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守正创新中的历史回声与精神远航——评甬剧历史剧《宝顺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01:12 1

摘要: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滨海城市宁波,自古以来便是贤达名士、思想文化大家辈出之地,同时也孕育了众多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巨子。我们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阅读到更多展现宁波之“甬商”群体多姿多彩和充满独特风骨气韵的传奇故事。由宁波市甬剧团原创的历史剧《宝顺轮》,就

《宝顺轮》剧照

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滨海城市宁波,自古以来便是贤达名士、思想文化大家辈出之地,同时也孕育了众多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巨子。我们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阅读到更多展现宁波之“甬商”群体多姿多彩和充满独特风骨气韵的传奇故事。由宁波市甬剧团原创的历史剧《宝顺轮》,就是一部以晚清宁波商帮的奋斗史为底色,将一艘轮船的命运升华为民族自强的隐喻,在舞台的方寸之间,铺展出一幅波澜壮阔时代画卷的历史剧。全剧生动展现了以李海定为代表的宁波商帮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以及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奋斗与抉择。从更为深度的思考层面说,甬剧《宝顺轮》在当代戏曲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不仅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曲对近代中国航运史与宁波商帮精神的深沉礼赞。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一艘轮船的命运沉浮

在现今宁波市三江口畔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庆安会馆”内,有一块由清人董沛撰写的《书宝顺轮始末》石碑,其篇首写着:“中国之用轮舟自宁波宝顺船始也。”其指向即1854年庆安会馆的宁波“北号船帮”,以七万银元购得英国制造的宝顺轮,这艘既是商船又是军舰的巨轮,成为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开篇符号。它护航粮运、抵御海盗,更在列强环伺的危机中,成为宁波商人捍卫民族利益的武器。剧中主人公李海定(原型为清末航运巨擘李也亭),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家国情怀,将宝顺轮从一具冰冷的钢铁躯壳,铸造成民族精神的象征。而甬剧《宝顺轮》也正是以李海定与宁波“北号船帮”合资购买宝顺轮的历史事实为切入点,以大气宏阔和具有超越时空绵绵传递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带着观众的心绪进入故事所描述的特定历史年代,去再现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去为剧中人物的情感悲欢所感动,去感受该剧所要展现的一幕幕充满浓厚人文特色及民族精神的当代性导向和价值。

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往往面临着如何建构“真实”与“虚构”的交错渗透和内涵张力的挑战。甬剧《宝顺轮》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相交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朝内忧外患,国力渐衰。原本依赖运河漕运的“南粮北运”体系几近瘫痪,不得不转向危机四伏的“漕粮海运”。庆安会馆船帮受命朝廷,接此重任。但原用于运河的漕船体量偏小,无法应对海运强大的风浪冲击,又时时面临着海盗、倭寇和列强战舰的掠夺与侵扰,损失惨重,举步维艰。剧中主人公李海定原为上海经营船业的甬商,他敏锐地看到“漕运改海运”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受宁波知县胡得来之荐,来宁波庆安会馆主持从传统漕运向现代海运转型,购买了属于中国人经营的第一艘机械洋轮,也是清末第一艘“民营军舰”宝顺轮,为“南粮北运”护航防盗,也为中国航运史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但美好的开端迎来的却是朝廷对其“擅购洋船洋炮,问责治罪,沉船江底”的圣旨。李定海为保宝顺轮,只得勇闯总督府,愿以宝顺轮为朝廷征用护航、出战平乱而得以保全,并着手组建“宝顺船队”。然而,随着被洋人控制的中国海关关税不断提升,宝顺船队无利可图,李海定无奈先是将宝顺轮出租,最后将历经岁月沧桑的宝顺轮拆卸拍卖,用所得银两创办了大清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轮船运输公司,再次率领宝顺船队扬帆起航。

甬剧《宝顺轮》是宁波本土优秀青年编剧马凌姗创作的又一部新作。剧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漕粮海运”和“民营军舰”宝顺轮跌宕起伏命运中所隐含的特定历史故事作为全剧的缘起,来展现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而剧中李海定的创业史,既是宁波商帮的缩影,也是晚清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突围的隐喻。剧中“启碇”至“远航”的篇章结构,暗合了从封建樊笼到现代性觉醒的叙事逻辑,让观众在个体的挣扎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正如剧作家所说:“甬剧《宝顺轮》写商,却又不仅仅言商,更想表现的是剧中人的心路历程,把他们的情感血肉,融入时代的呼吸和商道的骨架。”面对这样一部人事纷繁和时空大跨度的历史剧,随着剧情的逐层推进,我们也可以真切感受到剧作家对历史理解的厚度,对人物塑造和把握的深度,以及以饱满的艺术表达来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以李海定为代表的宁波商帮对人生价值意义的寻觅,对家国存亡重任的命运感召,并以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甬剧特色,传递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精魂所辐射的堂堂正气。

