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底,英伟达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声明,正面回应外界有关“为中国市场定制芯片可能存在后门”的质疑。声明写得很规范,措辞严谨:英伟达否认在向中国出口的芯片中嵌入“终止开关”、远程控制模块或任何形式的监控软件。
英伟达在被曝光“走后门”事件之后,竟然拒绝认罪?与此同时,美国似乎也开始插手此事,在这节骨眼上拘留了两名中国公民,这是想干什么?
7月底,英伟达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声明,正面回应外界有关“为中国市场定制芯片可能存在后门”的质疑。声明写得很规范,措辞严谨:英伟达否认在向中国出口的芯片中嵌入“终止开关”、远程控制模块或任何形式的监控软件。
但问题在于,这份声明看起来更像是AI生成的公关稿,缺乏必要的技术细节和佐证依据,它没有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市场要使用“定制版”芯片?这些芯片的能力被削弱到什么程度?控制权限究竟掌握在谁手中?
据业内人士透露,所谓“特供版”芯片,通常是在美国出口限制背景下,针对中国市场特意修改过算力规格与接口能力的产品。
比如被广泛讨论的H800和A800,相比国际市场的A100、H100,不仅在浮点性能上被限制,同时也有物理接口和软件层面的封闭措施,换言之,这些芯片虽不至于无法使用,但使用者从根本上对其“控制力有限”。
而外界真正担心的,是芯片中是否存在“硬件后门”——即通过特殊指令远程禁用或收集数据的能力。这种技术并非天方夜谭,过去的网络安全史中,类似功能曾多次被揭露,包括以色列Stuxnet病毒对伊朗核设施的破坏、以及NSA“棱镜门”中泄露的硬件监控手段。
英伟达的否认,无法彻底打消这些疑虑,特别是在美国政府曾明确要求科技公司配合“国家安全”需求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客户已经学会了保持警惕。
而就在英伟达声明发布不久后,当地时间8月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拘留两名中国公民,理由是他们涉嫌违反《出口管制改革法》,向中国非法转运敏感芯片,用于人工智能开发。
根据公开消息,两人通过设立海外空壳公司,疑似从2022年起绕道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持续向中国出口被美国列为“限制类”的AI芯片,司法部并未披露两人姓名,也未详细说明涉及的芯片型号或最终流向,仅指出最高可面临20年刑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案件的时间线与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之间存在明显错位。2022年,正值拜登政府对中国实施芯片出口禁令初期,而从2023年中至2024年,美方相关法案一度被特朗普政府废除,但此次拘押行动却追溯到2022年,引用的依旧是拜登时代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
这一逻辑悖论使不少观察者质疑:这起案件更多是政治施压的产物,而非单纯的法律执行,毕竟,法治社会不应以“谁当政”来决定法律的有效性,而执法部门此时动用“回溯性”打压,明显带有策略意味。
事实上,这并非美国首次因芯片问题逮捕中国公民,今年7月,美国也曾以“涉密间谍活动”为由,拘押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当时理由同样模糊,尚未有实质证据公之于众。
如果联系起来看,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正在显现:美国正在将“人质政治”重新包装,用于其在芯片战中的施压手段。
过去数年,华为CFO孟晚舟被拘捕引发了中加外交风波,已经证明了“技术外交”下的脆弱边界,而如今,美国似乎不再满足于经济制裁或技术封锁,而是转向直接动用司法体系,对个体施压以达到国家战略目标。
换句话说,美国正在传达一种信号:在芯片战中,如果中国继续寻求绕道或突破,他们可以随时“翻旧账”,甚至“找人问责”。
过去几十年,全球芯片制造几乎都依赖于美国在设计、EDA工具、IP授权等高端环节的统治地位,哪怕是产能最强的台积电,也要使用美国设计软件,而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在硬件设计领域虽有突破,却依旧面临先进制程的巨大瓶颈。
面对这种结构性依赖,中国近年来不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产芯片生态的建设,从“去美化”的麒麟芯片回归,到操作系统的鸿蒙架构突破,中国科技圈正在试图在各个层面打造可控的“备份系统”。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崛起,似乎让美国感到了压力,于是才动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从政治层面进行打压,但这种做法短期可能有效,长远来看,全都将是无用功,不信走着瞧吧。
信息来源:
湖南新闻:《英伟达凌晨发文回应芯片“后门”问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两名中国人因非法向中国运送英伟达AI芯片在美被起诉》
来源:奇思妙想草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