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陆地上,我们随手拨打电话、刷着视频,信号仿佛无处不在。可一旦踏上轮船驶入大海,手机信号常常“离家出走”,微信消息转着圈圈不肯露面。
前言
在陆地上,我们随手拨打电话、刷着视频,信号仿佛无处不在。可一旦踏上轮船驶入大海,手机信号常常“离家出走”,微信消息转着圈圈不肯露面。
这时候,是谁在默默守护着海上的通信生命线?
今天就来聊聊航海保障中最“接地气”的话题——海上通信保障,看看它如何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不再 “与世隔绝”。
海上通信保障使航行更安全。图片由AI生成
大海里的 “信号基站”:
比你想象的更硬核
在陆地上,信号靠基站铁塔传递,但在海上,可没有那么多“钢铁巨人”站在海面上。那船只之间、船与陆地之间的信号怎么来?答案藏在三个“秘密武器”里:
1.岸基电台
岸基电台基站。图片由AI生成
岸基电台是“陆地联络员”。在沿海城市的山顶或港口,矗立着一座座岸基电台,它们24小时不停歇,把陆地的指令、气象预警传递给远航的船只。有一次,台风“利奇马”逼近时,岸基电台连续12小时广播预警信息,帮助hundreds of艘渔船提前回港避险。
三亚发信台和莺歌海收信台。胡榆宗 摄
2.卫星通信
移动卫星电话。图片由AI生成
卫星通信就像悬在头顶的“太空基站”。无论船只在太平洋深处还是南极附近,只要对着天空“喊一声”,卫星就能把信号接力传到陆地。不过它也有小脾气——遇到暴雨或台风,信号可能会像听不清的电话一样“卡顿”,这时候就得靠技术人员提前调整设备角度,让信号稳稳“抓住”卫星。
3.甚高频电话(VHF)
甚高频通信是水上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图片由AI生成
甚高频电话(VHF)是船员的“对讲机”。在港口附近或船只密集的海域,打开 VHF 频道,就能听到附近船只的呼叫:“前方货轮请靠右行驶,我船正在左转向”。它的信号范围虽然只有几十海里,但胜在反应快,关键时刻能救命。比如渔船突发故障,用VHF呼救,附近的救援船几分钟内就能收到消息。
甚高频话机。图片由AI生成
通信保障员:
海上“信号医生”
海上通信可不是“一装了之”,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通信保障员。他们的工作就像“信号医生”,既要给设备“体检”,又要随时“急诊”。
海上“信号医生”
在港口,你经常能看到他们背着工具箱登船检修。爬上几十米高的信号塔,顶着海风调试天线;钻进闷热的机房,排查线路故障。有位老保障员说:“夏天机房温度能到 40℃,衣服拧得出水;冬天在甲板上操作,手冻得握不住螺丝刀,但只要信号恢复的那一刻,啥都值了。”
岸基电台天线维护保养。胡榆宗 摄
“信号医生” 登船检修。胡榆宗 摄
他们还得和“调皮”的自然现象斗智斗勇。海水的盐雾会腐蚀设备,海浪的震动会松动线路,甚至海鸟筑巢都可能挡住信号。为此,他们给设备穿上“防腐外套”,给线路装上“防震装置”,定期清理信号塔上的鸟窝,把各种干扰一一“摆平”。
“摆平”各种干扰。图片由AI生成
为什么海上信号时好时坏?
其实,这和太阳的“脾气” 密切相关。太阳打个“喷嚏”,地球就会“感冒”。
太阳风暴
当太阳上出现耀斑、日冕物质抛射这些剧烈爆发活动时,太阳风就会受到扰动,这太阳风暴就来了。太阳黑子活动也和太阳风暴有关,太阳能量增加,就会往空间里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形成高速度粒子流,这可不就像太阳打“喷嚏”嘛。太阳“磁场索”也能导致太阳风暴,磁场索由盘绕扭曲的磁场线组成,能产生强电流引发风暴。
电离层波动会让卫星信号像坐过山车一样忽强忽弱;海浪反射可能让VHF信号“迷路”;就连太阳耀斑都可能干扰通信——就像家里的WiFi被微波炉干扰一样,只不过干扰源换成了宇宙。
不过别担心,现在的通信保障技术越来越先进。
海上实现高速宽带网络。图片由AI生成
比如“抗干扰卫星终端”能自动避开信号干扰区,“智能信号放大器”能把微弱的信号“放大”几十倍。未来,随着5G技术在海上应用,说不定过几年,在远洋轮船上刷4K视频也会像在陆地上一样流畅!
海上通信也能像在陆地一样畅通无阻。图片由AI生成
下次乘船出海时,当你顺利接到家人的电话,或是收到准确的气象预报,别忘了背后那些守护信号的“无名英雄”。
正是他们的坚守,让大海不再遥远,让航行更加安全——这就是海上通信保障的意义:在波涛之上,架起一座看不见的“连心桥”。
精选推荐:
今日航行通告与航行警告
海上那些事儿|充电2小时,作业一整天!连云港打造海上“绿巨人”
直属海事系统2025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顺利结业
守牢“底线” 备战“极限” 交通运输部全力防御应对持续强降雨
媒体聚焦丨海事新闻速览·第157期
来源:心理学中的生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