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生命都在努力绽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21:22 1

摘要:大自然用无数的神奇向我们诠释了合作共生的奥秘。正因为如此,大自然平等地看待每一种生物,自然体系中的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的活力就越强,这个体系应对变化的能力也就越高。

​《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作者:盖瑞·弗格森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大自然是张生命网,万物相互依存:植物借真菌织就信息网,珊瑚虫借藻类创造海底绚烂,帝企鹅抱团取暖,狼群协作谋生。

大自然用无数的神奇向我们诠释了合作共生的奥秘。正因为如此,大自然平等地看待每一种生物,自然体系中的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的活力就越强,这个体系应对变化的能力也就越高。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就来看看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是自然的生存密码

在自然界,雨水非常懂“多样性”的意义。它落在刚抽穗的麦芒上,也落在田埂边的杂草上,它对生命的馈赠没有分别之心。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感动,这是大自然的淳厚,也引领着我们在某一瞬间,跳出狭隘,走向辽阔。

大自然对多样性的包容里,有着深刻的生存考量。在某个生态体系里,物种的种类越丰富,抵御灾害的能力就越强。哪怕某个物种遭遇灭顶之灾,只要物种足够丰富,灾难也无法摧毁整个生态系统。也因此,受到打击的物种重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当病虫害爆发,单一树种容易成片死亡,而多样的植物能降低风险。总有一些物种能抵抗灾害,保住森林的根基。参与者越多,自然应对变化的弹性就越强,韧性就越高,好比一支球队,替补队员越多,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就越足。

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地球上有数十亿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丰富多样,组成了一张既变幻莫测又密不可分的生命网。这张网借助复杂的化学变化,与空气、陆地、海洋、河流融为一体,相互支撑。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种多样性,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饮用的淡水,经湿地和森林过滤净化;餐桌上的粮食、蔬菜、水果,来自不同的农作物;身上的棉麻衣物,取自植物的纤维;甚至驱动现代文明的石油,也是远古海洋生物遗骸经过亿万年沉淀形成的。

数不清的植物为我们充当净化器,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看不见的微生物为植物提供养料,供给我们的饮食。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药,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可以说,大自然用多样的生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就像一位慷慨的母亲,从不吝啬自己的馈赠。

每种生命都在绽放自己的精彩

人类喜欢用二分法和分类思维看世界,习惯于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看待世界,还喜欢给生命贴上“高低贵贱”的标签。我们习惯性认为狮子是好的,苍蝇是坏的;觉得鸿鹄是“志存高远”的典范,燕雀是“目光短浅”的代表。

之所以习惯二分法,是因为这种分类思维能给我们带来确定性。但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分类思维的弊端,就是屏蔽了我们生活中的野趣,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漩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很多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源于这种分类思维。它会让我们陷入偏执,想事一根筋、遇事钻牛角尖,觉得世界“非黑即白”、万物“非好即坏”。但生物多样性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大自然也从不用狭隘的标准衡量生命。人类也应该打破分类思维,融入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对待万物的态度。

在大自然的眼里,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或缺,多彩多姿的生命,才让大自然如此绚烂。狮子捕猎时威风凛凛,它用力量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如果没有狮子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草原会很快被啃成荒漠。但苍蝇也有自己的使命,它们分解掉腐烂的有机物,把养分还给土壤。没有苍蝇这类腐食性的昆虫,恐怕地球早就被动物尸体和枯枝败叶堆满了。

狮子的凶猛与苍蝇的卑微,不过是生态链上的不同分工,它们的生命形态虽然有差异,但没有重要性的高低,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活着”这件事做到极致。

人们总爱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把鸿鹄捧得很高,把燕雀看得很低。但在自然里,燕雀从不在乎鸿鹄飞多高,它有自己的活法。它们吃掉庄稼里的害虫,用叽叽喳喳的叫声唤醒清晨。鸿鹄也从不会嘲笑燕雀飞得低,它也有自己的使命。它在高空盘旋,为植物传递种子,用翅膀丈量天地的辽阔。它们从不会觉得谁更高贵,更不会用“比较”来衡量价值。不论是燕雀还是鸿鹄,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绽放着生命的光彩。

