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降级:为什么成年人越来越难交朋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23:15 1

摘要:美国 Cigna 曾做过一个调查,超过 40% 的成年人感到孤独 [1]。微信好友列表上的数字不断增加,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轻易拥有数百个「好友」,却也稀释了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投入的情感联结。

越来越多人的微信好友达到 2000 位。实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新型孤独危机。

美国 Cigna 曾做过一个调查,超过 40% 的成年人感到孤独 [1]。微信好友列表上的数字不断增加,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轻易拥有数百个「好友」,却也稀释了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投入的情感联结。

当代社会存在一种错误观念:朋友名单越长,似乎就越能证明我们的受欢迎程度和价值。

《 社交网络 》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曾说过,「所谓完美,不是指不能再添加别的东西了,而是指没有东西可以从其中拿掉了。」

长大后,我们都想要好朋友,但却不知道如何建立好的友谊。在偏见弥漫的时代,是时候重新认识成年人的友情了。

01

朋友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文化评论家玛丽亚·波波娃指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朋友这个词已经被完全削弱了,变得几乎毫无意义——想想吧,数一下脸书上有多少被你当作朋友的关注者。」

打开微信,大部分人的好友列表早已突破数百甚至数千个。

神经科学专家马尔奇提醒我们,人类大脑在社交上有天然的限制。如果我们把宝贵的社交精力消耗在过多低质量的线上关系中,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意义、有字样的社交关系将被削弱 [12]。长此以往,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换句话说,当你每天在朋友圈里点赞、评论、互动,试图维护成百上千个虚拟关系时,你的精力早已被稀释,真正重要的人逐渐模糊。

《 社交网络 》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能够与非常多的人保持联系。你会产生一种幻觉: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只有自己孤单。当我们看到别人频繁地与朋友聚餐、旅行、派对,我们会产生「错失恐惧」(FOMO)。

早在1992 年,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Dunbar’s Number),他发现人类大脑所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关系上限约为 150 人,而真正亲密的朋友数量一般不会超过 5 人 [2]。

在《友尽:探索现代友谊的潜能与边界》一书中,作者的朋友兼同事杰特·米勒坦诚地聊到这个话题,她说:「当我看到朋友们发的动态,他们和很多人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时,我就会突然产生一种心痛的感觉,甚至有一点嫉妒。我很想融入他们,不管他们当时在做什么。」[3]

看起来杰特并不孤单——这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写照。

问题是,我们真的拥有这么多朋友吗?或者真的需要这么多朋友吗?

杰特反思:「我究竟怎么了?老实说,我根本没有能力维持这么多段友谊,认识到这一点让我更加孤独。但这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想要的友谊。」

《 周日晚上左右... 》

02年纪越大越独立?

成年人的幸福更需要朋友

为什么成年人离不开好的友谊?

稳定的友谊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更在实际生活中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强大的保护。

长期研究表明,拥有稳定友谊的人心理健康明显更佳。芝加哥大学的 Hawkley 和 Cacioppo 指出,长期的孤独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孤独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它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的负担[5]。

当我们感受到孤独时,身体会自动进入一种「隐形警戒」状态,压力激素皮质醇长期维持在高水平状态。这种持续的压力不仅会引发体内的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焦虑与抑郁情绪。我们可能注意到睡眠变得零碎,精力逐渐消退,出现暴饮暴食或情绪失控等状况。

而健康的友情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压力。研究证实,亲密朋友的陪伴可以显著降低人体皮质醇水平,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压力 [6]。

成年人的疲惫并不仅仅是缺乏休息,也与大脑对自身能量状态的感知有关。

牛津大学的研究者阿兰·戴维斯发现,朋友的陪伴不仅能缓解压力,更能让我们实际感受到精力充沛、活力增加 [7]。当你感到筋疲力尽时,和朋友聚一聚,甚至只是简单的闲聊,都可能让你重新充满能量,因为你的大脑会相信:「我并不孤单,能量的来源就在我身边。」

《 弗兰西斯·哈 》

长期的友谊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寿命。一项由 Bosle 等人针对 13,000 名 50 岁以上老人展开的长达 8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稳定朋友圈子的老人,其死亡率降低了 24 %。与此同时,这些老人中风的概率降低了 19 %,痴呆症发病时间推迟了整整 5 年,心率变异性更强,意味着他们的心血管功能和适应能力更好 [8]。

在减肥或健身过程中,有朋友陪伴的人也更容易坚持到底,并且达成目标 [9]。这种互相支持和激励的效果,比孤军奋战要好得多。

朋友间的日常活动同样可以促进健康。最近一项研究指出,每周只需 1-2 天达到 8000 步的运动量,就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10]。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不能每天见到朋友,但只要定期组织一些运动,比如散步、远足或健身房的互相监督,都可以给彼此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好处。

成年后的友情是那些陪你一起变得更好的人。

《 极主夫道 》

03异地会导致断交?

