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动端和 PC 端两大场景 AI 产品的活跃用户规模双双下滑,分别少了 2000 万和 3000 万,原生 App 的大盘增长完全停掉了,相比之下,隔壁 ChatGPT 已经 7 亿周活,还忙着出防沉迷模式;QuestMobile 此次增加了插件市场情况,比如
QuestMobile 发布了 2025 年国内 AI 应用的上半年报告,总的来说,相比海外市场 app 和 web 市场都很火热的情况,国内市场的情况差别比较大。
简单来说,国内以移动 app 市场为主,PC 很萎靡,但都在下滑。
科技大 V 阑夕对报告进行了要点梳理:
移动端和 PC 端两大场景 AI 产品的活跃用户规模双双下滑,分别少了 2000 万和 3000 万,原生 App 的大盘增长完全停掉了,相比之下,隔壁 ChatGPT 已经 7 亿周活,还忙着出防沉迷模式;
QuestMobile 此次增加了插件市场情况,比如在百度搜索时用到了 AI 摘要就算一个活跃,这种功能化的场景,还有 5000 万的增量用户;
11 亿网民,PC 端的 AI 用户顶天也就 1.8 亿,这太萎靡了,这意味着基于 Web 的产品创新完全没有回报,只有出海一条路可走,最后大概率要在避险策略下迁址新加坡;
Kimi、文小言、纳米、星野、智谱清言、讯飞星火都上榜了用户流失的重灾区,猫箱更是跌了 55%,陪伴产品的留存不忍直视;
DeepSeek 的流失用户里,超过一半去了百度,AI 搜索目前还是被验证的最主流需求,QQ 浏览器和夸克也都是接盘 DeepSeek 的剩余赢家;
夸克的月活用户平均每月打开 65 次,断层领先,是百度的 6 倍以上,微博智搜排在第 2,表现同样突出;
6 月全网 Token 消耗量 116.3 万亿,差不多是去年公有云全年的量级,涨得很快,也符合预期,不过对比的话,光是 Google 一家今年 6 月就消耗了 980 万亿 Token,口径或有差别,参考即可;
在过亿月活级别的 AI 应用里,豆包是唯一一个还能有 2 位数增长的,11.4%的复合增长率,足够吊打所有竞品。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上半年 AI 应用快速发展,形成了“四大梯队”的应用格局,其中,第一梯队由 AI 搜索引擎、AI 综合助手两个赛道构成,已经遥遥领先,截止到 2025 年 6 月,二者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达到 6.85 亿、6.12 亿。
第二梯队由 AI 社交互动、AI 专业顾问组成,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1.26 亿、1.11 亿。第三梯队由 AI 效率办公、AI 图像处理构成,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 0.69 亿、0.49 亿;第四梯队包括 AI 创作设计、AI 文案写作、AI 学科教育等等,均在 0.2 亿左右。
四大梯队应用的表现,落到应用模式上,形成三大类型模式的此消彼长态势。截止到 2025 年 6 月,“移动端-应用插件(In-App AI)”用户规模 6.3 亿,“移动端-原生 App”用户规模为 5.7 亿,“PC 网页应用”用户规模为 1.8 亿,相比 3 月份变化分别为增长 0.5 亿、下降 0.2 亿、下降 0.3 亿。
“应用插件”的增长,反映出了用户使用 AI 时往往采用“场景化工具”的定位,更深层,则体现出用户对“大模型稳定输出结果”的诉求,一旦 AI 插件深度融入到头部厂商的业务流程之中且能持续输出稳定结果,“可选”就成了“优先选”,例如,百度 AI、夸克 AI 搜索的使用率分别达到 9.6%、56.0%;腾讯新闻的“新闻妹”、微博 AI 智搜使用率分别为 20.6%、3.8%。
用户的这种诉求,也恰好是“智能体”的机会所在。目前,最为广泛且可能突破的“手机智能助手(尤其是厂商预装)”正面临“任务难以闭环”的挑战,背后,则是模型能力、目标分解、工具调用等等方面存在不足,一旦取得突围,显然会迎来一次腾飞,百度通过在应用内置“AI 相机”,一站式完成“拍、修、存、管”全链路体验,形成了较高的用户粘性……
与此相关,PC 网页端玩家早已进入淘汰赛,八成玩家用户量在 50 万以下、68.8%玩家负增长;原生 APP 市场也进入洗牌期,整个上半年,近七成原生 APP 玩家负增长,尤其是手机厂商预装的 AI 手机助手,以及中长尾玩家,在使用场景缺失叠加同质化的问题下,增长乏力……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AI搜索及AI综合助手赛道规模分别为6.9亿和6.1亿;此外,去年大热门的AI社交赛道,自今年2月起面临一定增长挑战。
3、 软件服务商中,以拍摄美化行业布局(插件形态)最快,背后与短视频/社交所催生的“颜值经济”相关;旅游服务行业正以智能体为引擎打通产业上下链路