艺术追求的永不停泊:用智慧和创造点亮舞台生命之光

甬剧,这一根植于宁波方言与民间音韵的地方剧种,素以刻画市井小人物的悲欢见长,而《宝顺轮》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以地方艺术的底色,承载宏大的历史主题。导演孙晓燕坦言,如何让“小情调”的甬剧呈现“大历史”的厚重感,是创作的核心难题。这一挑战催生了艺术形式的革新,舞台上西洋大炮的金属质感与江南水乡的柔美布景形成张力;甬剧传统唱腔与现代交响和声的有机融合,既保留了剧种的泥土气息,又赋予其史诗般的恢宏气质。更值得称道的是,宁波甬剧团有一批特别会演戏的演员,成功地将剧中群体性的角色人物,塑造得有声有色、真实可感,以极具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演绎,在舞台上点亮和展现了甬剧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正创新的智慧和生命之光。

如果说,“宝顺轮事件”是构筑起全剧故事性底色的“戏核”,那么由此牵引而出的由青年演员苏醒主演,也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李海定,则是构成全剧戏剧性和丰富人物关系,以及形成矛盾与情感的“戏魂”。苏醒是近年来宁波甬剧团脱颖而出的一位特别引人关注的中青年艺术家,在他所演的许多剧目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青春激情和时代的风采,看到了他表演功力和人物塑造的技艺展现和具有独特演剧风格的艺术语境,而《宝顺轮》则又一次为他创造了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因为,无论是源于历史的真实,还是剧中情景的虚构,当李海定怀着美好愿景走入庆安会馆的那一刻起,他就必然站在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的聚焦点上,站在了“漕粮河运”和“漕粮海运”历史转折时期观念与利益必然产生矛盾的聚焦点上,站在了个人命运沉浮与坚守家国大义之情怀与精神高度的聚焦点上。苏醒所演绎的李海定,在全剧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在民族和国家重危的特定历史大背景下,通过宝顺轮的生死沉浮,超越个人奋斗的层面,使之升华成为对整个宁波商帮乃至整个中国民族工商业群体人格精神和浩然正气之赞美这一核心主题。固然,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和悲愤,但同时也是一部坚毅抗争的历史,这也注定了宝顺轮和这出戏的故事与人物,从根本上说是带有悲壮性的。然而,对于以李海定为代表的一批时代觉醒的宁波商人,他们为发展民族海运事业所做的牺牲和贡献,苏醒在全剧的艺术舞台表演中,并没有用“时代性的无奈和悲叹”来形成演绎风格的主色调,而更多的是以坚韧不屈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从初入庆安会馆接手“糟粮海运”时“商海中几番沉浮待商机,终遇漕运东风起”的满怀憧憬,购买宝顺轮与众商家约法三章“若逢难处、若受责罚、若遭亏损,都由我一人承担”的胆魄气度,面对朝廷圣旨身陷死局而不甘沉船“千辛万苦走到此,怎能轻易认了输”的刚强坚韧,独闯总督府“利器在手胜甲盔,献上宝顺来请战”的力挽狂澜和以身代刑的向死而生,到最后拆船卖船与众商帮创建大清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轮船公司,率领宝顺船队“敢将那水火蹈、风雷消、困局破、重担挑、国基稳、山河保、民心安,商帮耀”的再度起航,都精准展现了那种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商战智慧和心怀天下苍生的风骨与悲壮之美。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时代觉醒”的悲壮之美所折射出的感人力量,以及艺术家用沉重忧戚和真切情感紧紧相融的舞台表演所形成的观演冲击力,赋予《宝顺轮》一剧更为深度的戏剧生命涵盖和当代性的精神开掘。

