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慎火停水”啥意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5:27 1

摘要:在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的古代,如何预防火灾一直是个大问题。今日谈及古代防火,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而在千年前的宋金时期,还流行过另一种防火标语。由于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又引起了一段奇异的传说。

在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的古代,如何预防火灾一直是个大问题。今日谈及古代防火,耳熟能详的口号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而在千年前的宋金时期,还流行过另一种防火标语。由于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又引起了一段奇异的传说。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明代末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汴河上的州桥始建于唐代,在北宋时期,是东京开封的标志性建筑,明代末年,因黄河泛滥而被泥沙掩埋。2018年开始进行的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发掘工作,是近年考古界的一大新收获,曾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北宋船灯,灯具上有孔,方便悬挂在船上使用。灯具上或以花纹图案装饰,或刻有“慎火亭水”字样。其中一件断裂的灯具上,亦可见残破的“停水”二字。“亭”与“停”相通,这句“慎火停水”,就是当时流行的防火标语。

最初的标语

火灾作为一种古代常见而破坏力极大的祸患,从不曾缺席。宋太祖即位之初,就发生过禁中内酒坊起火的事故,禁军将帅不待命令领兵入救,反而给了太祖“释兵权”的口实,一众将领被罢免;到了真宗朝,据《宋史》记载,宗正寺(管理宗室事务的机构)、荣王宫(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的居所)、宫城在一年内接连失火,火灾自然是到了不得不防的程度。这时候,“慎火停水”的说法流传开来。“慎火”自然好理解,就是要小心用火,而“停水”则是“囤水”之谓。清朝人梁松年在《梦轩笔谈》中记述当时防火设施,说“设水缸水桶,水皆满注,缸曰‘太平缸’,桶曰‘太平桶’”,还说宋人“慎火停水”“已先行之”,可见囤水以备火患的做法由来有自。

部队是人口密集的聚居之处,其纪律一向严格。据北宋著名文学家叶梦得说,真宗要求部队在大门都写上“慎火停水”,一直到他生活的两宋之际,都还是“军营皆揭此四字”。古史研究讲“二重证据法”,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出土的船灯就用“地下”的材料证明了“纸上”的材料,确认了这句标语的存在。点灯当然属于用火,在灯具上刻上“慎火停水”,也就起到提示使用者小心谨慎的作用。从这批船灯可见,印有防火标语的灯具是当时的“制式装备”。

这一设计还传播到了北方的金国。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自2015年开始勘察,2016年正式开始发掘。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七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今河北正定位于北宋的北部边境,北宋灭亡后属金国领土。开元寺南遗址出土的陶质带铭壁挂灯,与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出土的船灯设计大体相似,细节更加丰富精致,其上刻有“慎火停水吉,点灯无忧心,若将家使用,万祸永不侵”的铭文。在古代人的火灾焦虑下,铭记“慎火停水”,点灯也就无须担忧,甚至可以带来“万祸不侵”的效果。总而言之,“慎火停水”作为当时流行的防火标语,传播是很广的。

标语背后的传说

叶梦得的《石林燕语》是第一次记载“慎火停水”标语的古籍。不过,他在讲述军营门上书写标语之外,还给这一行为附会了一个源头:陈希夷临终之时,将一封密信交给弟子,嘱咐弟子在自己死后上呈密信。后来,弟子按他说的将密信献给真宗皇帝。真宗打开密信,发现其中只有“慎火停水”四个字。有人说这是“道家养生之言”,也有人觉得这话“意在国家”,暗指国事,不过也没有一个定论。直到大中祥符(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使用于1008年至1016年)年间,宫城中多处起火,大家才想起来这四个字,以为是陈希夷预言应验。

