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发出警告:“日本很可能将重复历史。”
2006年,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发出警告:“日本很可能将重复历史。”
这句话曾被视为危言耸听,如今却一语成谶。
靖国神社争议不断、修宪呼声高涨、右翼势力崛起、军事扩张加速……他所忧虑的一切正在发生。
更可怕的是,反思的声音在日本越来越稀少,民族主义与历史修正主义却愈发猖獗。
日本,真的会再次踏上那条曾带来毁灭的老路吗?
大江健三郎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作家。
他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因为他勇敢地直面日本社会最沉重的命题——战争、罪责、国家认同与个人良知。
他一生都在和“遗忘”抗争。他曾批评日本是一个“暧昧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既不承担,也不彻底否认,而是在一种模糊不清的态度中苟且前行。
这种文化“暧昧”,在他看来,是最危险的社会病灶。
大江出生于1935年,自小便接受天皇至上、军国主义为荣的教育。
他在少年时期把天皇当“神”来崇拜,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国家认输,神话破灭,他才如梦初醒。
他说,那一刻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彻底欺骗过。
从此,他不再信任国家灌输的“真理”,而转向独立思考。
大学时期,他主修法国文学,深受加缪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影响,作品里常常探讨个体在荒谬社会中的抵抗与选择。
他的创作从来不只是文艺表达,而是带着强烈的批判性与政治意识。
早在1964年,他就写下《广岛札记》,实地记录原子弹幸存者的痛苦记忆。
1970年的《冲绳札记》,则揭露日本军方在战争末期,强迫冲绳平民自杀的骇人内幕。
这些作品,揭开了被日本社会刻意掩盖的战争伤疤。
大江最令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从不愿妥协于体制。
他拒绝接受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因为这意味着必须由天皇“亲自接见”。
他公开声明自己“无法接受与天皇制度的任何沾边”,哪怕只是象征性的,也坚决说“不”。
他的这份坚持,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来自对历史反思的坚定信仰:如果日本不愿正视过去的战争罪行,不愿对被侵略国家致以真正的歉意,那么一切“和平承诺”不过是纸上谈兵。
而当他在2006年站在中国的讲台上,说出“日本可能重蹈覆辙”的话时,其实背后已经有了充足的观察基础。
他指出,日本社会的主流教育并没有向年轻一代讲清楚战争的真相,反而试图用“自我美化”的方式掩盖罪行。
这样的社会氛围,只会酿成历史悲剧的再次上演。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在日本,镜子被反过来用了。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日本战犯岸信介的政治复活。
岸信介,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却不了解他在二战时期的黑历史。
他早年在伪满洲国担任要职,负责制定“工业发展五年计划”,主导大规模强制劳动,掠夺资源,完全视当地民众为奴隶。
1941年后,他更是进入东条英机内阁,担任商务部长与军需副部长,为日本对外战争提供后勤支撑。
他投票支持偷袭珍珠港,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推手之一。
1945年战败后,他被列为甲级战犯嫌疑人,关押在巢鸭监狱。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清除出政治舞台。
然而,1948年,美国政策转向,希望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反共前哨”,对战犯态度开始宽松。
岸信介竟被无罪释放,三年后就成功当选国会议员。
他不仅没有受到舆论谴责,反而一路高升,1957年成为日本首相。
这种“战犯归来”的现象,并非个例。
大量二战期间的政治军官和经济寡头在战后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借助美国扶持进入日本主流政治与财团系统。
这种从未彻底清算的历史,形成了一股暗流,长期在日本社会中滋养着右翼势力的合法性。
而这些战犯的政治继承者,也并未汲取教训。
以安倍晋三为例,他上台后极力推动修宪,提出要修改宪法第九条,让自卫队“获得战斗权力”,甚至提出日本可以进行“先发制人打击”。
在任期间,日本国防预算逐年攀升,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7.5万亿日元,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GDP的2%。
这意味着,日本已从战后“和平宪法”的庇护中走出,向军事大国靠拢。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
日本政府至今仍拒绝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等问题作出真正道歉。
靖国神社每年仍有大批政要前往参拜,哪怕里面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也未见有主流政治人物公开反对。
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正是大江健三郎所忧虑的根源。
如果说战犯回归是一种“结构性失忆”,那么近年来的右翼崛起则更像一场“主动的历史清洗”。
特别是进入202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疲软、老龄化加剧,社会对未来缺乏信心,民粹主义借此趁虚而入。
2022年起,日本本土右翼政党如“参政党”逐渐获得关注。
这些党派打着“日本人优先”的旗号,鼓吹排外、反移民、反全球化,甚至提出“教育要恢复爱国主义精神”,极力主张修改教科书,将侵略历史“淡化处理”。
他们赢得部分年轻人的支持,不是因为这些人真的极端,而是因为他们对现状的愤怒没有出口,便轻易被民族主义煽动情绪所裹挟。
2024年,日本内阁正式审议集体自卫权解禁文件,并签署与美国的新军事合作协议,采购战斧导弹等进攻性武器,战略目标直指中国与朝鲜。
这不是防御性的“自卫”,而是一种潜在的战斗准备。而民间对此的抗议声,却不如过去强烈。
大江健三郎曾组织的“万人反核游行”,在今天几乎不再有人提起。
取而代之的,是对外部“威胁”的夸大,以及对“强大日本”的集体幻想。
从社交媒体到街头演讲,右翼势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日本社会中扩张。
他们打击异见、压制反战声音,将反思战争的知识分子视为“卖国贼”。
在这样的氛围下,像大江健三郎这样的人物变得稀缺,甚至孤独。而这正是我们最应当警惕的地方。
当一个社会开始美化自己的过去,漠视曾经的罪行,并以“民族自尊”为借口削弱自由与批判空间时,它距离灾难就不远了。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会以类似的方式重击那些忘记它的人。
大江健三郎曾说过:“对历史的遗忘,并不会抹去伤痛,反而会加重灾难。”
如今他已离世,但他留下的作品和警告,仍在敲打我们的心。
日本是否会重走战争老路,不只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命运,更关乎整个东亚的未来和平格局。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拒绝反思、对战争避而不谈的国家,终将走向极端。
大江用一生对抗遗忘,他的勇气与清醒,是我们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今天的世界动荡不安,更需要我们牢牢记住: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和警醒。
而那第一步,正是敢于面对过去,正视真相。别让一个作家的预言,最终成为所有人的噩梦。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