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数人以为它只是健脾好物,其实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调节秋燥。立秋是五季之中最容易上火的时段,情绪暴躁、口干舌燥、鼻腔干痒、皮肤发痒等,这些看似“皮毛”的小问题,其实都是身体在给秋燥举小红旗。
立秋一到,身体最先知道的不是天气变凉,而是胃口变好。
热气开始退场,食欲悄悄登场,藏在日常里的健康密码,正是这个季节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吃得对,秋天才不会“贴膘贴错地方”。
第一样必须吃的,是贴秋膘的“误解之王”——山药。
多数人以为它只是健脾好物,其实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调节秋燥。立秋是五季之中最容易上火的时段,情绪暴躁、口干舌燥、鼻腔干痒、皮肤发痒等,这些看似“皮毛”的小问题,其实都是身体在给秋燥举小红旗。
山药润而不腻,正是温补而不燥的代表选手。尤其对那些刚从“夏天虚火”里退出来的人群来说,山药的黏液蛋白,对肠胃是种安慰。
说到第二样,不得不提梨。
不是因为它“润肺”这件事已经被说得太多,而是因为多数人吃错了。秋天的梨,必须带皮蒸。生吃对肺的刺激反而更大,尤其是对咽干、咳嗽、声音沙哑的人群。
梨皮中含有更多的黄酮类物质,是天然的抗氧化剂,用于抵抗秋季空气干燥引起的呼吸道敏感,远比光啃果肉更高明。
第三样食物,看似平凡,却是调节秋天情绪的“秘密武器”——藕。
新鲜藕寒凉,熟藕温补。立秋后,白天依旧热,晚上却开始凉,身体最容易陷入“冷热交替”的疲惫状态,容易情绪低落、烦躁易怒。
熟藕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尤其适合经常熬夜、作息混乱的人。别小看这一口藕汤,它安的不只是胃,还有秋天的焦虑。
吃只是入秋的第一步,做什么,才是让身体真正适应这个过渡季节的关键。
立秋后最重要的,是推迟起床十分钟。
这个建议看似偷懒,实则科学。早晨气温开始下降,心脑血管收缩变快,尤其中老年人,突然从温暖被窝跳起,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事件。推迟十分钟,不为赖床,而是给身体一个缓慢清醒的过程。
第二件事,必须开始做的是晚间洗脚加搓涌泉。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养阴的起点就是双脚。
立秋后,气血开始“由表入里”,泡脚不仅是舒缓,更是引导血液回流、稳定情绪。搓揉脚底的涌泉穴,不是玄学,是用物理方式唤醒副交感神经,让睡眠变得更深更稳,尤其适合入睡困难、半夜易醒的人群。
第三件事,是每天中午晒背十分钟。
背为阳中之阳,立秋后阳气逐渐收敛,晒背可以“补阳气、散寒湿”。尤其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连接五脏六腑,是调节免疫力的“高速路”。
阳光不是晒给皮肤的,是晒给血液和神经的。午后的阳光柔和,不伤皮肤,却能温养内脏,比喝多少汤药都直接。
立秋也是“犯错的高发期”。有三件事,一定要避免,否则秋天的健康账单,可能会悄悄变红。
第一件忌事,是早晚猛开窗通风。
很多人觉得“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早晨第一件事是拉窗通风。但这个时候,室外温度骤降,冷空气直灌入屋,最容易诱发哮喘、鼻炎、关节疼痛等“冷敏型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先关门,后开窗,开窗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且避免卧室直对风口。
第二件忌事,是突然断冷饮。
很多人一入秋就急刹车,从每天三杯奶茶变成一口冰水都不碰。但身体的调节机制不是开关式的,冰饮突然断掉,反而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情绪紊乱。建议用“渐进法”:从冰饮过渡到常温,再到温饮,让胃肠有个缓冲。
第三件事,是忌“情绪闭塞”。
秋天是最容易诱发“季节性情绪障碍”的季节,表现为无缘由的忧郁、疲惫、失眠、食欲降低等。不是脾气不好,而是脑内“快乐激素”褪去太快。尤其在立秋后,日照减少,大脑对光敏感变化强烈。
建议每天傍晚户外步行20分钟,哪怕不锻炼,也让眼睛和大脑沐浴自然光,是对抗情绪低落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总有人说,立秋是个“看不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就藏在皮肤干不干、睡眠香不香、胃口好不好这些细节里。忽略它,可能就是一个“小病连着小病”的季节;看见它,却能一步步把身体调回节奏里,轻松走进一个不生病的秋天。
立秋,不是提醒要“贴膘”,而是提醒要“贴心”。
贴心地吃,贴心地做,贴心地放下那些秋天不该做的事,身体自然会以更轻盈的方式进入下一个季节。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李东杰.秋季常见病防治对策[J].中国家庭医生,2023,21(10):46-48.
[2]黄志红,刘颖.不同季节情绪变化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03):215-218.
[3]陈庆云.立秋节气与传统养生文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5):1248-1251.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