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华报》前身为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中共中央从保安迁至延安,为适应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形势,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刊号延续《红色中华》325期。
《新中华报》“刷新第一号”
《新中华报》前身为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中共中央从保安迁至延安,为适应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形势,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刊号延续《红色中华》325期。同年9月,《新中华报》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而后,为持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顺应全面抗战形势需要,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版并以“刷新第一号”复刊,由之前的五日刊改为三日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直至1941年5月15日。次日,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
抗战时期,囿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舆论控制,根据地以外的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并不全面、准确和充分。在出版发行的4年间,《新中华报》接替《红色中华》继续承担着党和民族喉舌的历史重任,坚持为党发声、为人民发声。
《新中华报》始终以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意志为准绳,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为核心,坚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相较于《红色中华》,1939年2月改版后的《新中华报》刊发的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张的社论增多了,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新闻抗战主力军,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宣传阵地及舆论平台。一方面,积极申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1937年1月29日,《新中华报》在头版头条发布《红军坚持和平统一救亡御侮之政策,闻土地政策将有改变》,文章指出“红军不但过去坚持和平统一御侮救亡之基本政策,今后更当本次方针实行到底”,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御外敌的主张。2月6日,发表社论《我们需要和平统一》,阐述坚持统一战线,才是中国抗战制胜的关键。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全面告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刻不容缓。1937年11月4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目前的时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反对片面抗战的态度,强调“单面的抗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新中华报》对国民党实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做法进行严厉谴责,多次报道国民党制造摩擦、破坏统一战线的事实,指出“反共是汉奸卖国的旗帜”;深刻揭露并批判汪精卫投敌叛国行径,不断重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战的重大意义,反复强调坚持抗战是首要任务,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要“坚持抗日到底,反对投降妥协”。另一方面,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该报多次刊载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同志的文章著述,如《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纠正统一战线中的“左”右倾错误》《扩张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等,扩大党的声音。全面抗战时期,为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各抗日阶级的利益,1940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政策的实际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创新理论成果。《新中华报》刊发系列文章,如毛泽东的《为什么要行“三三制”》《团结到底》,谢觉哉的《论选举运动重要》等,为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华报》认为只要求群众支持抗战而不关心群众生活的论调“都是纸上谈兵,不近乎人情的唯心论的错误观点”。《新中华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说群众要说所以该说的话”。一是形式上生动活泼。借助于简单、生动的歌曲歌谣、诗词诗歌、标语口号、漫画木刻画、谜语、小说散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切实提升了宣传的趣味性,为抗战宣传、动员群众提供了有力武器:1937年2月,刊登《中国青年前进曲》呼吁西北青年肩负起民族责任,用《纪念“九一八”六周年歌》来鼓舞士气、坚定抗战必胜信念;1937年3月26日,报纸第四版刊登谜语:“日本,日本,上头害了眼睛,下头坏了肝心,打一字”,利用民间艺术形式进一步加强互动、团结群众、激发边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刊发“一切服从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誓死不做亡国奴”“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等简短有力的口号持续烘托抗战氛围,根植人民抗战信念;刊登200余篇关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区建设等主题的漫画,吸引群众注意,以深化党的主张宣传,强化群众理解。二是内容上丰富多样。《新中华报》聚焦民生,展现风貌,对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且全面的宣传。版面开辟有“国际新闻”“抗日消息”“社论”“短评”等栏目分析国内外形势;通过“战地通讯”“战地速写”“边区短讯”等栏目及时传播战场及边区最新动态;借助“来件”“读者信箱”等栏目构建传播网络,强化群众互动,倾听群众意见;副刊设有“边区文艺”“青年呼声”“边区文化”等栏目,中缝则常刊发物价变动、卫生科普、失物招领甚至一些广告信息,通过反映人民呼声、服务民生需求,凸显出浓郁的人情味,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内容到达率。三是表达上朴实易懂。由于当时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报纸内容多依靠读报等方式传递至基层,故而《新中华报》所登载的内容大多采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朴实真挚的文字表达,有效拉近党和人民的距离,激发群众的抗战激情及生产热情。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面对这一时期大量关于抗战及中国共产党的不实报道和抹黑污蔑,《新中华报》坚持从事实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舆论反击。一方面,聚焦日本侵略行径,揭露侵华真相。对于侵华战争,日本发布一系列“亲善”“提携”“和平”等美化侵略行径的“烟雾弹”,试图掩饰其阴谋诡计,麻痹国内外民众。对此,《新中华报》主动出击,及时报道,戳穿伎俩。其中,五日刊关于日本侵略者的报道内容有640余条,三日刊有1495条。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自7月13日起,该报在头版新设“卢沟桥事件”“中日冲突”“华北事件愈见扩大”等专栏,跟进披露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经过及进展,指出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日寇有计划的行动”。在之后的报道中,《新中华报》利用大量篇幅和数据记录日本的侵略活动,谴责日军的残暴罪行,并进一步警醒世人,不该对日本存在犹豫和幻想,“希望中日仍然能够‘和平’,实在就是等于自杀”。另一方面,撕下国民党的伪面具,争夺话语权。面对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游而不击”“阻碍抗战”等的极尽抹黑,《新中华报》直面谣言、坚决回击、澄清谬误,指出“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是抗战中一支模范的军队”。1940年1月20日,刊发的《八路军致林主席蒋委员长等电》中写道:“我八路伤亡达十万,而敌伪伤亡则达二十余万,我军俘虏敌伪达两万,缴获敌伪枪支达四万”;同年6月25日,刊发的《八路军的英勇战绩》则详列了三年来的抗战成绩:“毙伤敌官兵129445名,伪官兵38905名,骡马16781匹,俘虏日军1070名,伪军24953名,骡马9674匹”。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18日,国民党利用舆论优势,发布《新四军抗命叛变全部已遭解散》《新四军抗命叛变,全部解散番号撤销,叶挺就擒交军法审判,项英在逃正严缉归案》等文章,对外宣称新四军叛变投敌、违抗军令。次日,《新中华报》发布《抗议无法无天之罪行》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正实行制造内战破坏抗战、制造分裂破坏团结之滔天罪行”。
在民族存亡之际,《新中华报》兼顾党性与人民性,以油墨为枪、纸张为盾。1940年2月7日,在《新中华报》改版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在《强调团结与进步》一文中指出,该报要“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鄢灵慧)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