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沈坝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三链融合”助振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08:45 2

摘要:初夏的汉滨区沈坝镇,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延伸,村民们在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在夜幕中跳起广场舞……村民这样的生活场景,是沈坝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

初夏的汉滨区沈坝镇,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延伸,村民们在田里劳作、在广场上锻炼身体、在夜幕中跳起广场舞……村民这样的生活场景,是沈坝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

从生态田园到特色产业,从传统村落活化到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这个秦巴山区的生态小镇,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蓝本,沿着“生态链、产业链、文化链”三链融合发展路径,在党建红、生态绿、产业兴、文化古的多元交响中,谱写出一曲山乡巨变的壮美乐章。

顶层设计: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这几片林地全是我的地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手机,拄着手杖在树林里转。”生态护林员彭永皋指着手机上的APP终端说,自己的管护区域在手机上就能找到,巡护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能解决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迅速通过手机终端上报。

在沈坝镇,还有很多类似彭永皋一样朴实的护林员,从APP刚下载时的操作生疏到后面娴熟起来,他们每天巡山护林,默默守护着生态家园。该镇构建起“镇级总林长——包联林长——村级林长”三级管理体系,145名护林员守护着13万亩林地,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沈坝镇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构建起“党委把舵——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四维治理体系。“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与‘千万工程’实践经验深度融合,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沈坝镇党委书记杨安如是说。

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沈坝镇通过建立“党建+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矩阵,将全镇划分为32个党员责任区,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支队伍逐点抓”的工作体系,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任务,形成“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实施“三色管理法”(红色攻坚区、黄色提升区、绿色示范区),14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化身“生态哨兵”,持续刷新乡村“颜值”,推动环境整治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

创新的“流动红旗”评比和“道德积分”兑换机制,以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宣传表彰先进,鞭策督促后进,在全镇形成人人爱环境、户户讲卫生的浓厚氛围,以晒“美”亮“丑”持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

2024年以来,该镇累计发动群众3000余人次,清理垃圾1500余吨,拆除危旧房屋40户,改造卫生厕所200座,全镇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如今,朱鹮翩跹、白鹭翔集的生态画卷,成为沈坝最动人的名片。

产业跃升:创新要素激活山乡经济

走进桥头村智能养蚕车间,“蚕状元”方益平正调试着自动化养桑设备。这位曾让父亲忧心的返乡青年,用8年时光演绎了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通过小蚕共育服务,增加养蚕批次和数量,有效降低成本,与高校合作培育翡翠绿、琥珀金等彩色蚕茧,方益平让古老的蚕桑业绽放科技之光。

如今,500亩桑园延展成“绿色银行”,桑枝食用菌加工厂里,村民将废弃枝条化作月增收500元的“致富棒”,5款深加工产品实现亩均效益指数增长,真正实现了“一片桑叶富一方”。

这种“院所+企业+合作社”的产学研模式,正是沈坝镇践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生动注脚。

花红村的稻田上空,无人机编织着精准施肥的航迹。合作社负责人徐远米捧起自产的“今谷赞”大米自豪地说:“华浙优210亩产650公斤,硒含量是普通大米3倍。”这位“米字号”新农人,建立起从育秧到加工的全程机械化体系,25台农机服务覆盖全镇所有村(社区)。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下,300亩“稻渔共生”试验田实现“一田双收”,“今谷赞”品牌大米以每公斤16元身价打入北上广市场。曾经“看天吃饭”的农田,如今跃动着智慧农业的脉搏。

截至目前,全镇建成的1个科技小院,已孵化出“今谷赞”“圣叶梦”2个地域性品牌。

沈坝镇的产业振兴图谱远不止于此:1.2万亩粮油保险筑起风险屏障,农户通过种植实现增收;林下天麻、猪苓与油茶织就立体农业网络;社区物业服务队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2024年“安康市粮油生产强镇”的殊荣背后,是5178吨粮食总产量的坚实支撑,更是“四个不摘”政策下返贫监测机制的精准守护。

文化铸魂:文明新风滋养幸福家园

夜幕下的沈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孩童仰望着崔八娃铜像追问:“这是谁呀?”老人轻抚着雕像基座说:“这是咱们的战士作家,用笔杆子传播真理的崔八娃。”这座矗立在沈坝河畔的精神丰碑,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崔八娃,1949年参加解放军,在扫盲运动中10天攻克2000字,创作出《狗又咬起来了》等载入教材的经典作品。退伍返乡后历任大队长、信用社主任等职,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创高产,箱底珍藏的军功章以及与多位领导人的合影,记录着这位“南高北崔”战士作家的峥嵘岁月。

“我们深挖崔八娃精神富矿,构建‘红色教育+文明实践+基层治理’融合机制。通过建设八娃文化展馆、开发红色研学路线等,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能。”杨安表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沈坝镇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文化惠民演出传播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通过“集体升学礼”、善行义举榜培育孝义文化,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及示范家庭,打造孝义实践样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结合节庆开展志愿服务,构建文明培育常态化机制。

在移风易俗实践中,全镇创新“道德银行”积分制,将孝老爱亲、环境整治等纳入考评体系,并创新“孝义积分”制度,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纳入评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体检服务。

在“新乡贤”评选中,返乡创业的方益平、科技兴农的徐远米等12人获评。他们的故事被编成快板书,通过“村村响”大喇叭传遍山乡。正如沈坝镇宣传统战委员杜萍所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振兴就是那缕滋养人心的春风。”

3年来,该镇简办红白喜事34场,节约开支17万元,节约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教育基金中,累计资助学子28名。“现在办酒席、彩礼花不了多少钱,省下的钱够购置一些家电了。”关耀村村民邝国贵算过账后说。

从五台山巅到沈坝河畔,生态文明的底色愈发鲜亮,产业振兴的动能持续澎湃,文化传承的薪火生生不息。沈坝镇正以“三链融合”的生动实践,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协奏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种子都在讲述变革的故事,每一缕炊烟都升腾着幸福的味道。(杨勇 马晓强)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晴

来源:陕西时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