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MG新百年启幕之作,全新MG4的技术标签堪称“硬核三连击”。全球首搭量产半固态电池,低温性能与安全性实现跃升;以国家专利铝稀土合金材料打破特斯拉热管理技术壁垒,首次实现舒适、稳定、高效的“不可能三角”;更是同级唯一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车型。智能化
作为MG新百年启幕之作,全新MG4的技术标签堪称“硬核三连击”。全球首搭量产半固态电池,低温性能与安全性实现跃升;以国家专利铝稀土合金材料打破特斯拉热管理技术壁垒,首次实现舒适、稳定、高效的“不可能三角”;更是同级唯一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车型。智能化层面,首发OPPO智行手车互联,兼容全品牌手机的无感互联体验,将20万级智能座舱下放至10万级市场。同时也将对包括海豚、星愿、埃安UT等一众明星车型发起强有力的挑战。而在发布会后的群访中,也让笔者深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从配置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价值竞争的阶段,这场预售发布会仿佛是产业演进的缩影。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俞经民(左一)
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 邵景峰(左二)
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左三)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表示,与OPPO的合作是“智能座舱的第二次腾飞”,其手车互联能力“势必持续领先”。全新MG4搭载了许多中国科技。尽管全新MG4车型不大,但它蕴含了我们对用户的敬意以及我们的心愿。
MG4作为全球首款搭载5%液体含量半固态电池的国民车,同时也是首个实现与OPPO智行全协议无缝对接的合资车型。而设计团队在东西方美学碰撞中锤炼出的精致钢炮基因,正是邵景峰所说的,在众人追逐大型车辆的风潮中,敢于追求精致、追求卓越的勇气更为难能可贵。
手车互联 破汽车“场景短板”标签
当俞经民在发布会上提及“向手机行业学习”时,这句看似平实的表述,实则揭开了汽车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命题——在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的今天,传统车企的破局关键,正在于能否打破“机械思维”的桎梏,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构智能体验。MG与OPPO联合推出的智行手车互联功能,恰是这场转型的阶段性答卷。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俞经民
俞经民口中“两波冲击”的复盘,道破了传统车企的转型焦虑。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带来的不仅是产品革新,更是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颠覆。当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对“持续迭代的软件体验”和“无缝衔接的生活场景”的需求,倒逼车企必须补上to C能力与软件生态的短板。这正是MG与OPPO五年深度合作的底层逻辑:不是简单嫁接手机功能,而是通过ColorOS与车载系统的底层打通,实现“手机-车机-生活场景”的全域协同。
这种协同的技术突破,藏在“ICCOA系统”的开放姿态里。当多数车企仍在为智能座舱的“独家生态”筑墙时,MG选择将接口开放给行业,这种“敢让友商抄作业”的底气,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智能体验的终极目标不是技术壁垒,而是让用户在不同品牌、不同设备间获得一致的流畅感。
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中,“车机卡顿”、“生态封闭”占比已达38%,远超传统机械故障。MG的选择印证了一个趋势:智能座舱的竞争,不再是单一车企的“单打独斗”,而是生态体系的“合纵连横”。开放ICCOA系统、联合OPPO共建生态,看似是“让利”,实则是通过生态扩容提升用户粘性 —— 当用户的手机、家居、办公设备都能与车机无缝衔接,品牌的护城河便从“硬件参数”转向了 “场景依赖”。
从“你好斑马”到“OPPO智行”,MG的智能座舱进化史,恰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从技术跟随到生态引领,从功能满足到场景创造。正如俞经民所言,这场“充满活力的启程”,不仅是MG的第二次腾飞,更预示着汽车行业正在进入“跨界协同定胜负”的新周期——谁能打破产业边界,谁就能在智能时代占据先机。
全球设计的平衡术
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 邵景峰
在讨论全新MG4的设计语言时,邵景峰作为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的总设计师,揭露了其背后设计团队的奋斗与坚守。作为MG Cyberster设计团队的重要一员,他引领团队将核爆大灯、豹跃肩线等跑车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了量产车型中。然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文化冲突的挑战。 邵景峰直言:“海外消费者偏好硬朗的‘小钢炮’风格,而国内市场更倾向于柔和的线条。”这种差异使得设计团队必须在运动基因与家用属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最终呈现的全新MG4不仅保留了Cyberster标志性的贯穿式尾灯和宽体低趴的姿态,更是通过创新的车身颜色如东来紫和清波翠等,为产品赋予了更多情感表达。
针对中国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特殊需求,全新MG4凭借其2750mm的轴距和高达87.2%的得房率,实现了“小车大空间”的突破。这种设计智慧在后备厢的三层储物结构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其下沉式设计不仅能容纳身高1.75米的成年人,彻底颠覆了两厢车“空间不足”的刻板印象。
性价比与技术普惠的双重奏
面对一系列来自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等车型的激烈竞争,陈萃在专访中那句" 不模仿任何品牌,要做真正的MG",恰似一把撕开竞争迷局的利刃。面对先行者的市场优势与对标策略,MG4选择的不是跟随复刻,而是以" 技术筑墙 + 价值重构 " 的路径。
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
陈萃的 "标杆超越论" 暗藏精密的竞争逻辑。在他看来,A级两厢车用户的核心诉求——空间、续航、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参数堆砌所能满足。"在客户关注的地方多付出10%努力",指向的是对用户真实痛点的深度解码。
