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媚人际关系后的清爽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9:33 1

摘要:真正的善良是不要追求善良,很多人的善良就是情绪泛滥,是失去觉知的自我感动,是通过善良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安慰。真正的善良是回归当下,是实事求是,是高度的觉知,是喜怒哀乐之灵活运用。

离我上一次的人生总结

《用生活疗愈这世界的破烂》

快两年了

人进化的速度越快

告别的痛苦就会越多

我一下领悟和放下了很多

一、

很多人的善良就是一味的自我感动

真正的善良是不要追求善良,很多人的善良就是情绪泛滥,是失去觉知的自我感动,是通过善良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安慰。真正的善良是回归当下,是实事求是,是高度的觉知,是喜怒哀乐之灵活运用。

一件事情哪怕自己让对方不高兴,但是长远讲是为了他好,得罪了也没有关系,不怕被人误会,误会了也无所谓。善良是不觉得自己善良,是我本来如此,做过了也放下了,也不分别对象,谁来我都这样,没有人我也这样,我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我就是回归这个当下,一念赤诚,一切境界上过而不留。

真正的善是上善,上善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善的名相,一切都是无相之功,一切都是清净心当中做事,一点贤名都不挂碍在心,是干干净净,自在洒脱,无拘无束。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的善,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一切境界不染,不住,无碍。是大机大用,是缘起缘灭,是无人无我无法,是一切圆成,本来具足。

二、

有些人每天在吸走你的运势

人活着是有能量场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对着两盆同样花色的花。一盆对它说赞美的话,结果花开的越来越好,越来越艳;另一盆天天对它抱怨,结果它居然枯萎了。

阳光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靠近他们,看到的得到的都是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的。我们的能量与他的正能量相加,正能量爆棚。负能量满满的人,情绪很低落,靠近他们,会被吸走能量的。

去民政局办事大厅看看,办理结婚的和办理离婚的,带给我们的感觉能一样吗。在那工作的人员都要时不时地换一换工作岗位呢。不然一直办理离婚的会抑郁的。不要消耗自己,更不要让别人消耗自己。

生活中要远离那种整天抱怨,整天哭惨的人,男女都一样。动不动就说自己好可怜好柔弱还伤心,动不动就哭唧唧的说自己不行了怎么办,很烦很负能量,听多真晦气。其实这种人,是自我能量最足的,同时也是最自私的一种。她们就像吸血鬼一样,总会趴别人身体上吸取能量,然后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倒给你,千万别理这种人,一个眼神都不要给。

少和负能量的人接触,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从而影响行为,进而影响你的运势。

三、

为什么孔子落难时大家都离他而去?

若明日你失业破产,名声扫地,电话簿中上百好友,谁会接你一通电话?这并非一个假设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心、关系与人性的终极拷问。两千年前,他是那个时代的知识顶流,儒学的创始人,门徒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追随者不仅有贵族子弟,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求道者。然而,正是这位被后人供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中年时期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惨命运。

他被祖国鲁国两次驱逐;在宋国讲学时,连一棵遮阳的大树都会被对手砍倒;在魏国,他被彻底“全平台禁言”。最惨的时候,七日七夜无水无粮,几乎命丧途中。他的团队濒临解散,他的信仰一度被质疑。

然而,比起这些肉体上的苦难,更让他心碎的,是他亲手建立起来的“高价值社群”,正在迅速崩解。曾经最亲密的友人疏远了他,最忠实的弟子也逐渐离去。不是背叛,而是关系的断裂——一种无声的、却致命的崩塌。

在最绝望的时刻,孔子找到了一位道家高人——子桑户,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落难时,所有人都离我而去?”这是一个关于“关系本质”的终极叩问。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回答:“人心不古,交友不慎。”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真相。如果庄子只是想告诉我们“朋友要小心”,这个故事也就不值得流传千年。

子桑户没有直接回答孔子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人在战乱中做出的选择:林回,一个普通百姓,在逃难时舍弃了家中祖传的千金玉璧,却背起一个婴儿同行。众人不解:“玉璧值钱又轻便,为何舍弃它,背个累赘?”林回答道:“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关系的两个根本维度:

1、利合: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它建立在交换之上,如玉璧与人的关系——你有价值,我便与你交往。

2、天属:以天性为基础的关系。它源自本能与情感的自然联结,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问回报,不计得失。

利合关系的本质是交易。一旦利益消失,关系便如纸般脆弱。而天属关系的本质是归属。它不因环境改变而动摇,越是艰难越显其真。

回到孔子的困境。他的弟子与朋友真的背叛了吗?庄子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终止了一场交易”——当孔子风光之时,他们追随他,是因为他能带来声名、学问、政治前景;但当孔子落魄,成为“丧家之犬”,追随他不再是一场投资,而是一场风险,甚至是灾难。于是,关系的合约自然终止。

