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难度?逆天而行?错,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就很轻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08:23 1

摘要: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距离他上次北伐,又准备了三年。这三年中,诸葛亮不仅罢黜了李严,统一了思想,加强了季汉集团的团结;而且对北伐的准备更加充分。这一次,他不仅有诸葛连弩、木牛、八阵图,而且又发明了流马,修复了斜谷栈道,还在斜谷南口建造了储存粮食的邸阁,以减少战争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距离他上次北伐,又准备了三年。这三年中,诸葛亮不仅罢黜了李严,统一了思想,加强了季汉集团的团结;而且对北伐的准备更加充分。这一次,他不仅有诸葛连弩、木牛、八阵图,而且又发明了流马,修复了斜谷栈道,还在斜谷南口建造了储存粮食的邸阁,以减少战争爆发后的后勤压力。总结诸葛亮历次北伐,每次都补足了上次的短板,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伟大政治家正在向伟大军事家方向成长。

所谓流马为何物,与木牛一样,史载亦不详,只有在《诸葛亮集》中,对其制造之法进行了简要文字描述,仍没有使用说明书与设计图。不过,相比木牛,流马的文字介绍更加细致些,不仅有各零件位置与尺寸大小,而且明确表示多孔,且孔径较大,这说明“流马”或许是由接榫组装的;不称“木马”而称“流马”,则应为滑行或水行之物。据专家推证,“流马”很可能是一种可拆卸组装的水陆两栖运输工具。

这根据的是什么呢?

路况。

原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的褒斜道,是一条非常特殊的道路。该道由古褒国(褒姒故乡)所在的褒中县出发,由褒口进入褒水(汉水支流,又称黑龙江)河谷北行,过石门,三角城,赤崖,抵达褒水源头。此处和它对应的斜水(渭水支流,今称石头河)河谷有分水岭相隔,古称五里坂,翻越五里坂,再沿斜水北行至斜峪关,出斜谷口,便是关中重镇眉县。

秦岭一般南坡较缓,北坡陡峭(注1),所以大多数谷道的北段都较为难行。只有褒斜道的北麓斜谷因长达51公里,又有斜水冲刷,所以道路平缓,没有大的山岭,颇为便捷易行,其出口距离长安又较近,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年也曾让西汉君臣颇为心动。

原来,西汉虽以长安为都城,高屋建瓴以控天下,但一直颇受粮食问题困扰。其实,关中盆地的粮食产量还算可以,但随着汉朝大量迁徙关东豪强至长安及其陵邑,以及西北开发河西走廊及经营西域以对抗匈奴等需求,导致关中粮食供应日益入不敷出,尽管关中一直在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还在西北推广屯垦,但与激增的人口相比无异杯水车薪,所以汉朝政府每年都必须从关东运粮食过来输血,汉武帝时最多的年度要运六百万石,这些粮食转运主要靠水路,靠渭水与黄河转运。

但黄河从来不是一条安流,漕运起来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三门峡那一段,水流湍急,河中流又有巨石将河水三分,使其更加险要,常常船毁人亡,损失很大。后来唐朝曾在三门峡旁边人工开了条路,船到了这里,把粮食装上车,绕过三门峡,再重新装船水运,但这样成本又再增加了。

特别是遇到灾年,粮食需求更大,漕运跟不上,皇帝就只好带上文武百官到东都洛阳去“就食”。到洛阳有什么好处呢?粮食不用过三门峡。

正因为这样,唐朝以后再也没有朝代选择在长安建都,而是东移到了开封,以后又北移到北京。

扯远了,总之,西汉建都长安,粮食供应是大问题,所以御史大夫张汤经过调查研究,给汉武帝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建议复修褒斜栈道,以开通漕运,用褒水和斜水,来沟通渭水与汉水,这样关东的物资可以由南阳经汉水漕运到汉中,再经褒水与斜水漕运到关中,完美避开原本黄河漕运的三门峡之险。汉武帝看了以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张汤之子张卬为汉中太守,发数万民工复修褒斜栈道,并打通漕运。但由于褒水与斜水过于湍急,且多大石险滩,水路落差很大(至今当地仍有漂流娱乐的路线),而五里坂这段陆路更多巨石,难以挖通,所以槽运之事最终没搞成功(见《史记·河渠书》),当然这工程也不是白弄了,汉武帝对褒斜道的扩修,让该道代替陈仓道成为了秦岭的最主要干道,从而使长安到汉中两地运输便捷了四百多里。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汉明帝又下诏修缮褒斜道并开凿石门(注2),动用劳工76万余人,用瓦近37万器,用粟近150万斛,历时五年,终于修通褒斜道南段129公里,包括桥阁623间,大桥5座,工程极为浩大;到了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时,褒斜道又多次得到改建与维修,总之,这是秦岭谷道中道路条件最好的一条,只有漕运一事美中不足,有点可惜。