陈希夷就是五代至宋初最有名的道士陈抟。据叶梦得的说法,正是陈抟把“慎火停水”四字献给宋真宗,才让真宗意识到防火之法,最终下令到处题写这一标语。其实,陈抟死在太宗朝,没有机会给真宗上书。那么,会不会是叶梦得记错了皇帝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据《宋史》本传,陈抟死前上遗表说“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只字未提“慎火停水”。不过,陈抟一生隐居,太宗多次欲召之为官,均被他拒绝。他临死却不忘对皇帝以“臣”相称,还顺便夸了“圣朝”,当然十分诡异。元修《宋史》的《陈抟传》直接承自北宋《国史》,因而,并不能排除上遗表一事是宋朝史官听闻陈抟死讯后编造的。

上遗表一事具体是真是假尚可存疑,但确实并没有任何其他记载说明陈抟说过“慎火停水”的话。同时,据《宋太宗实录》,在太宗召见陈抟,宰相问他养生之道时,他明确回答自己“不知神仙黄白之事”“无术可传于人”,并且表示人主应当专注君臣协力治国。因此,若说他将这样的“道家养生之言”献给皇帝,也不太符合情理。

叶梦得会这样记载,大概是因为陈抟在宋初政治中影响颇深,尤其太宗崇道,屡屡召见陈抟谈论黄帝治国之术,“希夷先生”之号便是太宗所封。巧合之下,也就产生了这般古人的“无端联想”,给一个简单的防火标语附会了奇异的传说。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有七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

传说的流变

叶梦得提到,当时的人觉得“慎火停水”可能意在国事,也可能是道家养生之言。虽然他最后用防火的意义否定了这两种说法,但随着时局变化,民间传闻却恰恰向着这两个方向发展。

到了靖康南渡乃至南宋灭亡之后,将“慎火停水”视为国事之谶的说法甚为流行。直到明代,《六语·谶语》说:“火者,狄也。金与元皆狄也,赵天水也。慎火停水,言水停于火也。比宋亡于金元,而言始验。”赵家以天水为郡望,因而赵宋有“天水一朝”之称,遇到金元的“狄”,自然就“水停于火”了。这个说法将“慎火停水”与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直接联系起来,今日看来,实属无稽之谈。而且,即使将这个说法放在古人的观念中,甚至也违背了“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先秦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观念,认为朝代的德运与五行对应,朝代更迭符合五行相克相生的循环规律,比如夏属木德,商属金德,周属火德。这一观念在古代影响深远,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以此推断秦属水德。后来,历朝历代都被附会上相应的德运。欧阳修在《正统论》中便指出:“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在这种观念中,赵宋属火德,元朝则属水德,恰好与“慎火停水”之说相反。此外,一方面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儒对“五德终始说”颇多微词,另一方面,民间乃至皇室又十分相信这一观念。南宋建立之初,定年号为“建炎”,南宋末年,一度以“景炎”为年号,都包含了期待火德中兴之意。

另一种说法,就是把“慎火停水”当作养生之言。清人王棠在《燕在阁知新录》中便说:“慎火停水四字用在养生,受用不小。”这其实是借用了陈抟内丹泰斗的背景。内丹术讲究心火肾水彼此交融,造出金丹,即“慎火停水”之谓。从而,亦有人以此调理身心,以求养生。

宋以后,虽然也有人还记得“慎火停水”原本是为了防火,但毕竟不见有关的器具留存,恐怕是已经不再用作标语了。随着原本的防火标语属性渐渐为人淡忘,“慎火停水”愈发成为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咒语,后人往往向国事和养生两个方向解读,甚至将其细节进一步丰富,两宋灭亡也被附会。不过,一些细节还是告诉我们,叶梦得所说并非真实,“慎火停水”既不是陈抟创造,也不是养生秘诀,更无法预言国事,是一个单纯的防火标语。听起来似乎让喜好秘闻的读者失望,但历史上许多事情的真相也许就是这样简单。

北宋船灯:灯具上有孔,方便悬挂在船上使用

只有文字记载之时,今人也难以确断“慎火停水”究竟何意。不过,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进展,出土的宋金灯具已经可以证明其防火标语的性质。当然,比起作为标语的短暂时间,它作为一种神秘传说的生命史则显得更加丰富。类似的情况在古代大抵不少,而任何一种传闻的产生和流变都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思想背景,这也许就是历史在单一“真实”之外思辨的价值。

来源:世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