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帕洛玛·谢米拉尼因非霍奇金淋巴瘤去世,年仅23岁。这位本有80%存活率的患者,因拒绝化疗,转而每天接受五次咖啡灌肠,最终因肿瘤失控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一极端案例撕开了“替代疗法”的伪科学面纱,也引发了公众对癌症治疗选择的深刻反思
编者按:2023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帕洛玛·谢米拉尼因非霍奇金淋巴瘤去世,年仅23岁。这位本有80%存活率的患者,因拒绝化疗,转而每天接受五次咖啡灌肠,最终因肿瘤失控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一极端案例撕开了“替代疗法”的伪科学面纱,也引发了公众对癌症治疗选择的深刻反思。
咖啡灌肠:从古法到伪科学的异化
咖啡灌肠,简单来说,就是将咖啡溶液通过灌肠器具注入直肠。咖啡灌肠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年前,欧洲古书便记载其用于缓解便秘;一战期间,德军曾用其缓解伤员疼痛;20世纪初,德国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其能促进肝脏排毒。其核心机制在于: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茶碱通过直肠吸收,刺激肝脏分泌谷胱甘肽酶(解毒关键酶),同时扩张肠壁血管、促进肠道蠕动,理论上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
然而,这一疗法在民间被无限夸大。有人宣称,咖啡中的棕榈酸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6.5倍,一次咖啡灌肠的效果相当于5次血液净化,十五分钟后,人体内的许多毒素和宿便都能排出体外。还有人认为,咖啡灌肠不仅能改善便秘、纠正腹泻,调节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结肠癌,还具有美容、美肤和减肥的效果。支持者宣称其能“逆转癌症、糖尿病、痛风等数十种疾病”,甚至声称“咖啡灌肠比化疗更有效”。但科学证据显示:
作用局限:咖啡灌肠仅能清洁直肠末端,无法触及整个结肠,更无法替代肝脏、肾脏的代谢功能。
风险隐现:频繁灌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帕洛玛每日五次的高强度操作,极可能加剧肠道损伤。
成分争议:咖啡中的丹宁酸会杀死肠道有益菌,而口服咖啡的“心悸”副作用在灌肠时并未消失——咖啡因仍会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只是速度较慢。
化疗:被误解的“生命防线”
与咖啡灌肠不同,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目前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手术和放疗属于局部治疗,只对治疗部位的肿瘤有效,对于转移的病灶很难发挥疗效。而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化疗药物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对于存在转移倾向或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与咖啡灌肠的“天然”标签形成鲜明对比,化疗常被污名化为“毒药”。但事实上,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作用机制经过严格验证:
全身性打击:化疗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对转移性肿瘤具有不可替代的疗效。例如,小细胞肺癌、白血病等对化疗敏感的肿瘤,规范治疗可使五年生存率显著提升。
精准化迭代:现代化疗已从“地毯式轰炸”转向“精准打击”。靶向药物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降低传统药物的毒性,同时增强疗效。
副作用可控:恶心、脱发等副作用虽常见,但通过止吐药、升白细胞针等支持治疗,多数患者可耐受。帕洛玛所担忧的“不孕”,在年轻患者中也可通过生育保护技术(如卵巢组织冷冻)规避。
替代疗法:科学边界与人性弱点的博弈
帕洛玛的悲剧并非个例。有调查显示,约40%的癌症患者曾尝试替代疗法,其中不乏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
对医学的恐惧:化疗的副作用被片面放大,而“天然”“无毒”的替代疗法更易被接受。
信息不对称:社交媒体上,未经证实的“成功案例”被大量传播,而科学证据往往被忽视。
家庭压力:帕洛玛的母亲作为健康网红,利用亲情绑架女儿放弃正规治疗,暴露了替代疗法产业链的伦理问题。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治疗需要依据病情制定综合方案。专业医学研究已经明确显示,咖啡灌肠对于癌症治疗并无确切疗效,且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方式才是正道。在健康面前,我们不能轻信未经证实的偏方和替代疗法,要警惕“包治百病”的宣传。咖啡灌肠或许在某些方面能带来一些心理安慰,但它绝不是癌症的“克星”。
总结
帕洛玛的遗书写道:“我不想接受如此残酷的治疗,即使这不是癌症,也可能致命。”这句无奈的独白,揭示了患者对医学的误解与恐惧。科学治疗从不是“残酷”的代名词,而是无数研究者用生命换来的希望之光。在癌症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拒绝伪科学、拥抱循证医学,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编辑 | 娇娇
排版 | 粘洞
往期 · 推荐
首款双免疫疗法中国获批:肺癌治疗开启“去化疗”新时代
新辅助 VS 辅助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新战局中暗藏哪些玄机?
雷尼基奥仑赛中国获批:当“国潮”遇上CAR-T疗法,国产创新如何掀起治疗新风暴?
复发率直降30%!胃癌围手术期首现“免疫+化疗”黄金组合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