但在诸葛亮这里,美中不足,也可变为完美。

具体方法,当然就是发明流马了。此物,应该是像变形金刚一样,可随意拆卸与重新组装,从而车船两用——在陆地上就用人力搬抬或畜力牵挽,在水中之时则变为一种特制小艇,既能划行,又能用拉纤拖行,足可适应多种运输条件。在《诸葛亮集》记载的设计资料中,流马的脚较为短小,应该是牵纤时系绳或搬抬时抓握的把手;而以“方囊两枚”盛米,是其载货的部分有相当的密闭性,以适应在湍急的河谷间行驶,不至于溅湿而损坏米粮。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微型“集装箱”吧。而按照《诸葛亮集》所说,这每个“集装箱”能装“二斛三斗”粮食,合今约140斤,当水运结束需陆运时,前后二人举起搬抬,其重量亦是刚好。

基本上,自诸葛亮发明了水陆两栖的流马之后,季汉北伐就再未被后勤因素掣肘过。洮西之战后,邓艾以五个方面的因素预判姜维必定再出军,其中第三点便是“彼以船行,我以陆军,劳逸不同”(《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可见姜维后来蚕食凉州,亦是通过西汉水水陆与略阳陆路实行两栖运输,让曹魏名将都颇为头疼。

而另外一边,司马懿方面也在积极备战。事实上,早在诸葛亮三年前攻伐陇西粮尽退走之后,司马懿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就曾提醒他说:“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我们上篇也说了,那次诸葛亮北伐,不仅汉军军粮不继,曹魏也因上邽麦田被蜀军收割大半,导致军粮捉襟见肘。最后还是靠雍州刺史郭淮凭借其在羌氐间的巨大威望,挨家挨户征粮,这才让魏军惊险渡过了粮食危机。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再,羌氐本来就叛服无常,郭淮多年扎根陇西,好不容易积攒起来一点威望,可不能全透支光了。

所以杜袭、薛悌未雨绸缪,想赶紧从东边多运点粮食到陇西积攒起来,以备大战,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可司马懿却像个神奇老道般预测:“纵诸葛亮后出,亦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陇西也。且其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年不能动矣。”所以运粮大可不必,应该作长远打算,这事儿就交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吧!

要说司马家的人才还真是多。这司马孚的能力就不在司马懿之下(注3),当时正在朝廷担任度支尚书,专门分管曹魏的税收与兵屯的统计和支调(注4),是一个财会专家级的人物。当他得知哥哥的困难后,立刻向朝廷建议将五千冀州农夫迁到上邽去屯田,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以实陇西。另外司马懿也上表明帝,设立了京兆、天水、南安三郡设立“监冶谒者”(掌管冶铁的专官,秩比六百石),大兴冶铁,更新兵器;又请准在京兆郡设立军市,筹措军饷(注5);并修复郑国渠与白渠,增修了渭水中游的成国渠与洛水的临晋陂,以增加灌溉面积,滋养人口,作长期及更大规模战争之准备。

总之,这是一场双方都准备充分的战争。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提兵十万,粮草充足,倾国而出斜谷;魏明帝则空前重视,不仅加派征蜀护军秦朗(注6)率两万大军增援司马懿,并运送了大量粮草支援关中前线(注7),并下诏一再嘱咐司马懿坚持乌龟战术,不要怕丢人,朕坚决支持你:“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这就是曹魏高层总结诸葛亮数次北伐后形成的作战指导思想——我打不过你,难道还熬不过你吗?

注1:故各谷道的雄关大多在北出口,如褒斜道的斜峪关,陈仓道的散关,以及子午道的石羊关等。

注2:石门隧道全长16.3米,高3.4米以上,宽达4.2米,足以容许汉朝两辆马车并排通过,是世界上最早可通行车辆的穿山隧道。这在古代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工程量极其浩大,好在古人发明了“火烧水激法”,即用火烧烤待凿的山石,然后水激或醋激被火烧烤处,再用锤子敲打,原来坚硬的山石就像切豆腐一样容易。

图:褒斜道石门隧道

注3:按《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及(魏)明帝嗣位,欲用(司马)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注4:曹魏各军区也都有专管兵屯的长官:有度支中郎将,秩二千石,与民屯的典农中郎将平级;有度支校尉,比二千石,与民屯的典农校尉平级;有度支都尉,秩六百石,与民屯的典农都尉平级。

注5:史书上关于军市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赵国,当时李牧用这种方法使得“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就是说,李牧设军市收租税,用于幕府犒赏战士,赏赐都由他决定,不受朝廷限制,所以李牧深得士卒的爱戴。当然,李牧这么做是因为边郡距离邯郸太远,邯郸又屡遭秦国攻击,所以边郡必须自力更生;而司马懿这么做除有此考虑外,更多的是为了收揽关中军心,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兵权。

注6:即曹操宠妾杜氏之子,为曹操继子,此人虽低调谨慎,却颇有军事才能,曾率军击败鲜卑大佬轲比能与步度根。

注7:司马懿几年来在关中自己攒的,再加上后方输送的粮草已达到了非常惊人的数目。据史书记载,此战后第二年,关东大饥,司马懿竟“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晋书·宣帝纪》),据推算,这些粮食可供应十万大军一两年的开支。

来源:千古名将英雄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