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人按摩师到国赛主唱!视障青年的“追光”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00:08 1

摘要:“气息再稳一些,宁波方言的韵味要足……”8月6日,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的排练室里,回荡着悠扬的宁波渔歌旋律。

“气息再稳一些,宁波方言的韵味要足……”8月6日,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的排练室里,回荡着悠扬的宁波渔歌旋律。

来自镇海区残疾人艺术团的“95后”视障歌手黄璐巍,微微侧耳,细细捕捉着乐队伴奏的每一个音符,缓缓唱出海风般的粗粝和深沉的情感。

距离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决赛仅剩10多天,黄璐巍心里充满期待。因为,这次比赛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这是全国范围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残疾人艺术汇演,更是黄璐巍人生中第一次站上国家级舞台。

“从8月1日开始,我就来杭州进行封闭式集训了,希望在决赛中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作为全省参赛队伍中唯一的声乐类主唱,他将用一首方言类的宁波渔歌,向全国人民“讲述”宁波渔民的劳作和生活,唱响人与海的不解之缘!

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

在黄璐巍出生时,命运就关上了一扇沉重的门——因为某些原因,他的视力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

“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02,视力一级残疾,看不见了。”黄璐巍语气平静地讲述着,但背后的苦涩,只有他自己才懂。小时候,收音机和广播里飘出的旋律,成了他黑暗世界里最大的慰藉。

好在,这扇紧闭的门旁,音乐为黄璐巍推开了一扇无比明亮的窗。

少年时代,校园广播里刀郎那带着西域风沙味的粗犷嗓音,进入了他沉寂的世界,“当时就觉得,唱歌挺有意思的。”

当黄璐巍说出“我对民族唱法感兴趣”时,父母没有丝毫犹豫,把他送到青少年宫系统学习声乐和视唱练耳。

“初学时,对声乐没什么概念,觉得唱歌很简单,张嘴就能唱。”但现实给了黄璐巍当头一棒。气息、共鸣……这些抽象的概念让他“一头雾水”。

黄璐巍正在练歌。王琼岑、沈孙晖摄

“那就死磕!”黄璐巍骨子里的倔强被点燃了。

“气息飘、唱腔虚,就一遍十遍百遍反复练。学声乐和学乐器一样,没有捷径,打好‘地基’练好基本功最重要。”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刻进了他的生命。

直到今天,无论多忙,他都会雷打不动每天练声半小时到一小时,“把功夫堆进去,把唱功熬出来!”

相较于常人,黄璐巍无法看曲谱练唱。所以,他的耳朵就成了最敏锐的“眼睛”——

拿到一首陌生的歌曲,只需听上几遍,那旋律仿佛就在黄璐巍脑海中自动“翻译”成了清晰的唱名。原调的旋律线,他能精准无误地唱出来,再结合歌词,整首歌便了然于心。

“这也算是有些天赋吧。”黄璐巍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自豪。

从“能唱”到“能写”

“你唱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尝试自己写歌呢?”15岁那年,黄璐巍在杭州富阳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念高一。音乐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他的新世界。

从初中开始靠摸盲文,基本“啃”下《二十四史》,这让他的歌词创作有了“根”。没学过作曲,只“磕”过乐理,就在脑海中找灵感、寻动机……

黄璐巍正在表演。艺术团供图

“千年的冰封,巍峨的雪山,那是我对你的等待……”这一年,黄璐巍用羽调式,写下了人生第一首原创歌曲《雪域情歌》,“那时还没有无障碍打谱软件,我把脑海中‘刻’着的旋律唱出来,音乐老师帮忙记成简谱,再找外面的编曲老师做伴奏。”

16岁时,黄璐巍的《雪域情歌》在校园文艺汇演上“炸响”,现场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是他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唱,也是他第一次表演自己的歌,“那一刻,心是滚烫的。”

高中毕业后,为了谋生,黄璐巍辗转宁波、广州、深圳等地,干起了盲人按摩,一干就是整整10年。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唱歌、创作。

“别的同事住在店里集体宿舍,我自己租房子住,就是为了专心练歌。”一个话筒、一个蓝牙音箱,就是黄璐巍平时练歌的“伙伴”。

每年,黄璐巍会请假出去旅游。但他不逛景点,专挑最原生态的地方,只为寻找创作灵感。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黄璐巍钻进牧区毡房,和巴尔虎部落的牧民一起生活,听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歌……最后,他将草原的热情和质朴,化作了原创歌曲《牧羊姑娘》。

黄璐巍在后台准备。受访者供图

虽然学的是民族唱法,但黄璐巍的创作曲风并不囿于此。比如2020年时,他受天津一个通俗音乐团队邀歌,专门创作了一首《武汉加油》,由对方演唱。

“目前已完成词曲、伴奏的原创歌曲有3首,另外我还有七八首原创‘藏着’呢,比如写成吉思汗的《马背上的传说》……”黄璐巍说,镇海文化底蕴深厚,就像陈年老酒,他希望有机会给雄镇写首歌,“可以写它的人文、山水、历史,创作空间大得很!”

艺术团是家,舞台是光

曾经,在推拿店和出租屋外,黄璐巍像一颗钉子,“钉”进各种演出——文艺汇演亮个相,大小舞台都争取。歌声,一直是他心里最耀眼的光芒。

一位热爱唱歌的盲人按摩师,这个“标签”也让黄璐巍再度迎来人生转折。

一次演出中,他演唱的《草原恋》牢牢抓住了镇海区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张海江的心。在对方递出的“橄榄枝”下,黄璐巍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

表演现场。艺术团供图

2023年,他正式告别10年盲人按摩生涯,全职加入艺术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原来的“黄师傅”,变成了现在的“黄老师”。

“像漂泊已久的船终于靠了岸,那种感觉,很踏实。”在“岸上”,他不但有了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舞台演出机会,更邂逅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音乐好友。团员“野百合”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她喜欢《好日子》《母亲》《大地飞歌》等传统民歌。我们经常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在唱吧、全民K歌上互相‘踢馆’。我还会向她讲述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十分投缘。”黄璐巍说。

舞台之外,“黄老师”还成了“线上导师”。从最初的一两位学生,到如今的20多人,他“门下弟子”越来越多,其中一些还是在音乐软件上认识的“歌友”。他想把心中那份对歌唱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黄璐巍的歌声,穿透了更广阔的天地。在镇海区残疾人艺术团的推荐下,他从镇海唱到宁波,又站上省级舞台。

表演现场。艺术团供图

三个月前,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黄璐巍以一曲独唱《那一方净土》,赢得省残联“邀约”——

由他担任主唱,与舟山乐器演奏团队合作,共同演绎一首代表宁波本土风情的方言渔歌。

“大家起初不熟悉歌曲,排练各种出错,练到后来都产生‘条件反射’了,走在路上我唱一句,马上有人接唱……”最终,他们顺利通过预选,成为代表浙江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决赛的八支队伍之一。

进入决赛前的最后冲刺,黄璐巍眼下每天扎在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排练室里,从早到晚排练,“目前歌名和歌词还不能透露,等到决赛舞台上给大家一个惊喜,我要把东海之滨的声音带给全国观众。”

这位每天行走在黑暗世界里的青年,正用歌声开辟一条光明大道!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靓 王琼苓 胡方斌

编辑 张颖

来源:甬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