成年后更在意心理距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友情通常基于地理上的接近性,比如同学、邻居。这时候维持友情的关键往往是频繁的互动:一起上学、玩游戏或放学后共同完成作业。

青少年时代,我们总能轻易与朋友见面。但成年后,线下社交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

《 咕咕是一只猫 》

《大西洋月刊》一篇刊文描述这种状态为:「当代成年人的生活似乎并不适合自发而随性的聚会。你要工作、照顾孩子、处理家务,这种生活让随意的见面变成一种奢侈。」[11]

心理学家贝弗莉·费尔在她的著作《友谊进程》中提出,在成年早期之后,我们对朋友的要求变得更为严苛和微妙,物理距离和频繁互动不再是决定友情质量的关键因素 [4]。

你可能一年只见一次老同学,却依然能在见面时无话不谈;天天坐在隔壁工位的同事,却未必成为你真正的朋友。

成年人更看重的是心理距离上的贴近与理解。有时,一次深夜的倾诉可能胜过无数次日常的客套寒暄。

贝弗莉·费尔还特别强调,成年人友情的特殊性在于界限感的把握 [4]。长期的朋友往往是那些随时愿意给予帮助,却从不轻易逾越界限的人。他们清楚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也知道什么时候适合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懂得什么时候保持安静、尊重你的个人空间。

《 弗兰西斯·哈

这种看似低频、实则高质量的友情,无需每日联系,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你安定与力量,陪你度过人生的许多关键节点。

这也是成年后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看重「选择朋友」。

04 友谊一定天长地久吗?

成年后的友情也许并不需要承诺「天长地久」。

Erin Falconer 在她的著作《友尽:探索现代友谊的潜能与边界》中提醒我们,成年后的友情需要定期审视,就像整理衣橱一样——不是所有的衣服都值得永久保存,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适合长期相伴 [3]。

我们需要时不时问自己:「这个人让我变得更好了吗?我们是否真正彼此支持,还是只在消耗对方的能量?

心理学家贝弗莉·费尔谈到,真正健康且值得珍惜的友谊一般具备三个核心特质:

1. 接纳(Acceptance)

不论你的处境是好是坏,对方总能无条件地给予你支持和鼓励。他们不会因你的缺陷而疏远,也不会因你的成就而嫉妒。

2. 忠诚(Loyalty)

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信任稳固,不会轻易被流言蜚语或外界的评价所影响。无论你经历了什么,他们总是在那里,安静地支持你。

3. 边界感(Boundaries)

真正的友谊并非毫无边界。朋友应当既懂得如何在你真正需要时及时伸出援手,也知道如何适当地保持距离,不干涉彼此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朋友之间不需要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也不需要干涉对方的每个决定。

《 周日晚上左右... 》

就像 Falconer 在她书中说的,友谊并非总是永久不变的,允许友谊随着时间而变化,甚至结束,是一种重要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关怀的体现 [3]。她建议我们定期评估友谊的质量与互惠性,以确保这些社交关系真正地支持并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试着坦然接受友情并非总是永恒的事实。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朋友会在不同的时刻陪伴我们,有些朋友注定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程。当彼此的价值观、兴趣或者生活轨迹发生变化时,学会优雅地告别,也是一种成长。

《 向往的生活 》

写在最后

不必为社交媒体的热闹焦虑。

真正的友情,是即使与你共享两小时沉默也不会尴尬的人。稳定的友谊能降低死亡率、延缓痴呆、缓解压力,但科学数据背后不过是最朴素的真相:我们需要几个能接住狼狈的人。

成年后真正的朋友有限,而有限,恰恰意味着珍贵。

作者 四月

责编 罗文

封面 《弗兰西斯·哈》

参考文献

[1] Cigna. (2018).U.S. loneliness index: Survey of 20,000 Americans examining behaviors driving lonel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Cign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igna.com

[2] Dunbar, R. I. M. (1992). Neocortex size as a constraint on group size in primates.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2(6), 469–493.

[3] Falconer, E. (2022). 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friends: Finding meaning, connection, and boundaries in modern friendships. Sounds True.

[4] Fehr, B. (1995). Friendship processes (Vol. 12). Sage Publications.

[5] Hawkley, L. C., & Cacioppo, J. T. (2010). Loneliness matter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0(2), 218-227.

[6]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7] Williams, C. (2025). A fresh understanding of tiredness reveals how to get your energy back.

[8] Bosle, C., Brenner, H., Fischer, J. E., Jarczok, M. N., Schöttker, B., Perna, L., Hoffmann, K., & Herr, R. M. (202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pportive social ties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differences between family ties and friendship ties in a cohort of older ad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19(2), 263–276.

[9] Wing, R. R., & Jeffery, R. W. (1999). Benefits of recruiting participants with friends and increasing social support for weight loss and mainten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7(1), 132–138

[10] Inoue, K., Tsugawa, Y., Mayeda, E. R., & Ritz, B. (2023).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Patterns With Mortality in US Adults. JAMA network open, 6(3), e235174.

[11] Dai, S. (2025). The easiest way to keep your friends. The Atlantic.

[12] Marci MD, C. (2022). Rewired: Protecting Your Brain in the Digital Age.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来源:简单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