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8月,当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国债逼近14.3万亿美元法定上限而面临困境之时,一人的出现为美国献上了自己的“良策”。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2011年8月,当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国债逼近14.3万亿美元法定上限而面临困境之时,一人的出现为美国献上了自己的“良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保罗·凯恩,他在《纽约时报》提出了一个看似"双赢"的方案,美国可以用“不再向台湾售卖军事装备”,来换中国豁免1.14万亿美元美债。
更令人意外的是,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国务卿,邮件标题简洁的只有五个字,"有趣的文章"。
那么这项提议究竟对当下局势有何考量?美国与中国对此提议又有何看法呢?
2011年5月中旬,美国国债攀升至14.29万亿美元,触及国会设定的法定上限。
受2008年次贷危机持续影响,美国财政赤字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按照当时的预算测算,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到8月份美国政府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连基本的政府运转都难以维持,更严重的是可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
美国政府为此焦头烂额,6月份开始,当时的美国总统频繁与国会参议院官员会面,试图说服议员们同意提高债务上限。
但这个提议遭遇了共和党议员的强烈抵制,两党在国会讨论期间激烈交锋,互不相让。共和党坚持要求大幅削减政府开支,以此作为提高债务上限的前提条件。
而民主党则认为这会损害经济复苏,双方的拉锯战一直持续到7月底,眼看债务违约的大限将至,两党才在最后关头达成妥协。
就在债务上限勉强上调后不久,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给了美国当头一棒,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
这是自1941年以来,标普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巨大震动。
评级下调的直接后果是多国开始大量抛售美债,2011年底,中国减持了82亿美元美债,但仍是美债最大持有国。
时至今日,美国的债务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截至2023年,美国国债已飙升至31.4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通货膨胀、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多重经济难题交织在一起,让美国经济看似强大的外表下暗流涌动。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心知肚明,美国经济实际上已经处于极其脆弱的状态,任何一场较大规模的冲突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是在2011年那个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保罗·凯恩抛出了他那个惊世骇俗的提议。
这位哈佛学者敏锐地注意到,中国手中握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债,如果能让中国一笔勾销这些债务,美国的财政压力将大大缓解。
保罗·凯恩的文章发表后,很快引起了美国政界高层的注意。
2011年11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杰克·沙利文读到这篇文章后,立即将其转发给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邮件的标题只有简单五个字,"有趣的文章",但这背后的含义却耐人寻味。
这封邮件的内容在当时并未公开,直到2015年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爆发,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的大量私人邮件,这封关于台湾问题的邮件才浮出水面。
邮件曝光后,立即在台湾岛内引发轩然大波。台湾各大媒体纷纷以头版头条报道此事,民进党更是借机大做文章,指责美国把台湾当作"交易筹码"。
凯恩在文章中的方案看起来也是"精打细算"过得,他提出,美国应该停止对台军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交换,中国免除持有的1.14万亿美元美国国债。
凯恩还特意强调了时间节点,必须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达成协议。
而原因便是因为他认为当时马英九当局相对温和,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安排。如果等到民进党上台,事情会变得更加复杂。
这位哈佛学者甚至替中美双方算了一笔账,美国每年对台军售金额约为60亿美元,按照20年计算也不过1200亿美元,远低于1.14万亿美元的债务豁免。
而对中国来说,和平统一台湾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1.14万亿美元换来国家统一似乎是笔划算的买卖。
沙利文之所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希拉里,显然是认为其中的观点值得高层关注和讨论。作为当时美国政府的核心智囊,沙利文对美国面临的债务困境和台海局势都有深刻认识。
他明白,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筹码正在减少,而债务危机又让美国急需寻找解决方案。
然而,这个提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厢情愿。美国政界虽然有人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但最终还是将其束之高阁。
原因很简单,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远不止经济账面上的数字。台湾是美国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是遏制中国走向太平洋的重要棋子。
放弃台湾,意味着美国在西太平洋所有的战略布局,都将全面崩塌。
不说美国不同意,我们中国更不会同意!凯恩的提议从根本上就是荒谬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更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立场。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也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些国际法文件白纸黑字,不容任何人曲解。
把主权问题当作交易筹码,这种思维本身就暴露了某些美国政客的傲慢与无知。国家主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尊严,岂能用金钱来衡量。
如果按照凯恩的逻辑,是不是美国也可以把阿拉斯加、夏威夷拿出来"交易",显然,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会接受这样的侮辱性提议。
中国政府的态度始终如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无论是1.14万亿美元,还是11.4万亿美元,都不可能改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花钱买主权"的想法如果真的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首先,若是真的实施,这将会开创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主权将作为“可交易物”。
今天美国可以"卖"台湾,明天是不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把领土当商品。这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让强权政治和金钱交易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其次,即便从纯粹的经济角度看,这笔"交易"对中国也毫无吸引力。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基于外汇储备管理的需要,是一种正常的投资行为。
如果美国真的赖账不还,那将严重损害美元的国际信誉,动摇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根基。到那时,损失的不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将陷入混乱。
更重要的是,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国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统一的民意基础正在不断夯实。中国不需要任何外部"恩赐",更不需要通过金钱交易来实现统一大业。
凯恩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方案,背后其实也是美国政界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把台湾视为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认为只要价码合适,什么都可以拿来交易。这种冷血的实用主义思维,恰恰显露了美国对台政策的虚伪本质。
美国长期以来打着"保护民主"的旗号介入台海事务,实际上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从1979年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开始,美国就一直在玩弄"战略模糊"的把戏,一方面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台军售,制造两岸对立。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想把台湾攥在手里,当作遏制中国的工具。
凯恩的提议之所以会出现,恰恰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这种做法难以为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筹码越来越少。
2011年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军事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东风系列导弹、歼-20战机等先进武器陆续服役。美国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家门口挑衅的成本越来越高。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台湾岛内的民意也在发生微妙变化。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缓和,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2010年两岸签署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美国担心,如果两岸继续走近,自己手中的这张"台湾牌"可能会失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以凯恩为代表,主张趁台湾还有价值的时候"高价卖出",换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另一种则坚持继续打"台湾牌",认为这是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手段。最终,后者占了上风。
事实证明,美国选择了一条更加危险的道路。从2016年开始,美国不断加大对台军售力度,通过各种涉台法案,甚至派遣高官访台,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
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更是将中美关系推向危险边缘。美国的这些挑衅行为,非但没有阻止中国的发展,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让两岸统一的决心更加坚定。
如今回头看凯恩的提议,虽然荒谬,但至少反映出一个事实,连美国人自己都知道,台湾问题上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好牌可打。
继续在台海制造紧张局势,最终损害的将是美国自身的利益。
从沙利文的"有趣"邮件到凯恩的"卖台"提议,这场闹剧虽然早已落幕,但它给世人的启示却历久弥新。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台海局势的走向不仅关乎中美两国,更牵动着整个亚太地区的神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逆流而动的企图都注定面临失败的结局。
信源:海峡消费报 一万亿美元“卖”岛,动心的话你就先输了,美国的夏威夷卖不?
信源:央视网 中国连续5个月减持美债 依然是美国最大债权国
来源:江畔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