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4日,我国三名宇航员乘坐神舟二十号飞船进入太空执行太空舱任务,预计在十月下旬才会返回地球,宇航员要在宇宙太空舱生活这么长的时间,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宇航员的一天。
2025年4月24日,我国三名宇航员乘坐神舟二十号飞船进入太空执行太空舱任务,预计在十月下旬才会返回地球,宇航员要在宇宙太空舱生活这么长的时间,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宇航员的一天。
空间站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按北京时间,这里一天可以看十几次日出日落。
北京时间的早晨,宇航员会解开固定睡袋的束缚带,飘向卫生区。刷牙在这里成为精密操作,宇航员需要从密封袋挤出豌豆大的水珠粘在牙刷上,使用可食用特殊牙膏清洁牙齿后,直接咽下混合物。洗脸只能用湿毛巾擦拭脸部,若需洗发,则用特质免冲洗洗发水揉搓头皮,这种特制泡沫遇水即溶,杜绝了水珠飘散损毁设备的风险。
为应对失重烦恼,多数男宇航员选择光头造型。自带吸尘功能的电推子紧贴头皮作业,发屑瞬间通过软管吸入处理系统。一位航天员笑称:“省去吹风造型时间,每天多出半小时做实验。”
用餐时间,食品柜里排列着特制的真空包装的炒蛋、复水蔬菜(冻干蔬菜重新吸收水分使其恢复新鲜)和坚果酱等。
有加热装置可以鼓出热风温暖铝箔袋,但进食仍需高度专注:撕开包装的瞬间需立即用勺子压住食物,稍不留神,飘浮的米粒就会变成舱内的“自由物”,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四处乱飞,卡入设备,有安全隐患。中国航天员早餐菜单上,豆浆、营养粥与榨菜的组合,成为唤醒味觉的利器。
宇航员吃饱喝足,如何排泄呢?特制的太空马桶搭载强力吸气系统,内部气流速度达每秒1米,确保排泄物精准落入收集器。更惊人的是,宇航员的尿液经过多层过滤后,竟能转化为符合饮用标准的纯水——毕竟从地球运送1升水的成本超过2万元。一位欧洲宇航员坦言:“喝自己昨天排出的尿液最初需要心理建设,但现在它是我们最可靠的水源。”
中国空间站的问天舱实验柜内,植物培养单元闪着幽蓝光芒。航天员定期采集拟南芥生长数据,这些研究可能解决未来火星基地的粮食问题。
失重环境下,人体每月流失约1.5%骨密度,腿部肌肉每周萎缩5%。为此宇航员每日需运动两小时以维持健康,在“寸土寸金”的太空舱也要配备专业特制的运动器械:
太空自行车:脚踏锁鞋固定双腿,阻力调到最大仍如踩棉花。抗阻训练器:通过真空管产生80公斤拉力模拟深蹲。束缚式跑步机:腰间绑带将人压在跑带上,否则一步就能“飞”向舱顶。“第一次太空跑步时,感觉像在蹦床上跳跃。”一位女航天员回忆,“现在我能绑着束缚带跑完5公里,虽然汗珠会聚在脸上变成水球。”
结束工作后,航天员需要钻进个人睡眠舱。这个电话亭大小的空间配有睡袋、阅读灯和私人物品网兜。失重状态无需枕头床垫,但需用绑带固定身体,否则可能梦中飘到仪器面板上。
而真正奢侈的休闲其实是凝望舷窗。空间站每90分钟经历一次日出日落,极光在头顶流淌,台风在地球表面旋转成白色漩涡。中国航天员描述:“从太空看北京夜景,像大地上铺开的金色神经网络。”
宇航员也可以使用网络,可以睡前与家人视频通话,信号需经3.6万公里外的中继卫星传输。通过专用网络,他们能收看奥运会直播,甚至参与地面学校的科普课堂。
2025年的中国空间站,给宇航员提供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巧思:
迷你冷藏区:保存新鲜水果和生物样本。智能饮水机:按键即出45℃热水冲泡茶水。多功能餐桌:磁吸餐具+食品加热区+折叠电脑支架。环控生保系统:实现93%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在400公里高的轨道上,宇航员的日常交织着极致科技与质朴生活:用价值数十亿的设备加热一袋粥,在价值千亿的实验室里种植几株小麦,透过世界最昂贵的舷窗凝视家乡的灯火。当航天员将红茶注入悬浮的水膜中,看琥珀色液体在空气里翻滚成球,这幕场景恰是人类智慧与宇宙法则的共舞。空间站环控工程师指出:“我们正把生命维持系统的能耗降低到10年前的三分之一。”
这些悬浮在虚空中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冒险,却处处闪耀着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光芒。当航天员将飘散的头发吸进回收装置,当尿液经过层层净化成为饮用水,当束缚带勒出淤青仍坚持奔跑——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正为人类铺就通向深空的阶梯。
或许某天,当你在夜空看见一颗移动的“星星”,那里正有人给地球的孩子展示手心里的水珠如何折射出七色光。这些平凡瞬间,恰是人类星辰征途中最动人的光芒。
来源:外星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