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彩云之南的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的山川之间,彝族刺绣这一古老技艺历经千年岁月,如同潺潺溪流,从未断绝。它穿梭于经纬之间,绽放在布料之上,以绚丽色彩、精巧针法和丰富图案,不仅织就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日常,更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在时代浪潮的
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 —— 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刺绣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在彩云之南的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的山川之间,彝族刺绣这一古老技艺历经千年岁月,如同潺潺溪流,从未断绝。它穿梭于经纬之间,绽放在布料之上,以绚丽色彩、精巧针法和丰富图案,不仅织就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日常,更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武定彝族刺绣一边坚守传统根基,一边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传承与变革中续写着指尖上的绚丽篇章。
千年传承,铸就技艺根基
武定彝族刺绣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将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神灵的敬畏,通过一针一线融入刺绣作品之中。在彝家山寨,刺绣是彝家女子的 “必修课”,从五六岁起,女孩们便在母亲、祖母的悉心指导下,开启刺绣学习之旅。从最初笨拙地穿针引线,到逐渐掌握各种针法,学习色彩搭配与花样绘制,再到能够独立完成精美的服饰与绣品,这一过程贯穿了她们的成长岁月,也让刺绣技艺在代际间得以传承。
彝族刺绣技法丰富多样,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以及点、线、面交融的独特手法,构成了其技法体系的核心。挑花不受经纬线限制,凭借绣者对图案的精准把握,在布料上巧妙挑出各种纹样,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扣花则以细腻的针法,将丝线扣结成精巧的图案,立体感十足;十字绣以规则的十字针法排列,构建出整齐而美观的图形;平绣运用平针走线,细腻地描绘出各种形象,色彩过渡自然。这些技法相互配合,为彝族刺绣的表现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色彩运用方面,武定彝族刺绣大胆而热烈,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同时辅以绿、蓝、白等色彩。红色象征热情、勇敢与吉祥,如盛开的马缨花,是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色寓意着丰收与富足,如同金秋的稻田;黑色则代表着庄重、沉稳,是彝族文化中大地的象征,承载着民族的根基。不同色彩的搭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遵循着严格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准则,共同构成了彝族刺绣独特的视觉语言。
刺绣图案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动描绘,如马缨花、山茶花、喜鹊、蝴蝶等,展现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或是对祖先传说、图腾崇拜的具象化呈现,如日月、星星、牛角、羊角等图案,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这些图案通过艺术化的概括、变形与夸张,既保留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又增添了神秘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
在武定彝族刺绣的传承历程中,无数传承人肩负起守护与传承技艺的重任,普玉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普玉珍出生于猫街镇咪三咱村的一个刺绣世家,爷爷是备受尊敬的毕摩,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在这样浓厚的刺绣氛围中成长,普玉珍自幼便与刺绣结下不解之缘。三岁时,她便在奶奶的影响下开始穿针引线,稍大一些,便跟随爷爷学习绘制图案,在长辈们的严格教导下,她逐渐掌握了各种刺绣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玉珍并不满足于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她积极探索创新,尝试将彝族刺绣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耗时 7 年完成的 21 米长《清明上河图》刺绣作品,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中,麻线由她亲手纺制,颜色取自多种植物花卉自制的染料,针法细腻,色彩丰富,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充分展现了她高超的刺绣技艺与创新精神。此外,她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作品,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广泛赞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普玉珍深知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彝族刺绣,她积极投身于培训教学工作。从最初四处寻找学徒却被误解为骗子,到如今培训的绣娘超过 1 万人,长期合作的绣娘达 1000 多人,普玉珍付出了诸多努力。她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掌握的 150 余种刺绣技法,还注重培养绣娘的创新思维与市场意识,让她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作品。在普玉珍的带动下,许多彝家妇女凭借刺绣技艺实现了增收致富,“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 成为现实,彝族刺绣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除了普玉珍,武定县还有众多像张学芬、李蕊吟这样的传承人。张学芬作为省级彝族刺绣传承人,积极尝试将彝绣产品从传统彝族服饰向包具、家居饰品等品类拓展,让彝绣走进大众日常生活;李蕊吟则从小生长在彝族家庭,热爱彝族绣品,她成立 “武定玖月・霓裳” 老绣原创设计工作室,将彝族刺绣与时尚元素相结合,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让彝绣产品远销国内外,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对彝族刺绣的关注与喜爱。这些传承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坚守着彝族刺绣这一文化瑰宝,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武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彝绣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与措施推动,助力彝绣产业蓬勃发展。
在政策层面,武定县成立了彝绣产业专班,出台《关于支持武定县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 10 条措施》,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为彝绣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构建 “新时代文明实践 + 企业 (经营户)+ 彝绣协会 + 绣娘” 的融合发展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武定县充分利用沪滇协作、招商银行帮扶等政策资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邀请国家、省级、州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对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近年来,共举办彝绣培训 35 期,惠及绣娘 3260 人次,培训内容不仅涵盖传统刺绣技艺的精髓,还融入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营销策略,让绣娘在提升技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产业模式创新上,武定县积极探索 “农特产品 + 彝绣”“文旅融合 + 彝绣” 等协同发展模式。采取 “彝绣车间 + 经营主体 + 订单收购 + 绣娘” 的产业发展路径,由彝绣合作社牵头寻找订单,组织绣娘统一绣制产品。如与云南滇核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争取到 “招行盲袋” 彝绣订单,组织绣娘批量生产,年均完成 1 万余个招行袋、围裙等产品的绣制,户均增收达 2000 余元。同时,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核桃节、花山节等节假日活动,组织开展刺绣比赛、彝族服饰展演等,全方位展示彝绣独特魅力,以节为媒,助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目前,武定县彝绣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民族民间刺绣企业 7 个,彝绣协会 1 个,彝绣合作社 1 个,刺绣工厂 5 家,绣坊 2 个,营销刺绣品和刺绣服饰制作的个体经营户 58 户,刺绣从业人员达 3000 余人,有彝绣传承人国家级 1 人、省级 2 人、州级 4 人、县级 3 人。2024 年,彝绣总产值达到 3100 余万元,增加值 2050 万元,绣娘人均增收 3200 余元,彝绣产业已成为武定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创新融合,走向世界舞台
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武定彝族刺绣积极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新设计理念与产品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代发展潮流。一方面,在产品品类上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彝族服饰,延伸至包具、家居饰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多个领域。例如,将彝族刺绣元素融入背包、挎包的设计中,既保留了刺绣的精美工艺与文化内涵,又使产品更具实用性与时尚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家居饰品方面,开发出刺绣抱枕、桌布、屏风等产品,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带入现代家居生活。
另一方面,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师们在保留彝族刺绣经典图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化、变形与再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简约、时尚的审美趋势。同时,运用现代色彩搭配理念,在保持彝族刺绣色彩鲜明特点的基础上,增加色彩的层次感与柔和度,让产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与美感。此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 3D 打印、数字化设计等,为彝族刺绣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随着武定彝族刺绣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其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在国内,武定彝绣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览、非遗展会、时装秀等活动,如在深圳 “编织梦想・绣美彝山” 展览中,普玉珍的刺绣作品备受瞩目;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蕴含东方美学的彝绣服装闪亮登场,向世界展示了武定彝族刺绣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消费者与商家的关注,为彝绣产品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渠道,武定彝绣打破地域限制,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这一指尖艺术的魅力。
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刺绣技艺,以其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传承人的坚守担当、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以及创新融合的时代风采,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彝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相信武定彝族刺绣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一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为推动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