全新MG4车型凭借其一体式热管理系统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成功将百公里电耗控制在10.4kWh的较低水平,同时其低温续航达成率也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这种技术上的突破,让MG4在续航、安全、操控等核心指标上全面超越了同价位的竞品。 在营销方面,MG更是展现出了创新与创意。他们推出了改装文化赋能策略,通过提供原厂改装套件并建立线上改色社区,MG正将MG4打造成为年轻用户的“移动社交乐园”。这种场景化运营的思维,与领克的“潮流圈地”战略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以10万级的价格打造超20万的越级体验,全新MG4以“智趣、风尚”为核心调性,融合智能科技、潮流设计与实用功能,满足用户对高品质、趣味性出行生活的需求。凭借智能、空间、续航、安全和配置的全面领先,使其成为10万内极具竞争力的两厢纯电车型,同时也有望打破海豚、星愿、埃安UT等车型长期占据的市场格局。
半固态电池的技术护城河
在技术领域的前沿,上汽清陶的总经理李峥,首次揭示了半固态电池的深度创新之路。这款创新的准固态电池,其电解液占比仅占5%,不仅有产线保障,电池包三向10针刺实验均无冒烟现象,安全可靠,且低温性能表现优异,让普通消费者用A0级预算,提前享受“准固态电池”。
上汽清陶总经理 李峥
李峥强调,凭借材料创新与整车协同的双驱动力,上汽清陶仅用短短三年时间,便从实验室的研究跨越至量产车的阶段。这种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技术隔阂。从正极材料的研发到BMS软件的迭代,上汽总院工程团队与清陶工程师的深度融合,让全新的MG4车型成为世界上首款搭载准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此项技术的战略价值更在于,MG4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已预留了全面升级至全固态电池的接口。李峥透露,预计到2027年,将推出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这将彻底改写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竞争格局。在市场策略方面,上汽清陶以性价比与技术普惠的双重优势为战略,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优质的汽车产品。
场景重构 全新MG4锚定新能源个性坐标
当汽车产业陷入参数比拼的同质化泥潭时,MG在全新MG4的场景化叙事中,撕开了一道差异化竞争的口子。发布会上那些关于情侣出行、闺蜜逛街、家庭露营的场景演绎,绝非简单的营销话术,而是MG品牌对 "汽车作为生活载体" 这一本质命题的深刻回应。正如陈萃所言:"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商品反映内心状态,汽车不该是千篇一律的代步工具,而应成为个性的延伸。
这种认知背后,是对消费群体变迁的精准捕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已达47%,其中72%的消费者将 "个性化表达" 列为购车核心诉求。MG4鼓励的轻改装文化——从车身配色到内饰饰件的自主选择,恰是对这一需求的直接应答。相较于行业内常见的 "选装包套路",MG将改装门槛降至 "小装饰即可出彩" 的程度,本质上是将汽车从 "标准化工业品" 还原为 "个性化生活道具",这种去门槛化的设计,让 "个性" 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更深层的战略价值,在于MG试图通过车型场景化,完成品牌文化的破壁。陈萃提出的 "两条主线" 清晰勾勒出这一逻辑:技术线以半固态电池、OPPO智行等硬核实力构建护城河,文化线则以"YOUNG FOREVER"为内核,打破年龄、身份的边界。当"刚生了孩子的母亲"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MG的场景里找到共同的情感锚点,品牌便跳出了"年轻化=低价"的认知陷阱,形成跨越代际的文化共鸣。这种共鸣绝非空中楼阁——线上改装专栏的社群运营、用户共创的改色方案库,正在将 "趣生活" 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这与传统车企 "自上而下" 的品牌灌输形成鲜明对比。
打破性别标签 平衡用户需求
针对女性用户占比高达60%的现象,邵景峰深入剖析道:“在欧洲,两厢车是改装文化的核心,但在国内市场却被片面地贴上了标签。”为了打破这一认知误区,MG4在保留其运动基因的同时,增添了如女王副驾、柔光美妆镜等专为女性用户设计的配置,这一创新设计使得车辆在赛道上表现出色,同时也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求。 这种平衡的艺术同样体现在其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中。据俞经民透露,MG4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双轨制策略,即中国设计、全球销售。这种“因地制宜”的精准定位策略使得MG4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月销量达到了1.5万辆,并成功跻身成为中国品牌中首个击败特斯拉的车型。
写在最后
预售24小时收获订单11067台,当全新MG4亮出半固态电池、铝稀土热管理、CTB车身三大技术底牌时,两厢纯电市场的天平似乎开始倾斜。作为同级中实力十分强劲的对手,海豚、纳米01、好猫等车型凭借先发优势建立的堡垒与庞大的市场根基将迎来新一波强有力的挑战。以市场中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而不是简单地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只有良性的竞争方式才能共同促进市场与行业的发展。
从半固态电池到智能座舱的突破,MG展现了“底层材料创新与整车协同”的必要性。MG注重内生性技术突破的独特性。在欧洲市场MG4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单纯追求“低价走量”转向“技术输出”的新模式。其尖端核心技术,已反向出口至欧洲的供应链体系,展现出中国汽车的技术实力。
而如今MG正在通过开放技术标准、共建智能生态的方式,努力打破传统车企的封闭循环。这种平台化赋能模式,有潜力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如俞经民在发布会上深情陈述:全新MG4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自信的宣言书。MG是用技术与全球化运营的双轮驱动,书写着另一种中国汽车的突破故事。这种独特的差异化战略,或许能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转型范例。
来源:有车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