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跟电影不仅是竞争关系,它们中间还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我相信,未来微短剧会向电影学习它的优良制作,电影也会向微短剧借鉴叙事节奏快、情节跌宕起伏等优点。”8月7日,电影导演申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
本报记者 杜雨萌
“微短剧跟电影不仅是竞争关系,它们中间还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我相信,未来微短剧会向电影学习它的优良制作,电影也会向微短剧借鉴叙事节奏快、情节跌宕起伏等优点。”8月7日,电影导演申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
在申奥看来,短剧和短视频具备一些轻量化、不受观看场景限制等优势。但电影也有独有的优势,比如大荧幕的沉浸感、包裹感,有强烈画面特效的冲击和视听体验。这两者不一定是要争夺观众,而是共融、共存,去满足不同观众在不同观赏条件下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多元、立体的视频生态效果。
近几年,随着娱乐环境、传播环境的变化,短视频以及微短剧逐渐走入受众视野,并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竞争,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坦言,其对电影行业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陈开放认为,相较于短视频的浅层刺激以及碎片化体验,站在影院经营者的角度,未来中国电影应该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沉浸式观影体验是核心竞争力,要持续通过技术升级,强化大银幕的声画优势。第二,强化影院的社交属性。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影城氛围的营造,让观众为了这种仪式感而选择走进影院。第三,做好票根经济,结合电影+文旅、电影+美食、电影+体育等,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也能够促进电影和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随着AI技术的普及,其对传统电影制作的影响也愈发深入。在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墨境天合”)联合创始人、视效总监魏明看来,AI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也是一种手段,但是它背后始终要由人来控制。人在控制的过程中,输入的是情感、审美和自己的直接体验。
据魏明介绍,目前,墨境天合已成立了人工智能部门,这个部门有三个最主要的任务。一是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对AI认知的边界,让AI工具更好服务于电影生产。二是AI艺术家通过AI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延展性。三是制片管理层面,努力把人工智能融入电影项目中。与此同时,推动AI应用于底层资产管理、制片任务下发以及任务跟踪。
魏明称,AI对电影制作确实起到了赋能作用,正逐渐成为影视行业相关人员的有力助手。未来,墨境天合也会持续对AI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发掘,让它更好服务于创作者。
追光动画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动画师宋依依认为,AI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效率,如缩短特效师的制作周期;降低成本,如减少一些重复劳动力;拓展更多可能性,如一些叙事方式。电影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艺术表达,人文思考,这些都依然依赖人类创作者的领导和判断。总的来说,AI不能代替人类思考,它更有可能成为电影从业者的创作伙伴,推动电影从标准化生产走向个性化创作。
随着AI时代的来临,作为一家电影制片企业,据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影集团”)董事长王隽介绍,目前,上影集团重点在做三件事。第一,推动产学研合作。去年6月份,上影集团建立了上海科技影都AI创制生态中心,为高科技赋能影视制作迈出坚定一步。第二,瞄准未来影片、未来片场、未来放映、未来文娱,强化AI赋能功能。第三,构建基于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的影院数字化中枢。上影集团以虚拟互动的体验为抓手,优化影院的空间形态,也通过MLED屏幕、裸眼3D等技术,改造和优化下一代影院和下一代娱乐方式。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