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日起,许多高校的官方微博都发布了关于波伏娃的内容,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扒出了武大杨小姐的辩护律师,为何高校要发布“波伏娃”相关内容?杨小姐究竟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武汉大学肖同学刚刚被洗清性骚扰的冤屈,但网络世界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匿名攻击,77万账号集中指向肖同学,目标是再次将其声誉彻底毁掉。
8月1日起,许多高校的官方微博都发布了关于波伏娃的内容,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扒出了武大杨小姐的辩护律师,为何高校要发布“波伏娃”相关内容?杨小姐究竟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杨某媛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许多网友纷纷质疑:“这杨某媛是怎么在武大保研还能顺利毕业的?”然而一夜之间,社交平台上针对武汉大学肖同学的攻击帖文与评论,在凌晨某个时间点集体爆发,每个匿名评论都指向同一个受害者。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集中火力,把这个才从“性骚扰”污名中挣脱出来的男生,彻底钉死在舆论的耻辱柱上。
事情的起点,还得回到武汉大学那起轰动一时的“杨某媛事件”,女研究生杨某媛曾信誓旦旦地指控男同学肖某性骚扰,然而学校调查的结果,却证明肖同学清白无辜。
本以为尘埃落定,谁知扯出了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先是杨同学的硕士论文被举报涉嫌学术问题,教育部不得不介入,要求武大重启调查,紧接着,就是这场针对肖同学的午夜抹黑行动,连肖同学家人也备受牵连。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隐秘的线上堡垒浮出了水面,某瓣知名社交平台上的“生活组”,简直成了杨同学的支持大本营。
这个小组的门槛高得离谱,想进去,光是视频验证女性身份还不够,你还得提交一份“小作文”来表忠心,审核难度被网友调侃为“堪比考研”,将无数想窥探究竟的好奇者拒之门外。
小组内部,关于武大事件的讨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全是针对肖同学的攻击与诋毁,据说,背后甚至有专业律师在为她们出谋划策,这种只问性别、不问事实、不讲公正、只认立场的行为,被外界毫不客气地贴上了“伪女权”的标签。
她们口口声声追求平权,骨子里却是一种服务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精致利己主义,这哪里是争取平等?分明是借着性别旗号,行排挤打压之实。
就在这场校园风波持续发酵、舆论敏感之际,八月初,国内好几所大学的官方微博,就像事先约好的一样,不约而同地发布了法国女权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及其著作《清算已毕》的相关内容。
在“性别”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的节骨眼上,这一整齐划一的举动,充满了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
然而,这波“致敬”并未赢得掌声,反而引来一片困惑与质疑,波伏娃作为女权理论的奠基人,影响力自不必说。
可她的个人历史并非无懈可击:她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的表现,以及她与萨特那段著名的“开放式”婚姻,都让她在“忠诚于国家”和“忠诚于婚姻”的考量上,充满了争议。
在“杨某媛”事件背景下,官方平台如此高调地推崇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其动机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
这波操作的背后,其实并非高校校方的直接授意。如今,大学的官方社媒账号大多由学生团队运营,其中不乏思想活跃的文科学生,当这些运营者把个人强烈的意识形态带入公共传播,官方平台便可能沦为他们输出私货、进行隐晦“打拳”的工具。
这些学生运营者熟悉网络黑话和内涵词,而负责审核的老师,因为年龄或知识结构的差异,往往难以识别那些精心包装的表达,结果便让一些偏激的观点,顶着大学的权威光环,蒙混过关、公之于众。
把网络水军的午夜行动、排外的线上“姐妹会”和高校官微的“巧合”串联起来,事件的轮廓变得越发清晰,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校园纠纷,而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有理论,甚至有外部力量介入的复杂形态。
顺着网上的线索,人们发现为杨同学辩护的丁姓律师,其履历也颇为引人注目,她曾受邀参加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的“性别平等”活动,并与以色列副总领事同台演讲,甚至得到了后者的私下鼓励。
这些信息被曝光后,丁律师迅速清空了所有社交媒体主页,这一系列操作,更让外界猜测:事件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力量在推动?
真正的女权主义,旨在追求一个不因性别而产生压迫和歧视的社会,它反对任何一种性别凌驾于另一种性别之上。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崇高的理想却时常被一些人利用,她们精准地抓住公众对“女性受害者”的天然同情,通过一篇煽动性十足的“小作文”,就能轻易掀起一场舆论风暴,让被指控的男性瞬间身败名裂。
在这种舆论审判中,自证清白的成本高到难以承受,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生的。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思潮似乎已在学术殿堂内部找到了土壤,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武汉大学法学院内部,指出某位莫姓教授及其学生的研究方向,似乎过于偏重某种带有“特权”色彩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一所大学的学术研究和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偏向性,那么它在处理具体性别争议时,能否保持不偏不倚,就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学术权威开始为某种“特权式女权”背书,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被证明是诬告的学生,依然能获得如此多的“声援”。
武汉大学这起事件,折射出当前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撕裂与困境,我们不得不追问: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该如何警惕并抵制那些将平权运动工具化、武器化的极端行为?又该如何捍卫程序正义与个体尊严?这或许是比裁决任何单一个案都更为重要的问题。
观察者网--8月1日,多所高校官微同日推荐波伏娃,是个什么信号?2025-8-4
豆瓣--生活组
小红书--丁律在广州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