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建设者陆续抵达湖北十堰,投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前身)的建设。那时的十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建设者们背着行囊,徒步走进深山,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个人物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与生存智慧。
1969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建设者陆续抵达湖北十堰,投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前身)的建设。那时的十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建设者们背着行囊,徒步走进深山,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个人物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与生存智慧。
通过档案记载与老建设者的回忆,我们还原了一份1969年的物资清单,揭示那段“芦席棚里造汽车”的艰苦岁月。
全国通用粮票:每人每月定量30斤,但山区运输困难,实际供应常断档。炒面/红薯干:北方人带的炒面(小麦粉炒熟),南方人备的红薯干,是饿急时的“救命粮”。咸菜疙瘩:用布包着的腌萝卜、酱豆,能撑半个月没新鲜蔬菜的日子。老建设者回忆:
“从十堰火车站走到工地要一天,半路饿了就抓把炒面就着山泉水咽下去。有次我的粮票被雨水泡烂了,全队人凑粮票帮我渡过那个月。”(王建国,原底盘车间工人)
自制工具:多数人自带扳手、锤子、钢锯——当时工厂连基础工具都短缺。劳保手套:粗布手套,掌心缝着橡胶片,一双用半年。马灯/手电筒:夜间作业照明用,煤油凭票供应,常需“偷”柴油应急。档案记载:
1969年首批到岗的217名工人中,86人自带工具,厂部仅能提供47把锤子和23把扳手。
历史照片注释:
现存最早的宿舍照片显示,20人通铺的芦席棚里,晾衣绳上挂满打补丁的工装,墙上贴着“革命加拼命,建设二汽”的标语。
技术员日记摘录(1969.11.3):
“今晚在煤油灯下给上海的老师写信,求他寄《机械原理》——我们连一张标准图纸都没有,画图用的是小学生作业本。”
口琴/二胡:文艺骨干用音乐鼓舞士气,《咱们工人有力量》是芦席棚“夜校”的班歌。象棋/扑克:唯一娱乐,棋子是泥捏的,扑克牌画在硬纸板上。老照片故事:
1970年春节,一群年轻人用铁皮桶当鼓,办了一场“山寨春晚”,节目单上有相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口述历史:
“一台收音机全宿舍偷听,音量调到最小,耳朵贴喇叭上。1971年听到中国重返联合国,我们哭成一团。”(李援朝,原宣传科干事)
档案附录:1969年典型背包清单
全国粮票30斤
炒面5斤(布包装)
劳保手套2双
《毛主席语录》1本
家书3封
扳手/螺丝刀(自愿携带)
塑料布1块(2m×1.5m)
十滴水3瓶(防中暑)
咸菜疙瘩2个
马灯1盏(配500ml煤油)
来源:胖嘟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