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黄进教授、甘霖教授AFM:新型双功能机电传感器,突破可穿戴设备性能瓶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8:30 1

摘要:导电多孔复合材料作为轻质材料在可穿戴电机械传感器中前景广阔,其中取向多孔结构可引入非对称性以增强机电转换性能。然而,二维导电材料MXene在取向多孔材料的薄壁中易发生聚集,导致导电性和灵敏度受限。传统表面化学修饰策略在薄壁环境中效果不佳,亟需通过维度混合设计解

导电多孔复合材料作为轻质材料在可穿戴电机械传感器中前景广阔,其中取向多孔结构可引入非对称性以增强机电转换性能。然而,二维导电材料MXene在取向多孔材料的薄壁中易发生聚集,导致导电性和灵敏度受限。传统表面化学修饰策略在薄壁环境中效果不佳,亟需通过维度混合设计解决纳米填料的分散问题。

西南大学黄进教授、甘霖教授团队提出“一维刚性纳米纤维素尺寸匹配嵌入二维导电MXene”的混合结构,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取向多孔材料。该设计利用尺寸匹配的刚性纳米纤维素(tCNC)有效分离MXene层,显著降低渗流阈值(从8.24 wt.%降至4.01 wt.%),并将压阻灵敏度提升5.61倍(应变范围0.56%~10%)。同时,纳米纤维素作为介电颗粒形成原位平行板电容器,实现接触模式下低至0.17%应变的电容式压力传感,最终构建出覆盖大载荷至微触控的双响应传感器。相关论文以“Dual-Func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Sensor Based on Hybrid Structure of “1D Rigid Nanocellulose Size-Matching Into 2D Conductive MXene” in Oriented Porous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技术原理与性能验证

图1 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验验证了纳米纤维素对MXene的分离机制:尺寸匹配的刚性tCNC(长度1.86 μm)可抵抗MXene层弯曲应力,有效扩大层间距(增加1.636 nm);而柔性纳米纤维素(CNF)或短尺寸纤维素(cCNC)因易弯曲或取向问题分离效果较弱。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证实tCNC嵌入MXene层间形成“楔形”支撑结构。

图1 a-c) tCNC、CNF、cCNC对MXene分离效果的示意图; d) 水性聚氨酯(WPU)基取向多孔材料中一维纳米纤维素与二维MXene的混合结构; e) MXene片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及尺寸分布; f) tCNC(左)、CNF(中)、cCNC(右)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g-h) 三种纳米纤维素的长度与直径分布(n=20); i) MXene及其混合体系的典型XRD图谱; j) 不同环境下MXene的层间距。

图2显示混合填料的协同效应:tCNC/MXene体系(tCM-W)在取向多孔水性聚氨酯(WPU)中导电渗流指数最优,压缩模量和能量耗散性能提升显著。孔隙取向结构使导电网络更均匀,回弹率高达92%。

图2 a) M-W、cCM-W、FM-W、tCM-W多孔材料取向度拟合曲线; b) 渗流阈值与层间距的关系; c) 渗流指数与层间距的关系; d) 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最大压缩载荷、压缩模量及耗散能); e) tCM-W取向/非取向多孔材料的应变-最大压缩载荷线性拟合; f) 韧性 vs 回弹率。

图3揭示界面增强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纳米纤维素与MXene间氢键数量增加42倍,缩短Ti-O键长(1.99 Å→1.97 Å)。XPS和FTIR证实氢键增强,紫外吸收蓝移表明电子云重排,为机电敏感性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图3 a) 纳米纤维素、MXene及其混合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模型; b-c) MXene、tCNC及其混合颗粒的总能量与氢键数量; d) Ti-O键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e-g) tCM与MXene的XPS全谱、Ti 2p区及O 1s结合能谱; h-i) MXene及混合体系的ATR-FTIR光谱与紫外归一化吸收光谱; j) 最大吸收边对比。

图4展示双模式传感性能:压阻传感在2%~10%应变范围内灵敏度(GF=8.6)和检测限(LOD=0.24%)领先;压容传感在0.5%~2%微应变下响应时间仅72 ms(快于压阻的430 ms),且湿度/紫外环境下信号稳定性超80%。

图4 a) 多孔材料压阻变化率-应变线性拟合曲线; b) 压阻灵敏度因子(GF)与检测限倒数(1/LOD)统计; c) 层间距与GF、1/LOD的关系; d) 压阻传感频率依赖性; e) 1080次循环稳定性测试; f) 湿度耐受性测试; g) 单次压阻响应时间; h) tCM-W储能模量与损耗角动态热机械分析; i) 多孔材料电容值; j-l) tCM-W、FM-W、cCM-W的压容变化率-应变曲线; m) 压容灵敏度因子(GF)与1/LOD统计; n) 单次压容响应时间。

图5演示运动监测应用:传感器通过压阻/电容双信号输出,精准识别触摸(0.24%应变)、吞咽、微笑等微动作以及肘/膝弯曲(40%应变)等大变形运动,信号模式与动作类型一一对应。

图5 a-h) tCM-W多孔材料在人体运动监测中的压阻/压容信号:触摸、点击、吞咽、皱眉、微笑、手指弯曲、肘部弯曲、膝部弯曲; i) 双模信号匹配识别运动类型示意图。

应用前景

该研究通过维度混合策略同步优化导电网络与电容结构,解决了可穿戴传感器在宽应变范围与高频响应中的矛盾。双模信号输出特性为运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领域提供新方案,其轻质、高稳定性设计有望推动二维材料在柔性电子中的规模化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技腾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