这不是背叛,而是理性选择。孔子的真正痛苦,不在于他失去了朋友,而在于他误判了关系的性质。

他以为那些追随他的人,是基于“仁义”的天属之交,期待在危难时相互扶持;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因“前途”而结盟的利合之交。一旦危机来临,各自飞散,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这段故事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道尽了两种关系的本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利合的关系,像甜酒一样,入口甘甜,却极易变质。它建立在虚华之上,看似亲密,实则脆弱。而天属的关系,像水一样清淡,却能真正滋养生命。它不喧嚣,却始终如一。庄子并非在批评人性,而是在揭示真相:我们常常混淆了关系的类型,也误用了期待的标准。

我们为饭局上的“人脉”耗费心神,却忽视了父母的电话、挚友的问候。我们渴望被追捧,却忘了最该珍惜的,是那些在你最需要时,默默守候的人。

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教人冷眼看世,也不是让人愤世嫉俗。他是在提醒我们:看清关系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关系之中。关系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类型。你是否明白,哪一段关系是“玉璧”,哪一段关系是“婴儿”?

真正的强大,不是有多少人追随你,而是在你光环褪去之后,是否还有人愿意为你停留。这才是庄子想告诉我们的终极智慧:识别利合,珍惜天属;看清人心,校准自我。当你能分清这两种关系,你便真正拥有了面对人生风雨的力量。你不再执着于虚幻的热闹,也不再因短暂的离散而崩溃。你开始学会珍惜那些平淡却真实的联系,也学会了如何分配你的情感与精力。

这就是庄子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人的现实。它不只属于孔子,也属于你我。

四、

人生为什么总是进退两难?

也许你没看懂我写的《人生结局都是事与愿违》,那我讲两个故事吧。

当你在老家县城,看到挂着连号或者豹子号的豪车时,千万不要去招惹他们,因为这些人大概率就是本地“刀枪炮一字并肩王”,又称县城婆罗门。你从大城市回来最多叫返乡,他们从外地回来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普通人生病住院还得排队叫号等床位,而他们打个招呼就能住进VIP病房,享受专家会诊。你来来回回办不下来的项目执照,别人一场饭局就能搞定。

你说你想回县城老家躺平,你现在回去竞争不过那批县城婆罗门,因为在这个人均收入不足 3000 块的县城里,那些靠着父母帮衬留在老家的同学和朋友竟然都住着别墅开着BBA,生活水平完全不是你能比的。这种敢在县城开豪车的或多或少都是有点实力的。

第二个故事。

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之前靠着擦边的视频积累了几十万的粉丝,流量也很高,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收入,而且不管是评论区还是私信全部都是恶评。本想着学习其他的博主开播赚点礼物钱,但是看着个位数的直播间以及下播后只有几块钱的收入,陷入了沉默,就这么播下去怕是连拍视频买的衣服钱都挣不出来。

这时候的你非常的迷茫,看着本就不多的钱包,想着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可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又听到朋友说现在工作太难找了,心里又默默的对自己说,不行的话再坚持坚持。

后来,你开始去其他小姐姐的直播间里学习,不仅学会了怎么在直播间里调侃粉丝,而且还学会了几个流行的舞蹈,这时候你的直播间已经有不少热度了,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总归是好起来了,让你也肯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在某一天的直播中来了一个等级很高的大哥,给你刷了不少的礼物,让你一场直播就收到了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当时把你激动坏了,而且下播后大哥还主动互关加了好友,你也想这是好日子要到了呀。可是没想到这个大哥是一个公会的主,想让你也来进他们的公司,而且还承诺给你流量扶持,让大主播跟你连麦涨人气,不仅有保底的高额底薪,而且还有专业的团队给你运营福利,让你非常的心动。

但是忽然又想起,之前看过一些其他主播签约公司后维权的视频,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在经历过这两个阶段之后呢,你的生活也慢慢的恢复了平静,只是每个月很少的收入让你陷入了纠结,除去开销之后根本剩不下什么钱。直到有一天,直播间里来了一个神秘大哥,而且给你刷了不少的礼物,你跟他互动他也不说话,就这样持续了几天天之后,大哥主动添加你的联系方式,可是没想到的是大哥想要约你线下见面,并且提出每个月会给你一笔钱,你想了好久还是拒绝了。

听到你拒绝之后,大哥不仅转变了态度,还说你就是一个擦边女不就是要下海吗,装什么呀,看着聊天的界面,你默默的流下了眼泪。

你会发现,我讲了这两个故事,并不是爽文里那种大团圆的剧情,因为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她们就是这么迷茫,并且全都错过。

