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为高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深挖思政教育内
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为高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深挖思政教育内涵,拓展劳动教育维度,让二者有机交融、相互促进,真正让思政教育落地、劳动精神生根,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更新教育理念,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教育理念的先行与支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更是师生在教学目标下的同台演绎。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与高校的育人方针密切结合,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刚性环节,而非选修或兴趣式的补充项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元素融汇到各类专业课程中,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基于专业背景的实践项目与社会服务,营造出贯穿课堂内外的教育氛围。只有在理念上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为思政教育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丰富教育内容,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必须根据时代需求与学生特点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定的价值立场和理论依据。高校应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热点,将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要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切身感受,就要让他们在服务社会、助力基层的过程中亲身参与,感受劳动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如,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背景进行调研与实践;通过环保公益或社区服务,让他们体会社会协作、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应及时捕捉大学生的兴趣点,如科技创新、短视频创作、城市社区建设等,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具体项目和活动载体,让学生通过深度体验,在劳动中深化对国家发展与个人价值的理解。
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思政与劳动融合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思政课,就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环节的教学改革。要将思政教育嵌入劳动实践,必须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向综合运用案例式、项目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样化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寻、感悟真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扶贫调研、生产车间实习,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悟劳动创造财富的奥秘;在劳动过程中引入辩论赛、情景剧、研讨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将实践体验与理论思考相结合,通过分享与反思将价值观融入行动;要善于运用数字化平台与新媒体工具,让学生通过短视频、图文日记、网络直播等方式记录并传播劳动故事,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引发共鸣。
构建协同机制,营造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要让劳动教育在高校校园里真正火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联动。高校应在校级层面确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的专门工作小组或委员会,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后勤、产学研基地等部门资源,形成衔接顺畅、责任明晰的组织体系。同时,高校要注重挖掘和放大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高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或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景与广阔的社会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成果展、主题大赛、榜样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让劳动光荣、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在校园里传播,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转变师生关系,强化劳动精神的教育合力。教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员,也是劳动实践的指导者,其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程度。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支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跨学科联合备课,共同设计劳动项目的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思政价值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应从传统的“命令—服从”式向“对话—合作”式转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允许他们在劳动中探索新方法、表达不同见解,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纠偏。通过建立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劳动项目中体会到来自教师、团队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与认可,真正激发他们自觉投身劳动、涵养劳动精神、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塑造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实现思政教育落地、劳动精神生根。思政教育落地,不仅需要牢固的理论体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场景;劳动精神生根更要依托长期持续的熏陶与实践。唯有将二者密切结合,在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打造多元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注重教学方式创新与师生互动,才能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一过程既是对高校传统教学观念的突破,也是在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只有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完善协同机制以及转变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将劳动观念内化为行为习惯、将劳动精神升华为责任担当,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