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公开表示:“在中国汽车智能化产业中,我们绝不能再推行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实现收费。”“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对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建平 见习记者 黄蓓 北京报道
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公开表示:“在中国汽车智能化产业中,我们绝不能再推行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实现收费。”“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对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当前多数车企都采取智驾免费策略的情况下,为何吴永桥要提出智驾收费的观点?从车企、供应商、消费者以及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智驾到底是收费好还是免费更好?《华夏时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方人士。
全部免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升级将停滞?
行业利润危机、技术可持续性困境及供应链失衡的三重压力是吴永桥呼吁取消“智驾平权”的三大核心原因。
吴永桥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乘用车销量增长14%,但行业整体利润却下滑11.9%。这种“增量不增利”的困局,反映出“价格战”对全产业链的侵蚀。
在中国,除华为、宁德时代因技术壁垒保有议价权外,包括博世在内的绝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深陷“残酷价格竞争”。免费普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进一步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导致研发投入断裂。
近年来,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方面的投入巨大。如:比亚迪智驾团队4000人,每月人力成本高达10亿元;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强调,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年度履约成本,平均每辆车的通信、数据、运维成本都需预提数千元,终身免费将透支企业资金链。
此外,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需持续升级,博世等供应商在“价格战”下研发投入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除了特斯拉、华为采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收费模式,大多数车企都是采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免费策略。吴永桥指出,若全行业免费,收费阵营的研发模式将崩溃,技术升级停滞。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车辆配置的一部分,肯定会增加车辆制造成本。至于其产生的使用效果是否应该收费,应由企业根据市场反馈自行决定。收费或不收费,我觉得都正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戴一凡认为。
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供应商提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收费,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免费的话,就会导致劣币驱除良币,做不出好的产品。
收费?不是所有车企都是特斯拉
今年年初,比亚迪发起“智驾平权”攻势,吉利、奇瑞、长安、广汽为代表的主流车企随后跟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的价格已经下探到10万元以下,奇瑞小蚂蚁智驾版甚至将价格下探至6万元。
“从车企的角度来讲,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收费就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就是车辆的一个功能。他们可以将不同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放在不同版本的车型上,车型版本不同,价格不同。但车企针对单一功能收费在中国汽车市场行不通。”上述资深人士说道。
但是,也有例外。譬如,吴永桥强烈建议中国车企学习的特斯拉。针对中国市场,特斯拉增强版辅助驾驶(EAP)售价3.2万元,季付1399元,月付699元,其智能辅助驾驶(FSD)则定价6.4万元。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收费一直是特斯拉的既定市场战略。因为特斯拉FSD不仅现在能为车主提供智能辅助驾驶的服务,未来还能延续到特斯拉Robotaxi。每一辆量产特斯拉都是一辆Robotaxi,不仅是车主的交通工具,还是车主的生产资料,能为车主赚钱。总而言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好产品需要花钱消费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一位接近特斯拉的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此外,蔚来也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订阅策略,服务包月价格为380元;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3.6万元;HUAWEI ADS SE(乾崑智驾基础版)高阶功能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5000元。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实际上,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一些功能是赠送的,或者免费体验的,并没有采用软件收费的模式。”
“特斯拉FSD售价6.4万元,都够买一辆车了。终端客户很难为此买单。”一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商负责人说道。
戴一凡则认为,目前量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离安全、好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让消费者为并不太成熟的技术买单很难。
多位消费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已经花钱买了车,为什么还要再花一笔钱买车上的一个功能呢?”“智能辅助驾驶事故频出,我们都不太敢用了,更别提花钱买了。”
“现阶段,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体验还达不到收费的门槛。等体验变好了,车企应该会收费,消费者可以买断系统,也可以订阅服务,也可以按次数使用付费,也可以将智驾辅助系统价格包含在车价里,主要看市场策略。”国内一家顶级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一位曾经担任跨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总监的业内人士也认为,从中国消费者习惯和文化,结合当下技术成熟度和场景体验来看,车企或许可能在2030年左右实现订阅模式的突破。当下,智能辅助驾驶市场还处于营销策略的初步阶段。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