自然的平等之爱才是最大的慈悲

每种生命都是坚韧的,每种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大自然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万物。《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很冰冷,觉得天地冷漠无情。但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更温情的解释,那就是天地是仁慈的,世间万物在它的眼中没有差别,不会因为谁“有用”就过分偏爱,也不会因为谁“弱小”就无故歧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自然平等而公正地爱着世间万物。

自然的“不仁”,其实是去除了偏见的“大仁”。它对万物的馈赠从无分别:阳光既照耀温室里的玫瑰,也照耀墙角的蒲公英;雨水既滋润丰收的稻田,也滋润荒野的杂草。大自然给了每种生命平等的机会:玫瑰可以开得娇艳,蒲公英能借风力传播种子;稻田能结出饱满的谷物,杂草能为昆虫提供食物。它不会要求谁应该怎样去做,而是让每种生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这种无为,让万物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了动态的平衡。

动物也应该被尊重

长久以来,人类总认为动物“没有情感”,只是凭本能行动。但《八堂自然课》告诉我们,动物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们的感情和人类一样真实、一样深刻。

书中写道,生物学家曾跟踪研究黄石公园里的狼。除了我们熟知的捕猎,狼群还展现了我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们会在山坡上滑雪,一家老少整整齐齐地从山顶顺着雪道滚下来,然后吐着舌头,欢快地跑回山顶,再来一次。狼少年们也有自己的玩具,它们把鹿皮甩向空中,再叼回来,像玩飞盘一样,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最让人惊异的是一只编号为“14”的狼,当它的伴侣老去后,“14”独自离开了狼群,踩着厚厚的积雪一路向西,穿过没有动物涉足的蛮荒高地,孤独地站在山巅,她用这种方式化解失去伴侣的痛苦。

大象的“哀悼仪式”更令人动容。当大象蒂娜去世时,它的3个朋友聚集在它的身边,用鼻子触摸它的身体。第二天,它们肩并肩地挤在一起,注视着好朋友的墓地,它最好的朋友甚至把它生前最喜欢的玩具带过来,留在了墓地陪伴它。

这些例子都在打破“动物无情感”的偏见,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一样,有亲情、友情,能感受痛苦与快乐。我们应该尊重动物,别忘了,人类与动物共享一张生态网,我们与它们“唇亡齿寒”。当草原上的狼消失,食草动物会因过度繁殖而啃光植被,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人类的牧场也会随之萎缩;当海洋里的鲨鱼减少,鱼群会因天敌减少而大肆泛滥,破坏珊瑚礁的生长,影响渔业资源的存续。

尊重动物,不仅是出于慈悲,更是出于对自身生存的负责。这是大自然交给我们的第四课。

尊重差异,和睦共生

尊重动物,尊重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说到底,是要尊重差异。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的社会是由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观念的人共同支撑起来的:医生救死扶伤,农民耕种粮食,教师传授知识,清洁工维护环境。正是这些差异,让我们的社会运转得更高效。

个体也应该尊重差异。现在很多人陷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焦虑,觉得只有“买房买车、升职加薪”才是成功。可成功不该有单一标准,有人适合在事业上拼搏,有人擅长在家庭中付出;有人在聚光灯下发光,有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不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我们的人生才能活得更从容。

曾经许多人都想做鸿鹄,觉得它志存高远,心怀天地,不愿意做那个安居一隅的燕雀,觉得这不是伟大的生命,不是伟大的人生。但大自然用它的智慧让我们明白,每种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鸿鹄和燕雀虽然志向不同,但它们都一样的精彩。

每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种努力都值得被尊重。平等不是相同,而是接纳不同。当我们学会像自然那样,尊重燕雀的安稳与鸿鹄的高远,理解狮子的凶猛与苍蝇的必要,或许就能放下焦虑与偏见,在自己的节奏里绽放生命的光彩。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