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上海电影董事长王隽:电影本体是“1”、经济效益是后面的“0”,用零售思维引导观众消费衍生产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8:39 1

摘要:在奇幻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上线两年后,其平行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今年暑期登场。截至8月6日,该影片的豆瓣评分达8.6分,预测票房已从6亿元攀升至10亿元。

在奇幻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上线两年后,其平行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今年暑期登场。截至8月6日,该影片的豆瓣评分达8.6分,预测票房已从6亿元攀升至10亿元。

豆瓣平台截图

但比票房更值得关注的是,《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前夕,已锁定超800家消费品合作,IP衍生经济展现出强劲潜力。

电影上映前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这位推动上市公司战略调整、始终强调 “回归内容第一”初心的掌舵者,与每经记者畅谈《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初心与IP长线布局。

王隽认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发现,《浪浪山小妖怪》里有自己的映射和影子。“作为出品方和创作者,我们想真诚地讲述一个属于现代人的故事。我们希望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无论是谁,都如歌词中所唱的‘重如尘烟,重如尘埃’。我们平凡,却也伟大。”。

“希望《浪浪山小妖怪》能成为未来的经典。”王隽说,眼下团队十分忙碌,大部分同事正全力推进《浪浪山小妖怪》的相关工作。同时,还有一支队伍在专注制作《中国奇谭2》。“按照计划,《中国奇谭2》的9个故事已经完成,正按正常制作节奏推进,预计很快就能与观众见面。”

而在王隽履新一周年之际,上海电影(SH601595,股价35.39元,市值158.62亿元)股价迎来显著上涨:从年初至8月7日收盘,股价累计上涨43.28%;若从2024年7月底的收盘价18.97元/股计算,累计涨幅达86.56%。

上海电影董事长王隽 图片来源:上影集团提供

“‘美猴王之父’张光宇老师若还在,应该很难想象到今天美猴王是猩猩怪转化的”

2023年1月,《中国奇谭》上线B站后迅速破圈,其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更是火爆全网。这部动画以无名小妖的视角进行反向西游叙事,引发了众多打工人的共鸣,单集播放量突破1亿次。

两年后的8月2日,《中国奇谭》的首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式上映。影片由《中国奇谭》原班创作团队打造,导演於水继续自编自导,在延续短片风格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作为《中国奇谭》中最具想象力和发展空间的篇章,《小妖怪的夏天》的扩容并非偶然。早在短剧上线时,《浪浪山小妖怪》的剧本就已成型。王隽透露:“大背景是西游记里唐僧四人取经的故事,我们当时觉得‘小妖怪’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同步发展了大电影。”

“我们从小看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长大,《浪浪山小妖怪》中由四个草台班子组成的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其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源自生活。主创团队讲述的就是当代人的现实写照,打工人的酸甜苦辣、爱与包容、合作与无奈憋屈都在其中。”王隽称,纵使多次看过《浪浪山小妖怪》的剧本,仍然每次都被打动,“它的创新型表达有着鲜明的当下感和时代感”。

AI盛行,但用AI创作会有似曾相识感。“在《浪浪山小妖怪》中,你看不到任何熟悉的影子。我们有20多位画师,手工一张张绘了近2000幅的画,当然后面也有电脑动画等新科技的融合。”王隽说完,回头指着海报上假装孙悟空的大猩猩,“你会觉得这种转化很神奇吧?如果‘美猴王之父’张光宇老师还在,他应该很难想象到几十年后,动画片里的美猴王是猩猩怪转化过的形象”。

《浪浪山小妖怪》活动宣传 图片来源:上影集团微信公众号

以往的经典动画是把西游故事中的文字内容化成影视影像,而现在的创作是把经典揉碎,用现代人的语境和说话方式来讲故事。在王隽看来,这种创造性的转化,能让观众在视觉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影片当中有对经典的致敬,影片里可以看到,唐僧师徒四个形象,致敬了几代的转化,影片很形象很直观地告诉观众是怎么转化的。”

内容是“1”、衍生是后面的“0” “用零售思维引导观众消费衍生产品”

《哪吒2》热映后,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透露,该片带动的GDP增量超2000亿元,衍生品销售额预计上千亿元。万达电影在今年上影节期间也明确战略,将重点放在拉动非票收入、摆脱单一票房产出依赖上。

