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体检”争议到千万索赔:爱康国宾与张晓玲律师正面交锋升级|大鱼财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23:15 1

摘要:爱康国宾与律师张晓玲的纠纷进入新阶段。8月7日,张晓玲在微博确认收到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传票,爱康国宾正式起诉其名誉侵权,索赔1000万元。这标志着争议从医疗纠纷全面升级为法律诉讼,双方围绕癌症确诊时间、管辖权等核心争议展开激烈交锋。

爱康国宾与律师张晓玲的纠纷进入新阶段。8月7日,张晓玲在微博确认收到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传票,爱康国宾正式起诉其名誉侵权,索赔1000万元。这标志着争议从医疗纠纷全面升级为法律诉讼,双方围绕癌症确诊时间、管辖权等核心争议展开激烈交锋。

千万索赔背后的法律策略

根据起诉状,爱康国宾提出五项诉讼请求:要求张晓玲删除相关社交媒体内容、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0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这一数额远超一般名誉权纠纷的赔偿标准,传递了爱康国宾试图通过高额索赔产生威慑效应的意图。

值得关注的是爱康国宾的管辖权安排。起诉状显示,三家原告分别为爱康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和北京爱康国宾西内门诊部有限公司(北京),但案件被提交至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

张晓玲对此策略提出质疑:“我一直在北京居住、北京体检,我也是跟你北京独立的法人公司有纠纷,但你为了改变管辖权,刻意拉上海公司做‘原告’,用意别太明显。”她表示将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案件应在北京审理。

这种管辖权的选择可能影响案件走向。上海作为爱康国宾母公司所在地,在商事争议处理方面可能对企业更为有利,而北京作为张晓玲工作生活地,对其维权相对便利。

癌症确诊时间成核心争议点

在法律策略博弈之外,双方争议的焦点更加集中在张晓玲癌症确诊的具体时间和病情程度上。爱康国宾在起诉状中详细罗列了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期间北京多家医院的诊断记录,坚持认为张晓玲患的是“肾癌早期”且“未转移”,指控其“谎称2024年被确诊癌症晚期”。

起诉状特别提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病理报告显示癌症分期为“pT1aNxMx”,即癌症早期阶段,以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肿瘤科医生认为“基本上不是转移”的判断。

但张晓玲对此予以反驳:“真会断章取义,只拿北大医院错误的报告来证明你的‘合法性’,掩盖你误检的事实,刻意忽略我最终的海外诊断报告。”她表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正在就相关医院的误诊漏诊进行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并暗示海外诊断报告显示了不同的病情判断。

这种分歧背后是医疗诊断的复杂性。不同医院、不同时间点的检查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而张晓玲提到的海外诊断报告可能成为案件的关键证据。

公益诉讼计划加速推进

面对爱康国宾的起诉压力,张晓玲并未示弱,反而加快了此前宣布的公益诉讼计划。8月6日,她发布详细的倡议书,计划征集1万名体检受害者发起集体诉讼。

倡议书提出四类重点关注问题:系统性漏检误诊、数据不透明、虚假宣传误导、人员资质存疑。这些指向的不仅是爱康国宾,而是整个商业体检行业的共性问题。

张晓玲还公布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线上线下资料征集渠道、专业律师团队配置、首批100例代表性案件筛选等。这种组织化、专业化的维权模式,如果真正落地,可能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8月6日,张晓玲在微博中表示:“有必要加快公益诉讼了,但很担心你的寿命。”这种表述虽带有情绪色彩,但也反映出其对通过集体诉讼倒逼行业改革的决心。

舆论战与信息博弈

随着争议的升级,这已不仅是法律诉讼,也演变成一场舆论战。爱康国宾在起诉状中详细统计了相关报道的传播数据:近1.8万条报道、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4470.8万次、讨论量超过1万条,以此证明所受损害的严重性。

但张晓玲在微博中的表述同样具有很强的传播效应。她用“资本凌驾于生命之上”“精心编织的幻影”等表述,将个人遭遇升级为对整个行业的质疑,成功引起了公众共鸣。

双方都在争夺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爱康国宾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和医学证据证明自身清白,张晓玲则通过个人经历和专业身份获得公众同情。这种信息博弈的结果,可能比法庭判决更能影响公众对商业体检行业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张晓玲提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正在对相关医院进行调查,这表明监管部门或已介入。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都将为这场争议提供重要参考。

张晓玲在倡议书中提出的“推动建立透明数据管理、标准化操作及医务人员追责机制”,指向了体检行业监管的核心问题。如果公益诉讼真正启动,可能推动相关立法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争议已经超越了个案本身,成为检验商业体检行业规范程度和监管有效性的试金石。无论法庭如何判决,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案件将于9月11日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此之前,双方围绕管辖权、证据认定等程序性问题的交锋还将继续。而张晓玲的公益诉讼计划能否如期推进,也将成为观察这一事件后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司法视野下的“漏检”样本

要全面理解此次诉讼的复杂性,不能忽视爱康国宾此前在“漏检”问题上的司法记录。通过梳理过往的公开判决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案例中,法院的裁决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其核心依据往往取决于事实的清晰度、专业鉴定的结论以及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

在北京的一起纠纷中,当事人迟某某的体检报告出现前后矛盾——2019年的报告提示“肝脏血管瘤”,2020年却未再提示。法院最终并未采纳爱康国宾需专业鉴定的抗辩,而是依据“朴素的生活常识”认定其服务存在瑕疵,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

在南京另一起涉及癌症死亡的案件中,法院则完全采纳了专业医疗鉴定机构的意见。鉴定认为,患者所患的“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部位特殊、进展快,常规体检难以发现,最终认定爱康国宾无责。

而在宁夏的一起宫颈癌漏检案中,判决则体现了责任的共担。司法鉴定认定爱康国宾的TCT检测存在过错,但同时法院也认定患者未如实告知“同房出血”的关键病史,亦存在过错。最终,法院“酌情”判决爱康国宾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这三起案件展现的三种不同判决路径,为理解张晓玲案的司法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它们共同呈现了“漏检”纠纷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既有基于常识的简单认定,也有严格依据专业鉴定的科学判断,还有综合考量各方责任的平衡处理。这种司法先例的多样性,使得此次千万索赔案的结果更加难以预测。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