4、 实际落地情况来看,平均每个App(已有AI落地的App)中有2.1个AI应用,再次验证插件形态是现阶段AI落地“最小阻力路径”。
QuestMobile数据显示,平均每个拍摄美化类App中有5.5个AI功能落地,育儿母婴类App中有4.2个。
5、 与移动端6.8亿用户规模对应的是,有效Token消耗量上升至116.3万亿,其中五大互联网集团占总消耗量的51.8%,达60.3万亿。
QuestMobile数据显示,67.4%的原生App在今年上半年经历了负增长。
3、 通用型AI助手似乎已进入博弈阶段,具备“场景钻精+任务流整合”能力的产品正在收割增长红利;因此,AI时代产品增长逻辑已发生改变,即模型能力的突破及迭代的速度。
QuestMobile数据显示,腾讯元宝App上半年复合增长率为55.2%,抖音即梦AI达33.4%。
5、 74.5%的插件形态应用保持正增长,但明显呈结构分化(不同量级区间增速差异较大),需时刻保持底层能力迭代,同时密切警惕“场景嵌入失效”。
DeepSeek App 流失用户中五成使用了百度
1、 上半年AI搜索赛道持续结构性增长;综合助手赛道由手机厂商及头部互联网原生应用垄断,但出现规模与增速倒挂现象;效率办公印证PC端生产力复兴趋势。
2、移动端两类形态的搜索应用均保持较好的粘性增长,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的差异直接反映出用户对两者的清晰定位:原生App满足深度搜索,插件形态满足即时响应。
3、DeepSeek作为原生类搜索代表,其流量下滑的背后是搜索需求仍在释放,R1模型效应仍在,但渠道发生分流。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5月,DeepSeek App流失用户中,56.0%使用了百度,42.1%使用了QQ浏览器,39.4%使用了豆包。
4、 AI应用使用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嵌的AI功能与主App在场景上的适配性及绑定深度;以输入法为代表的AI搜索虽具备强入口优势,但缺乏场景绑定
排除产品认知度问题,微信AI搜索的使用率低或与其双模式智能回答有关,即AI快速问答的结果已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诉求。
1、互联网/AI科技企业以不断地模型迭代驱动用户粘性增长,而手机厂商原生App则因缺乏AI差异化能力及智能化升级滞后陷入活跃度困境。
2、 目前手机厂商原生App的AI功能围绕智能问答、图像编辑和通话三大场景;其中,问答和图像场景均有AI应用布局,且不乏头部原生App及图片美化行业老牌玩家。
3、 QuestMobile数据显示,DeepSeek和豆包在不同手机品牌用户中渗透率突破10%;豆包的多模态创作+多垂类场景覆盖可能会分流手机厂商的AI助手对用户的“吸引力”。(智能问答方面)
4、 图像智能编辑场景下,手机厂商的系统级权限与无缝体验有望得到充分发挥;以美图秀秀为代表的玩家虽具备专业级图片编辑技术,但也需要孵化更多AI创意玩法。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美图秀秀旗下AI产品-AI修图月活跃用户规模为100.9万,较1月略微有所下滑。
5、 毋庸置疑,手机厂商所具备的系统级整合能力,为下阶段Agent落地提供天然优势;就目前发展来看,距实现端到端任务闭环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本次参与测试的三款机型中,荣耀旗下YOYO助理智能化程度相对更高。
6、 以百度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集团同样也在利用自身技术将单点需求整合成一站式AI解决方案,实现链路闭环。
场景选择上,百度以拍摄为任务起点,以照片智能化管理为任务终点,前后两端均为亿级规模大场景。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拍摄美化行业和云盘存储行业规模分别达2.9亿和2.4亿。
7、AI产品的价值实现依赖底层模型能力的突破及跨模态交互能力的增强,这些也是未来智能体发展的关键攻坚点。
本次参与测试的模型中,腾讯旗下混元T1模型在生图方面表现更具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kimi1.5模型在长文上输出速度较慢,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近期流量下滑原因。
8、未来行业竞争已明晰:要么成为用户心智“唯一选项”,要么深度嵌入不可替代的工作流节点,而模型迭代速度、场景深耕能力与生态整合效率,将成为AI产品未来发展的关键筹码。
来源:晚晚的星河日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