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4日,《书法》杂志2024年度“书法评论奖”颁奖典礼暨当代书法评论座谈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书法创作、研究、评论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2025年8月4日,《书法》杂志2024年度“书法评论奖”颁奖典礼暨当代书法评论座谈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书法创作、研究、评论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主任鄢福初在座谈会上指出,《书法》杂志开展“书法评论奖”的评选与书法评论座谈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当代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发挥评论工作的优势。这要求我们书法评论工作者首先要在引领风气上有所作为,坚守书法艺术的本体,保持专业定力,坚守学术阵地与审美眼光;其次要在指导实践、服务创作上有所作为,书法评论工作者要以更高的视野,用历史的眼光和严谨的判断去开展评论,推动书法创作的未来探索。
鄢福初先生一直重视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评论工作。二十五年前,我任职湖南省作家协会《作家与社会报》,曾专程赴新化县专访鄢福初先生,并撰写此文。
——题记
心储万壑存大略 笔落千家自空灵
——专访鄢福初
文/赵涛
“心储万壑存大略,笔落千家自空灵。”鄢福初如是说。
正因为如此,鄢福初书法中所显现出来的清新灵动、飘逸俊秀,谓“尽妙穷神”,似不为过。
暮春。
记者与鄢福初促膝而谈,其儒雅平和如山风涧泉,尽得天地人生之真趣。
赵涛:您如何看待“为政”与“学书”两者之间的关系?
鄢福初:近十年来,繁多的工作任务和社会活动的确分散了自己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并不是说没有一点空余时间,我很欣赏欧阳永叔读书利用“枕上、厕上、马上”的功夫。我尽量将那些别人以为无所谓的片刻充分利用好,睡觉前看看书,早餐前练练书法。虽然外出公差的日子多,但也因此多了不少学习别人和增加游历的机会。如此一来,字外的功夫就深厚了些,生活的养分也更丰富些。“为政”与“学书”之间反倒多了一种映衬。
赵涛:您在《临池心得》中写道:“弄懂了黄山云海苍松,天山雪莲冰川,三峡激浪飞舟,南海惊涛骇浪,才能真正领悟书法之玄机。”这些自然造化真的能让您参悟“书法之玄机”吗?
鄢福初:书之称“法”,在于山丘川流、人间百态皆可助其运笔,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一个杰出的书法家,他在整个生活经历之中,必须首先坚贞其心志,旷达其胸襟,而要达到这种目的,首选方法则为游历,或为沉静内省,或为夜静苦读,历史上的大书家大都走过这样的路子。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书画同源,书亦如是。
我认为中国人的基本艺术轮廓和抽象的气韵都来自书法。古建筑的线条美与轮廓美,就是直接得之于书法。上次我去苏杭,看到苏州的古建筑,无论庙宇寺院,或庭园台榭,或牌楼牌坊,都直接与书法的某种形式有关。当然,这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吧。
赵涛:您在书法上的成就,更多得益于您的悟性,还是功力呢?
鄢福初:这很难说清楚。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书法家的成就和品位取决于书家的天资和功力。功力为后天长期修炼所成,而天资乃先天禀性,两者的交汇与融合,共同构成书家的面貌。古往今来,不少书家临池皓首,终其一生,也未能有所成就。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大概是家乡清灵空旷的山水给了我一些灵气,从小受父亲用蝇头小楷为病人开具中药处方的熏陶,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我10岁时便开始为乡邻写对联。读书时,获全校书法比赛第一名,可能从那时起,我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对书法的感悟。18岁那年我去了西安碑林,书法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坚定了我走上书法之路的决心,不知不觉间已跋涉了二十余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艺术的确是需要天赋的,但仅有天赋显然不够。我十分注重对书法理论的学习,脑海中有了清晰的书法历史脉络,就可以从历史的宏观框架来进行思考和研究。对于书写技巧的把握,也不是简单的千万次的重复临摹,而是在千变万化的笔画中寻找符合自身审美情趣的点线符号,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还需要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力。张大千说“七分人事三分天”,可谓一语中的。
赵涛: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鄢福初的书法艺术》之书,这本书应该说是您二十年来临池不辍的结晶。弘征先生评其为“于平淡中见大气淋漓”。请谈谈您的学书经历。
鄢福初:谢谢弘征老师对我的鼓励。这本书收录的作品主要是草书。我自少学书,是从《九成宫醴泉铭》入手,再临《东方朔画赞》《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碑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颜字的雄健豪放之气让我受益匪浅,也为结体、运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又广泛临习北碑,尤勤于被康有为称为“为正体变态之宗,结构精绝,变化无端”的《张猛龙碑》。《龙门十二品》的沉着、险峻磔卓之概;《石门颂》《泰山金石峪金刚经》的体势雄张,用笔圆劲之妙;《石门铭》《瘗鹤铭》行笔如野鹤闲鸥,萧疏淡远之致。这样又磨砺了十五六年,才开始习草书。习草则是从怀素的《千字文》开始,于右任赞其为“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从《千字文》而上溯“二王”,参以《平复》诸帖,再学明清书家与近人于右任、林散之等人的作品。因为我在书艺上涉猎较广,加之曾在山区任教,现在仍留在家乡新化。偏于一隅,虽不易于贪图新潮,但不受时风所袭,倒得以潜心师法前人与自然造化。或许这是我在研习过程中之大幸吧。
赵涛:从您的学书经历,不难看出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从中也窥见您融汇百家以开自我面目的渊源。以您这样的年纪,跻身高手如林的书坛,盛名之下,您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
鄢福初:平常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时下“著名书法家”很多,但真正能静下心来,在故纸堆中、笔墨池里面壁十年,刻苦精进的书法家却不多。
作书者,首先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善待他人。历史上德艺双馨的人,不但青史留名,亦流传于口碑。古人说,字如其人。什么样的学养、什么样的德行可以决定他达到什么样的艺术高度。1998年7月,我独自一人到长沙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一个25岁的农家子弟从新化山区来省城搞书展,在书法界产生了一些影响。以后采访、约稿、求教、求书者不少,我均力所能及而为之。于右任老先生为一个团的退役士兵人手一书的佳话让我深受感动。这样想来,心中便多了一份坦荡悠然,便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为人治学了。
采访结束后,鄢福初先生即兴挥毫赠书。只见他运笔如飞,墨走长卷,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暗想:马蹄踏花,妙笔留香的得意人生也就是这样吧!(此文原载2002年《作家与社会报》)
鄢福初,湖南新化人,1962年10月出生。曾任新化县政协副主席、湖南娄底市政协副主席、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湖南省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书道湖湘——鄢福初在岳麓书院的演讲》《诗歌里的湖湘记忆》《却顾所来径》《解密中兴颂》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当代书法精品集——鄢福初卷》《鄢福初的书法艺术》等多部书法作品集。
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书法展评委;首届全国书法院联展评委;第二届全国行书展评委;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终审评委;第七届兰亭奖审议委员,第八届兰亭奖评委。
赵涛,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