显然,一部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架构完整的故事性,更要有形成各种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和扣人心弦的可看性。值得肯定的是,甬剧《宝顺轮》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李海定这一人物为核心,设置了多层次的人物关系和多视角的戏剧性情感冲突和矛盾,即李定海与宁波庆安会馆船帮号长陆法章形成管理权和新旧理念冲突的矛盾;与船商形成资本投入和利益分配的矛盾;与朝廷形成因私自拥有枪炮和武装必须沉船的矛盾等。全剧也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的推进中,使剧中的各色人物显得更为真实鲜活,如甬剧名家郑键饰演的陆法章,那种沉稳和极具内力的表演功力,很好塑造了一个历尽世事沧桑和阅尽世态纷变的船帮号长—性格古板,对船帮兴衰充满责任感,他担心新事物会带来未知的风险,破坏船帮原有的稳定,但面对民族航运的兴衰和家国大义,他毅然选择与李海定共度时艰。他的这种转变不仅很好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环境下人物成长的多面性,同时也从多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剧中由甬剧名家吴刚精彩演绎的又一主要人物县令胡得来,他的整体表演风格为全剧增添了喜剧性色彩。作为宁波地方官,看似胆小怕事,实则有一颗爱民悯世之心,他体现了地方官员在那个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坚守,使观众从不同视角感受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同人物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又一种选择。由青年演员张尤佳出演的,也是剧中唯一女性角色“莫娘”,她不仅是李海定的情感寄托,更以柔性的力量,隐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嬗变。她与李海定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印证着“觉醒时代”追求独立自由、思想解放的年轻生命之间的精神相通与共鸣,为整个舞台的戏剧性增添了一抹温情和浪漫。可以看出来,全剧是把所有的聚集点都贯注于主要人物和宝顺轮的时代沉浮上,李海定与莫娘之间的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似乎显得有些轻浅。然而,当李海定突闻莫娘因与洋人辩理被枪杀而死的那一瞬间,一声“莫娘”肝摧心裂般的呼叫,疯狂般冲向台口的一跪,霎时泪如雨下,那种情到深处、伤痛入骨的真切表演,让现场观众深深为之震撼和动容。其他还有青年演员陈杭所演的何知府、贺磊所演的总督以及众船商,极具生活本色和甬音甬趣的表演体现出的厚重意味,不仅让该剧具有浓浓的宁波甬剧特色,而且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甬剧艺术家们的不俗实力和整体风采。

舞台创意的大胆突破:地方剧种宏大叙事的别样精彩

在中国戏曲的综合艺术呈现中,如何以空纳万物的审美理念,强调舞台时光的流动、情感的流动、生命的流动,以无形的时空营建一个虚实相间的审美天地,这应该是所有舞台剧创作所共同追求的艺术时空理想,它也同样构成了甬剧《宝顺轮》情景交融舞台创意的一种别样精彩。该剧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投影展现,不仅为全剧的宏大叙事和演员的表演与人物塑造,创建了一个具有晚清时期宁波的城市风貌、港口景象以及宝顺轮在大海上航行的画面感,同时也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息,特别是与整个天幕相映照而展现的那艘巨大且昂扬向前的宝顺轮,不仅成为表达主题的寓意和象征,更是给观众带来具有强大代入感的视觉冲击。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这种物态布景式视觉观感的形式表达,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舞蹈元素与构思,在剧情中设置了“宝顺”这一拟人化角色,用舞蹈化的表演赋予物态的宝顺轮一种可感知、可观察、可触摸的生命特质,进而在虚与实之间拓展了主题的生命内涵和舞台艺术之美,并透过一部宏大和厚重历史剧的时空架构,跃动出一份灵动浪漫与诗化意蕴。

同样,就《宝顺轮》一剧的唱腔音乐创作而言,既很好地保留了甬剧唱腔特有的韵味,如甬剧大量传统经典曲调的有机运用,如“翁媳调”“清水二簧”“流水”“老调”“新调”“四大景”等,几乎就是一曲一调,主体上形成了叙事性和与抒情性并行的剧种演唱特性,又在甬剧“起、平、落”的传统唱腔结构中进行创新,融入了板式变化体的旋律构成和行腔风格,使全剧的唱腔音乐无论是从思维理念、创作技法、样式呈现,还是从音乐表现力、旋律织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都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深化人物情感和宏大主题叙事的诠释和表达。特别是音乐配器上,大量多声部、交响化等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和拓展,为当代甬剧唱腔音乐的守正创新和戏剧性展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式和选择。显然,这种创新和选择本身是较为理性、温和而易被接受的,它也为《宝顺轮》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唱腔音乐,带来了富有张力和创意性的时代感和时尚感。

宁波甬剧团是浙江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在探索舞台艺术守正创新方面具有活跃度和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的地方戏剧院团。从《筑梦》《红杜娟》《柔石桥》到这次的新编历史剧《宝顺轮》,每一次的创作演出,都在用心用情追求向美而生的自我超越。让甬剧乃至戏曲艺术在守护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向未来,让每一次新的创作和演出,故事有历史感,情景有人生感,形式有庄严和神圣感,以致形成对艺术和传统之美的敬畏感。因为,不论时光如何流转,环境如何变迁,对艺术的用心守望,对未来的不断探索,注定是戏曲艺术家必然的一种生存价值和历史使命。宁波甬剧团能以清晰的理念、不俗的实力、丰富的经验,不断以新的舞台实践,形成新的艺术积累。甬剧历史剧《宝顺轮》的成功,也就是甬剧艺术在当下勇于创新、寻求发展的真实写照,它也从更新的艺术向度上为当代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一种互鉴思考和戏随时代的富有创新性意义的精彩实践。(作者系浙江省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原所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