头部影企都在转型,上海电影也正积极探索“电影+经济”模式,通过IP开发与数字化转型,撬动非票收入增长。

2024年11月,上海电影公告表示,公司以现金形式进一步收购上影集团、上美影分别持有的公司控股子公司上影元的14%、5%股权。此举也被视为上海电影将加大力度挖掘IP“主题价值+衍生品”的价值。

此外,上海电影正通过“鲲鹏计划”激活经典IP:路阳将参与动画电影《天书奇谭》创作,韩延将打造动画《葫芦兄弟》。王隽解释,“很多导演都有动画梦,因为动画片确实是一种不管什么年龄段都能看的作品,它的想象力或者奇幻性更强,既脱胎于现实,又能够游离在现实之外,而且还能回得来,所以从创作的自由度、空间想象和潜力来讲,它不亚于故事片” 。

据了解,在创作《浪浪山小妖怪》之初,公司就同步策划周边开发,上映前IP衍生已全面铺开:与超30家企业达成合作,覆盖汽车、餐饮、潮玩等多领域,17家实体企业推出超800款衍生单品;上影元自研品牌“上影元品”推出300多款周边,涵盖毛绒玩具、文创等品类。

琳琅满目的《浪浪山小妖怪》衍生品 图片来源:上影集团微信公众号

王隽强调,衍生品是动画的重要营收方式:“电影在固定周期内完成,但延伸产品的售卖和互动场景是无限的。迪士尼就是例子,米老鼠的衍生品和主题乐园营收占比最大。” 她认为,IP开发的核心是内容创作这个“1”,后续衍生则是“1”后面的多个“0”。

“有些电影票房表现平平,但结合IP运营和衍生品开发就能实现收益回收。”王隽坦言,电影票房已进入饱和状态,虽会有小幅震荡调整,但持续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上海电影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电影放映板块营收4.54亿元,同比减少17.33%。“这倒逼我们转向非票收入,而这部分收入不仅能补充电影工业生态,还能反哺创作,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看完电影,吃饭、喝饮料、买衍生品、拍照打卡,对观众而言,这些深入的体验能让观众获得超出观影本身的价值。”王隽强调,除了放映电影,上影必须用零售思维引导观众消费衍生产品,希望未来能形成‘看电影是习惯,消费电影衍生也是自然行为’的氛围。

王隽解释道,上海电影的转型正是顺应这种变化,其战略精品内容布局明确为精品内容、产品开发、数字化转型,其中大IP开发是重中之重。

“过去行业重心多在前端的创作制作,现在则要贯通从内容源头到发行放映、IP开发的全链条。”王隽提到,“内容非常重要,好多商户跟我们进行联动,因为他们的商品是要赋予内容,而我们的内容需要插上消费的翅膀。随着时间推移,消费品的生命甚至会超过电影本身”。

一年来股价涨超86% “继承前任的战略,也要有新IP及新的IP运营方式”

2024年7月底,上影集团人事调整引发关注,原党委副书记、总裁王隽接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而在其履新一周年之际,上海电影股价迎来显著上涨:从年初至8月7日收盘,股价累计上涨43.28%;若从2024年7月底收盘价18.97元/股计算,累计涨幅达86.56%。

对于上海电影的发展,王隽有着清晰规划:“2016年上海电影上市时,主营业务是宣发放映,也就是做渠道。去年开务虚会时,大家在问到底走内容还是走渠道,想清楚后就会明白,内容和渠道是翅膀,我们要坚定架构起这样的主线。”

在上海电影的架构中,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创作制作,上影股份承担宣发放映,旗下院线除传统票房外,正全力开拓授权与IP开发业务。“转型就是寻找新出路,不变化会很辛苦。”王隽说,“动画衍生品已有几百种,但未来还会有更多形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能让IP价值更具象”。

“市值管理也好,市场关注公司成长也好,核心在于企业的方向。我们继承前任的战略,要有好内容诞生,也要有新IP及新的IP运营方式。即便是渠道端,影院和院线也需精准推广,做到‘一院一屏’精细化管理。”王隽说。

豆瓣平台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