感。有人觉得她过分,也有人理解,毕竟等了半生终于“修成正果”,怎么能放过这样的高光时刻?其实有点尖锐。

比起过往的宫斗剧,这场硝烟弥漫得无声无息。赵一荻每隔三五天寄封信,叮嘱张学良注意吃药,天凉加衣。蒋士云就在一旁把他安排得妥妥贴贴——上午会友,下午打牌,晚上一起读书。风格完全不同。一个温柔长流,一个张扬似火。

8月份铺天盖地的报道一出来,好事者拍到了张学良和蒋士云挽手散步中央公园的样子。照片登在《世界日报》,一个优雅恬静,一个明艳活泼。美国华人圈彻底沸腾,连街头小超市的老人都议论,这俩老太太,谁会赢?啧,年轻人都比不过她们。

赵一荻突然直接给蒋士云打了电话,说:“士云姐,听说多亏你这些日子照顾,来洛杉矶坐坐吧,我要当面谢谢你。”这一手,连蒋士云都愣住了。不哭,不闹,不撕逼,反倒是正室气度全场。消息传出去,更多人觉得赵一荻才是大气之选,那种老派大家闺秀的格局。场面瞬间变得微妙得很。蒋士云愿不愿去,谁会拒绝正房的邀请呢?低头不见抬头见,反正一石激起千层浪。

也许,三个人的情感没外人想的那么简单。张学良此时成了夹心饼干,他倒是真的挺会处事。赵一荻给了他五十多年的守护,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蒋士云是少年时的月光,是真正的“旧梦重温”。两边都有,难道能全舍么?就算舍得,心里头那口气又咽不下去。反正,这时候谁都不容易。

当年张学良给赵一荻写信,忙着报备作息,讲最近吃药状况,生活琐事像流水账。他给蒋士云的信里,却全是往事,讲奉天的雪、描述天津的舞会、她的旗袍和唱戏。他把这些信分成两个箱子,一个给生活,一个藏回忆。他自己大概也分不清,到底哪个箱子里是更重的东西。说起来不合逻辑吧?但人就是这样,心里放得下两个人,现实偏偏就能这么装下。

华人报社有人忍不住问他最怀念什么,他捂半天口袋,掏出一张泛黄老照片,照片上一左一右,赵一荻和蒋士云。问肯定是照顾谁更感激,结果他什么都没明说。张学良其实很会藏,也不会直接给个利落结论。他的世界,就是这样缠绕不清。

后来有个关键节点。赵一荻突然传来旧病复发的消息,是快递来的医疗检查信,还有一张三十年代拍的老照片。张学良想了一阵子,突然决定飞回洛杉矶。蒋士云送他去机场,两人竟然没多说一句,张学良只留了句:“等我回来。”

事后看,这一去就没再回纽约。回到洛杉矶,发现赵一荻其实身体每况愈下,要照顾需要人手,张学良哪还有心思回头闹情调?外人可能以为临阵脱逃,可他根本没得选。爱归爱,责任这事,眼下就得负责到底。蒋士云那边,倒也没多计较,隔三岔五打电话探望,连补品都寄了好几回。她写给赵一荻的那句“身体要紧”,倒真没虚情假意。巧的是,外头人不会明白背后的意味。

后来赵一荻病情稳定,出人意料地邀请蒋士云来洛杉矶小住。蒋士云二话不说就来了,还特意带了旗袍送赵一荻。两位老太太在花园里并肩做饭、轮流照顾张学良,谁说女人间只有敌意?她们还能齐心协力过日子。甚至有时一起坐在后院聊起年轻时的张学良,好像都突然变轻松了。

张学良趁着这空档写了封长信,宣布决定:余生在洛杉矶度过,赵一荻照顾起居,蒋士云就近置产,经常往来。算不上圆满,却也算不得残缺。他用自己那种含蓄绕弯的方式,给了两位女人不太一样的位置。有人质疑他这样算不算自私,转念一想,他要真能狠下心只选一个,也不会有这么多事。

自打这以后,宅院里一切有条不紊。蒋士云买了附近的小别墅,每天一大早做菜,步行到张家来。赵一荻主内,蒋士云主外,两家菜系合在一桌,张学良算是享足了清福。三个人的生活平稳又有点怪,上午整理信件日记,下午蒋士云陪他散步,晚上大家合看电视。时间久了,连邻居都说这家人和乐融融,哪里像三角恋?

1993年夏天,赵一荻病重,住院坚决不肯,倔强地要在家里过最后一程。蒋士云请了看护,自己全身心投入照料,药膳全包,大事小情全管。这个阶段,谁说第三者不懂体贴?事实证明,日子一起过,情分总慢慢贴在一起。

赵一荻走得安静,最后留一句给两人:“你们要好好的。”有些人生离死别,还能处理得这么从容。蒋士云没住进主卧,每天第一件事还是给赵一荻照片擦灰。张学良也沉默了,坐在藤椅上发呆,偶尔翻老信,看看照片。软禁几十年,也没让他丧失柔软。相伴多年的人一走,生硬不起来。

张学良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开始胡思乱想,有时说不定还怪自己多情误人。结果到最后,他公开承认——“一生有两个女人如此待我,是福分。”话糙理也糙,他大抵是明白了,少帅不是神,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男人。

张学良走后,蒋士云一直守在那套房子里,早上修玫瑰,晚上坐藤椅。没人说得清,她到底是在怀念张学良,还是在陪伴自己过去的人生。其实蒋士云也不是毫无怨念,毕竟她等的那句“只选我”,始终没来。

她的日记最后一句话,留的是“此生有幸,与你们相遇。”怎么说都行吧,各家评价不同。人活这一世,谁说一定有标准答案?三个人,糊里糊涂纠缠一生,到底哪段最重要?其实,旁观者未必懂得比主人公多。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来源:少儿影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