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只“绝育雄蚊”出战,蚊子如何改变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5:26 1

摘要:近日,广东部分地区由蚊子传播引起的基孔肯雅热颇为引人关注,防蚊灭蚊再度被重视起来。广州“蚊子工厂”甚至周产500万只“生物尖兵”——不叮人也不吸血的绝育雄蚊,并决定在两个月内分批次投放共4000万只。携带基孔肯雅热的野外雌蚊与其交配后只能产下无法孵化的死卵,不

近日,广东部分地区由蚊子传播引起的基孔肯雅热颇为引人关注,防蚊灭蚊再度被重视起来。广州“蚊子工厂”甚至周产500万只“生物尖兵”——不叮人也不吸血的绝育雄蚊,并决定在两个月内分批次投放共4000万只。携带基孔肯雅热的野外雌蚊与其交配后只能产下无法孵化的死卵,不过几代,目标区域的蚊子种群数量就会锐减。

其实在医疗卫生条件已大为进步的今天,对于蚊子的恐慌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但蚊子虽小,却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产生过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影响。

蚊子至少在1.9亿年前便在地球上出现了,目前最早的实物证据,是在加拿大和缅甸发现的蚊子琥珀,大概在8000万年至1.05亿年之间形成。所以恐龙的敌人并非只有虱子,蚊子及其他昆虫亦是要命的威胁:“通过使用致命武器,具备叮咬能力的昆虫便是食物链中的顶级猎食者。” ([加] 蒂莫西·瓦恩加德《命运之痒:蚊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王宇涵译文) 在小说《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正是在琥珀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到了恐龙的血液,由此获得了恐龙的DNA,才重新培育出了恐龙。

在《命运之痒:蚊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一书中,作者开篇就抛出了一系列令人战栗的数字:现在地球上共有110万亿只蚊子,堪称世界上最致命的人类杀手。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蚊子而死亡的人口为200万人,位居所有死因第一名。在人类历史上,被蚊子杀死,也是人类的头号死因,大概占人类历史总人数的一半,换算成数字,在人类存在的20万年中,估计共有520亿人因蚊而死。作者在这一串数字后总结说:“蚊子始终以死神、人类收割机及历史变革终极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前沿。”当然,这些数字是通过一些科学模型推测而来,或有夸大之嫌,比如说会把与蚊子相关的传染病所引发的死亡,都算在蚊子头上,如疟疾、黄热病、伤寒、黑死病等。但无论如何,蚊子都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极大挑战。J.R.麦克尼尔就说:“也许,蚊子的存在是对我们人类自尊心的一次粗暴打击。” (《命运之痒》引) 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蚊虫》一诗中,称蚊子为“带翅的胜利之神”:

但我现在知道你玩的把戏了,你这变化多端的巫师。

奇了怪了,你竟然能够在空中潜行、逡巡

转着圈子,躲躲闪闪,把我笼罩

你这个展着飞翅的食尸鬼

带翅的胜利之神。(欧阳显译文)

中国旧时的抗疟海报

“看,一匹白马:骑在马背上的是死亡。地狱将接踵而至。”《圣经·启示录》天启四骑士中,白马骑士象征着死亡。

蚊子虽属微物,也并非只干扰个人的生活,有时也关乎历史的转折。蚊子喝了一个人的血之后,又去喝别人的血,如此便容易传播疾病。关于古罗马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与蚊子传播的疟疾有关。陶秉珍《昆虫漫话》就提到:“当罗马为扩张国土而远征阿拉伯、阿非利加洲的时候,曾俘虏了许多土人回来,不料无形中就播下衰亡的种子。这些土人中,有不少害着恶性疟疾,这病就由蚊传播到罗马民族间。于是刚健好武的罗马民族渐渐衰弱,而罗马国也同落日般一忽儿灭亡了。”

蚊子曾保护过罗马不受外侵,但后来也加速了罗马的灭亡。蒙古铁骑之所以未能踏平欧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蚊子建构了坚固的防线。哥伦布进入美洲后,也将疟蚊与伊蚊带了进来,从此成为美洲大杀手。但后来,蚊子所传播的黄热病和疟疾,又成了赶走殖民者的强大力量,促成了美洲的革命和独立。J.R.麦克尼尔在《蚊子帝国:大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态与战争(1620—1914)》一书中说:“在18世纪70年代之前,蚊子一直是美洲地缘政治秩序的基础。而在18世纪70年代后,蚊子又将这一基础逐渐破坏,使美洲迎来独立国家的新时代。”(《命运之痒》引)

“你的组织准备好与两个敌人作战了吗?”

“二战”期间美国宣传海报,“两个敌人”指敌军士兵与蚊子。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谈到在欧洲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扩张中,蚊子及其所传播的疾病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该书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封面上,就使用了两颗子弹、一只蚊子和一枚钢螺母来表示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998年英文版(二十周年纪念版)封面

在人类大规模流动成为常态化之前,一个局部区域内的人在长久的生存中与周围环境达成了和谐,尤其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对于传染病的免疫力。当人口流动加剧之后,人和动物身上所携带的传染病就会在不同地域间传播,蚊子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同时,外来者也很难一下子适应新到之地的疾病,因为畏惧死亡而逃离此地,蚊子此时也就成了地方的保护者。

托马斯·阿特金森,被称为“旅行家中的旅行家”,通过足迹向人类展示了许多惊人的景观。在旅行中,他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不畏惧峡谷和悬崖、激流与风暴、酷热与霜雪、野兽与强盗,但还是被一个强大的敌人——蚊子击败了:“他毫无隐瞒地说出了自己对蚊子的臣服。在所有生物之中,只有这种叮人的小虫子能激起他的恐惧,让他鼓不起直面的勇气。” ([英] 菲利普·亨利·戈斯《博物罗曼史》,程玺译文)

汉代《东方朔传》记载郭舍人与东方朔进行射覆比赛。郭舍人问:“客来东方,歌讴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入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被创。是何物也?”东方朔答:“长喙细身,昼匿夜行,嗜肉恶烟,掌所拍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蚊子的特征独特而明显,让人容易猜出来。民国时期有位二年级的小学生作了一则谜语,也十分形象:“长脚少年郎,夜夜做文章。口吃大红酒,一掌见阎王。” (顾庆穗《谜语:蚊子》,《儿童之友》1924年第1期)

华君武《“你看,这些蚊子总是跟着她们,谁叫她们露这么一大块肉呢?”》

《西风》1936年第1—6期

晋代傅巽的《蚊赋》说蚊子:

肇孟夏以明起,迄季秋而不衰。众繁炽而无数,动群声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乃餐肤体以疗饥。妨农功于南亩,废女工于杼机。

从夏至秋,飞动无数,声音如雷,残害众生,滋扰生灵,实在找不出比蚊子更令人可恼可恨的生物了。唐代诗人吴融的《平望蚊子二十六韵》,简直就是一部人类遭受蚊子困扰的血泪史: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舳舻。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舟人敢停棹,陆者亦疾趋。南北百余里,畏之如虎䝙。

蚊子白昼相屠,风雨无阻,来时遮天蔽日,人人避之不及,如遇虎䝙,简直就是丧尸片中才有的场景。

(选自王宏超《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中华书局2023年版)

芥子小昆虫,人类大文化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

王宏超 著

978-7-101-16248-6

59.00元

来源:中华书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