再回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在某一个阶段,不都像一个直播女孩一样,进退两难吗?留不住的大城市,回不去的小县城,都是因为心底还有许多东西在抵抗,但又似乎心里早就失去了很多最抵抗的东西。

人呐,就是这样矛盾着,迷茫着,走过了大部分的一生。

五、

你已经活成了别人要求的样子

人这一生最悲惨的事,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别人要求的样子。

一个纯粹的人,濯清涟而不妖,坦坦荡荡,洒洒脱脱,看破人间起起伏伏,内心深处依然纯净洁白,依然不改初心,纵然世间的黑暗,内心依然澄澈;走过坎坷不平,依然保持纯真与善良,心底无尘。

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气质超热。这是许多人的梦想,做一个无私的人,做一个干净的人,心胸豁达,干干净净,傲然于天地间。

“人的幸福与成功,从来不能用世俗的金钱权势来定义,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一种成功。”

卓别林在70岁时写给自己的诗《当我开始爱自己》中这样写道: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人生最难得的是“心安”二字。能开开心心地工作,能高高兴兴地生活,能吃得包饭,睡得安稳,心无负累,不为名利献媚,甚至折腰,一身正气,做人清清白白,也就足矣。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一个高尚的人,心里纯洁如明镜一般,这样才能洒脱,不为名利所累。

一个干净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贵的人,从来都是心底坦荡,洒脱磊落,活得清楚,活得自在,活得洋洋洒洒。

余秀华曾说:“生命里有连绵不断的悲苦和这悲苦之上的故事,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爱着人生里涌现的骄傲和低处的迷雾。我感谢我自己卑微而鲜活地存在。”

人生真的无奈,为了生活,有时我们不得不去妥协,去口是心非,但是所有的举动都不能违反原则,有些事一旦错了,就再也无法挽救,一些东西,一些事情,必须你要去承担,去忍受。

席慕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们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事与愿违,历经沧桑,才发现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羡慕的人,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厌恶,我们唾弃的东西,都变成了我们无比热爱和舍不得的东西。

胡毅萍在《你不慌,世界不荒》中写道:

“你不慌,世界就不荒;你美好,世界就美好。不争不抢,不卑不亢,不慌不忙,造一个小世界,与其费尽心机扩大朋友圈子,不如将自己的圈子收拾干净,好好经营。因为二三知己,远胜万千泛泛之交。”

虽然我们如此普通,如此毫不起眼,甚至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是正是这样,我们才无私无畏,内心丰盈,干净、坦然存这人世间,成就了这世界的美好。

六、

认知层次到底如何修炼?

有一句经典的话: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原因就是很多人看待问题,是处于一个“低维度”的视角去看,但如果问题它在“高维度”,那自然就解决不了。同样的,如果你用“高维度”去看待“低维度”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甚至问题本身都消失了。说白了,就是认知层次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真正理解这个层次模型,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请大家代入一个角色:一位在职场打拼的普通员工。

第一层:环境

你就职于一家没有晋升空间的公司,老板擅长画饼,同事勾心斗角,这里没有优秀的人值得你学习,你觉得很累。

在第一层的人,是个十足的“抱怨者”,关注点会放在外部条件上,比如资源、他人、社会环境等,反正并不会觉得自己有错,都是别人的错,情绪不是很稳定。我们称为“抱怨者”。

第二层:行为

你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可不行,得努力提升自己了,只要我努力行动,我一定能改变现状。现在,你已经学会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了。如果还没有取得成果,那一定是还不够努力。

这个员工只是沉浸在“努力”这个行为上,而且用力过猛,并没有去思考。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每天努力锻炼,努力学习,努力输出,但没有考虑是否有科学锻炼、学习的内容有无实践、输出的内容是否有价值等。处于第二层的人,就是用行为上的勤奋,去掩盖思维上的懒惰,我们称为“行动者”。

第三层:能力

努力了没有成果,你终于意识到,是没有用对“方法”。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找方法”上。于是你开始每天向上管理、主动汇报、会议积极发言,在业务上也想着找到一个好方法,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业绩没有提升,你即将面临淘汰。

沉迷于找方法,就变成了一个“唯方法论”者,一直在找方法的路上,想着走捷径,反而忽略了要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有一个成语很好的形容了这个层次的人:纸上谈兵。第三层的人,我们称为“战术家”。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

在某一天,你终于发现自己一味寻找方法是没用的,还是得脚踏实地做事,努力到一定程度,又突然顿悟:选择才是更重要的。这时候,你已经学会用信念和价值观去判断事物了。

选择的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用再多的方法都是白费。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是更重要的”,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这个人还会善于总结和思考的话,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用信念和价值观去选择做一件事情,说明已经有点接近智慧了。在这一层的人,属于“战略家”。

