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上课认真听、做好错题本这些常见方法,还有些 “冷门技巧” 能帮你学数学更轻松。这些方法看似不起眼,却能解决 “上课听懂了,做题还是不会” 的难题。
#初中数学学习有哪些好方法#
除了上课认真听、做好错题本这些常见方法,还有些 “冷门技巧” 能帮你学数学更轻松。这些方法看似不起眼,却能解决 “上课听懂了,做题还是不会” 的难题。
很多同学做题时闷头写,写不出来就发呆,其实 “说出来” 比 “写出来” 更能发现问题。
1.做题时 “自言自语”
拿到一道题,别着急动笔,先对着空气说:“这道题是让我求什么?已知条件里有哪些数、哪些图形?以前做过类似的题吗?” 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边说边想:“这道题用代入法还是加减法?如果用代入法,哪个方程容易变形?”
说的时候哪怕声音很小,也能帮大脑理清思路。有个男生数学总在及格线徘徊,后来每天晚上对着妈妈讲一道题的思路,一个月后成绩提高了 20 分,他说:“说着说着就发现,原来我卡壳的地方这么简单。”
2.给 “虚拟学生” 当老师
找个玩偶或者拿张纸当 “学生”,把当天学的知识点讲给它听。比如学了 “勾股定理”,就讲:“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的平方,就像 3²+4²=5² 这样……”
讲不下去的地方,就是你没吃透的知识点,赶紧翻课本补课。这种 “输出倒逼输入” 的方法,比单纯刷题记得牢 10 倍。
初中数学里的函数、几何定理很抽象,硬记容易忘,不如给它们找个 “生活替身”。
1.把公式 “翻译” 成生活话
比如 “路程 = 速度 × 时间”,可以想成 “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于骑车速度乘以骑了多久”;学 “一元一次方程” 时,用零花钱举例子:“妈妈给了 50 元,买文具花了 x 元,还剩 30 元,就是 50-x=30,求 x 是多少。”
有个女生总记不住 “三角形三边关系”,后来想成 “三个人排队,两个人拉着手,第三个人想插中间,胳膊必须比另外两人的胳膊加起来短,不然插不进去”,一下子就记住了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用实物 “拼” 出几何图形
学立体几何时,拿几个小正方体、圆柱体摆一摆,看看从不同角度看是什么形状;学全等三角形时,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叠一叠、转一转,就知道 “全等” 就是 “能完全重合”。
这些实物操作能帮你建立 “空间感”,以后看到几何题,脑子里能自动 “搭模型”,比对着图纸空想容易多了。
初中数学里很多知识点长得像,比如 “全等三角形” 和 “相似三角形”,“一元一次方程” 和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仔细辨清,做题时很容易混。
1.列 “对比表” 找不同
拿张纸左边写 “全等三角形”,右边写 “相似三角形”,对比它们的 “判定条件”(全等要三边相等,相似只要三边成比例)、“性质”(全等对应边相等,相似对应边成比例),标上 “不一样的地方”。
学 “分式” 和 “分数” 时也可以这么做,比如 “分数分母不能为 0,分式分母也不能为 0,但分式分母里有字母”,把这些区别记下来,做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
2.做 “易混题” 对比练习
找几道长得像但解法不同的题,放在一起做。比如一道用 “代入法” 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道用 “加减法” 解的,做完后总结:“什么时候用代入法?未知数系数为 1 的时候;什么时候用加减法?同一未知数系数相反或相同的时候。”
这种 “对着干” 的练习,能帮你练就 “火眼金睛”,一眼看穿题目的 “伪装”。
考试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是因为题难,是平时做题太磨蹭。用 “限时法” 训练,既能提高速度,又能逼自己专注。
1.给每道题 “定个闹钟”
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定 1 分钟闹钟;中档大题定 5 分钟;难题定 10 分钟。闹钟响了还没做完,就先跳过,最后回头再做。
刚开始可能不习惯,练久了会发现,自己做题时会自动 “加速”,不会在简单步骤上浪费时间。有个同学用这种方法,期末考数学时居然提前 20 分钟做完了,还检查出 3 道错题。
2.每周搞一次 “模拟考试”
拿一套真题,严格按考试时间做,中间不上厕所、不看手机,模拟真实考试氛围。考完后算算 “各部分用时”,比如 “选择题用了 20 分钟,填空题用了 15 分钟”,看看哪部分耗时多,针对性训练。
这种 “实战演练” 能帮你熟悉考试节奏,避免正式考试时 “前松后紧” 做不完题。
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关键是 “别把它当抽象的数字游戏”,多和生活联系,多开口说思路,多对比易混点,这些 “非主流” 方法往往能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就像解迷宫,别人都顺着大路走,你试试从小路绕绕,可能更快找到出口。
来源:圣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