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文化中心,10岁的小宇手指翻飞,彩泥在他掌心神奇地变幻出各种形态。曾几何时,父母外出务工的漫长暑假,陪伴他的只有一方手机屏幕。如今,青岛理工大学志愿者带来的趣味非遗、红色电影、历史故事,让他的暑假多姿多彩。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淑娅 武霈
这几天,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文化中心,10岁的小宇手指翻飞,彩泥在他掌心神奇地变幻出各种形态。曾几何时,父母外出务工的漫长暑假,陪伴他的只有一方手机屏幕。如今,青岛理工大学志愿者带来的趣味非遗、红色电影、历史故事,让他的暑假多姿多彩。
为让孩子们“暑”有所托、安心一“夏”,我市创新实施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小荷学堂”,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个夏天,一群跨越山河的年轻人,将爱意打包,装进青春的行囊,意气风发地来到牡丹之都。这场带着温度的奔赴,正用知识与真心,叩开孩子们的心扉。
精准破题:为留守童年撑起一片晴空
“小荷学堂”并非菏泽土地上偶然萌发的幼芽,而是应对留守儿童暑期困境的创新之举。当城市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参加夏令营、探索世界时,菏泽乡村众多像小宇这样的孩子却面临“二次留守”的窘境。面对这一民生痛点,我市自2018年起精心培育“小荷学堂”项目,将其定位为区别于普通课堂和商业辅导的独特空间——这里以安全守护为基,以亲情陪伴为核,以心灵滋养为要。这份初心与担当,让“小荷学堂”连续三次被写入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解决农村暑期儿童监护缺失难题的“菏泽方案”。
夏日炎炎,爱心暖暖。在鲁西新区岳程街道文化中心,青岛理工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正在教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这个暑假,他们用知识作笔、陪伴为墨,准备和留守儿童一起续写童趣与成长的故事。
每天8时,小宇都兴奋地来到文化中心。趣味非遗、红色电影、折纸游戏、历史故事……一系列活动让他觉得十分有趣。因父母忙于打工、无暇照看,小宇和一些小伙伴以前总是在家玩手机。随着“小荷学堂”设立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他们的暑期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寓教于乐,结合自身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增强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探索中获得知识。”青岛理工大学蒲公英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唐汶博说。
以青春之名,共赴“小荷”之约。今年,鲁西新区将“小荷学堂”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举措,分别在万福街道和岳程街道设置站点,组织16名高校志愿者,通过特色课程、知识拓展、兴趣培养等活动,让近百名留守儿童度过一个欢乐、充实的假期。
花开遍地:特色课程滋养多彩童年
鲁西新区“小荷学堂”是我市开展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的缩影。在基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实践引导,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活动,让孩子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有效提升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小荷学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东明县,“小荷学堂”点燃了科学火种,唱响了理想之歌。“海底火山”在教室中央“喷发”——小苏打与彩色白醋激烈反应,泡沫奔涌而出。“老师,为什么会冒泡泡呀?”孩子们瞪大眼睛追问。化学的奥秘在趣味实验中悄然传递。音乐课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旋律昂扬激越,孩子们挺直腰板,眼神坚定,稚嫩却充满力量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理想在音符中萌芽。
在曹县普连集镇,“小荷学堂”上诗意浸润,经典永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学生志愿者井志远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化作穿越时空的对话。孩子们精神饱满,诵读铿锵有力,古诗中深沉的游子情怀与文化血脉,如涓涓细流,浸润着他们的心田。
在成武县大田集镇,“小荷学堂”上的知识正悄然为孩子们筑牢生命防线,赓续红色血脉。吉林大学志愿者将安全课堂谱写成朗朗上口的《防溺水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危险水域要远离……”配合直观的浮力实验,安全警钟化作童谣,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八一”前夕,孩子们肃立操场,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聆听志愿者动情讲述军旅故事。一堂行走的“安全+思政课”延伸至“小皇城磨盘砸坦克”遗址和成武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让孩子们在历史现场触摸信仰的力量。
在定陶区,“小荷学堂”书香润心田,让关爱零距离。志愿者创新推出“移动书箱”计划,精心挑选适龄读物,定期将装满绘本和儿童文学的书箱轮流送至各教学点。孩子们围坐一起,听志愿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草房子》里的乡土人情,或是《海底两万里》的神奇冒险。阅读分享会后,腼腆的小女孩莉莉在日记中写道:“原来书里有比手机游戏更广阔的世界。”
据了解,从开设之初,“小荷学堂”就明确要区别于学校课堂教学和社会辅导班,找准自身定位,把提供安全守护、亲情陪伴、心理疏导、习惯养成等服务作为主要职责。“课程设置要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围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实际组织趣味军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感受城市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愉悦身心。”吉林大学育苗志愿服务队的费钰茜说。
双向奔赴:青春向下扎根,梦想向阳而生
“第一次从学生变成老师,从孩子变成‘临时家长’,我曾担心自己不够成熟。”唐汶博坦言。“小荷学堂”的经历虽短,却为他的大学生涯留下了精彩一笔。能参与菏泽市“小荷学堂”志愿服务项目,他收获颇多。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拥有更多新知识、新技能,在推动社区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褪去书生气,染得泥土香。唐汶博认为,扎根基层“沃土”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小荷学堂”不仅让孩子们得到看护,也让青年人在基层有了“参与感”“获得感”。
用青春的热情传递爱的力量,“小荷学堂”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受到大学生志愿者和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像费钰茜、唐汶博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这支志愿服务队伍,以青春之名,赴“小荷”之约。今年,全市共选址开设“小荷学堂”40处,面向省内外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54名。这254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市基层一线,为200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用爱心、细心、耐心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在“七彩课堂”中收获知识、能量与快乐。
大学生志愿者扎根基层,不仅破解了儿童暑期看护难题,更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力量”。他们为少年儿童提供托管、学业辅导、未成年人自护教育、防溺水宣传、兴趣培养、心理关爱等服务,助力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如今,“小荷学堂”已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志愿者牺牲假期,来到异地乡村,为留守儿童带来理想、知识与关爱,实现了青年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来源:牡丹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