第五层:自我意识

你意识到,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打工这个层面,能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固然好,但是始终实现不了个人价值,也没办法致富。你学会了用第一性原理去看待上班:上班的目的是为了不上班。我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个人IP,建立自己的“作品集”,让自己的产品为我赚钱,而不是出卖自己的时间赚钱。哪怕继续在职场打拼,我也应该建立自己在职场的“高光”时刻,比如成为连续的销冠,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等,通过这些高光时刻,让别人看到我的价值,看到我的核心竞争力,那未来哪怕失业,也是别人来找我,而不是我主动投简历。

注意,以上视角只是举例,目的是帮大家理解清楚每个层次的含义,不是说引导大家非要这么做。相信这里你看明白了,第五层就是用“自我意识”来做选择,在这个层次的人,已经明白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身份是什么”。这个层次的人,往往拥有极致专注的能力,做事能达到忘我的状态。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觉醒者”。

第六层:使命

在这个层次,已经超越“身份”的级别,这类人在追求生命的最高级别:我的使命是什么?这个层次的人,是“创造者”。在使命的驱使下,会去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次上,不断影响他人。在这个层次,内心变得慈悲,利他之心涌现,利众者众人利之,进入这个阶段的人,身边的资源会自然的向他靠拢。

这六个认知层次,分别对应的是抱怨者、行动派、战术家、战略家、觉醒者、创造者。

当你深刻理解这个模型,你就会用“元认知”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思维。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察觉、理解和调控能力。全局思维,也能帮助我们放弃抱怨,让自己从自身找问题,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这让你更好地感知世界、了解世界,也更能找到自身定位,从容面对所有问题。这也符合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

一切事件的意义和发生,都与你的内心直接相关。所谓知行合一,不过就是遵循内心的良知,摒除私欲,去执行,去做。知道做不到,那就是“不知道”。《道德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是智慧,认清自己才是真正的通透。

七、

远离认知低的人

在与认知水平较低的人交流时,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无法理解逻辑,只关注情绪;无法接受事实,只在意个人感受。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令人疲惫,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消耗。

认知低的人往往无法区分事实与观点。他们的情绪总是凌驾于事实之上,立场先于逻辑。他们自信满满,却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习惯于用情绪为世界涂色,用偏见为事物下定结论。这样的行为模式使得理性讨论变得不可能,任何分析和质疑都会被误解为攻击或挑衅。

面对认知低的人,理性讨论往往会演变成“对线撕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会反思问题本身,而是将问题转移到提出者身上。这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一种防御机制。他们无法接受复杂世界带来的认知冲击,只能通过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我系统。

更为可怕的是,认知低的人喜欢拉帮结派,形成信息茧房。他们在网络上制造谣言,在现实生活中结成情绪互助会,互相鼓励彼此的偏执与愚昧。他们不求证、不思考,只凭直觉和情感传播信息,从而形成认知污染带来的群体幻觉。

面对这样的人群,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持清醒与距离。不要试图唤醒一个装睡的人,更不要与一个自以为清醒的人争辩。你不是在跟一个人沟通,而是在与他的防御系统对抗。

认知低的人之所以可怕,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愚蠢,而是因为他们的愚蠢具有自洽性和攻击性。最难搞的不是无知,而是自信的无知;最危险的不是低能,而是低能而激进的能量。

因此,面对认知低的人,保持一点傲慢是必要的。这不是鄙视,而是一种清醒。避开他们,不兑现不教育,不试图幻想。如果你还年轻,请记住不要在你的人生前期把时间浪费在和认知结构塌陷的人达成共识上。你不是圣人,也不是救世主,不要用你有限的能量去修复别人的深层逻辑缺陷。

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是我们最好的自保之道。

有一个不得不信的真相,这个社会你一旦有点主见有点思考能力,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大概率你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角色。尤其是当你的认知高于他们多数人的时候,你就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们拿捏不了你,掌控不了你,忽悠不了你,自然而然的就会讨厌你,孤立你,排挤你。

其实这个过程很多人都经历过,摆在你面前的就两个选择,要么享受孤独,独来独往,要么融入世俗,刻意的取悦和讨好。如果你实在不习惯,觉得这样的磁场不适合你,就独自离开,尽情享受属于一个人的狂欢,一定会有更适合你的圈子等着你。

终章、

一定要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大部分人忽略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很多事情它不需要有意义。吃喝玩乐并不等于虚度光阴,吃苦耐劳也不等于意义非凡。当你焦虑、精神内耗的时候请一定要记得人生是各种各样体验的叠加。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做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发呆、看日出、数星星、坐在草地上一整天……

你的体验就是意义。

人生不一定要去做大家世俗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对,也不是非得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去生活,如20多岁要娶妻生子,30而立有车有房,这些都是别人给的意义,是否执行就看我们自己。

谁都是第一次来人世间,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只要你当下是享受的,那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来源:阮师傅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