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看报读报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标配。但受互联网和数字阅读的双重冲击,报纸这一传统媒介正在被边缘化,以前人头攒动的报刊亭,如今鲜有人问津。
导 读
泰戈尔有句经典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如今,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报纸作为媒介形式,也已成为老物件。
纸媒被时代以痛吻之,有报纸选择以“痛”报之。
近期,杭州的都市快报、上海的新闻晨报推出以动漫插画为内容、二次元设计风格的“痛报”出圈,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近年来,从结婚登报成为文化新潮,再到“痛报”圈粉Z世代,报纸不断地“老树长新芽”,被玩出了新花样。
这虽然无法挽救报纸江河日下的命运,但以读者为核心的办报理念、产品创新,却展现了报纸创新的多元可能性。
“痛报”为何能赢得年轻人?
曾几何时,看报读报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标配。但受互联网和数字阅读的双重冲击,报纸这一传统媒介正在被边缘化,以前人头攒动的报刊亭,如今鲜有人问津。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仍有1732家报社在正常运营,每日总印量约为1.13亿份。这一数字较2015年的2.43亿份下降了53%。
报纸没多少人看了,不再是受众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但是,都市快报、新闻晨报推出的“痛报”,却受到读者的欢迎。
7月11日,新闻晨报推出的上海第一份“痛报”——高浓度的二次元视觉风格、动漫插画、特色字体和符号化的设计语言,成为展会上被追逐的“硬通货”。
“哪里能领?还有多少可以领?简直一报难求。”在社交平台上,没有领到“痛报”的粉丝发起求助。
5月份,杭州动漫展上,4000份都市“痛报”火速被“二次元”爱好者们排队抢购一空。
王先生受远在外地的女儿之托,在数百个展位中寻找“都市快报”,只为找到一份出街都市“痛报”。因为报纸上有女儿心仪的偶像。
同样是报纸,痛报为何能出圈?年轻人为何愿意为“痛报”买单?
这份报纸上印有自己喜欢的动画IP,拿着这份“痛报”可以更加沉浸式逛展;看到自己Cosplay的角色出现在“痛报”上,有种自己登上“痛报”的感觉,所以必须拿一份收藏。这是一种创意文化的体验,我们年轻人很喜欢这种多元的碰撞形式。这是粉丝买“痛报”的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认为,“痛报”的本质是创意商品,而不是报纸产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是因为其内容贴近二次元的需求,创意契合二次元的审美,作为新颖、时尚的创意商品,“痛报”就像大火的Labubu一样,具备收藏价值,能给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曹月娟认为,“痛报”有四点创新:
从形式上看,“痛报”打破了传统报纸的排版范式,采用动漫分镜、手绘风格、弹幕式标题等视觉呈现,使报纸自身具有了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从内容上看,实现了IP联名的价值共创。与《全职高手》《盗墓笔记》等头部国漫IP深度联动,借势IP影响力实现用户导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容影响力及权威性。
从创意来看,实现了概念本土化的价值再造。将二次元“痛文化”与纸媒进行嫁接,创造“痛报”新概念,引发圈层共鸣,提升本土文化传播力。
从营销来看,“痛报”所采取的发行限量策略,是利用稀缺性激发抢购热潮,强化收藏属性,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
从内容、形式上主动创新报纸表达,延伸报纸的媒介价值、商品价值,都市快报、新闻晨报的做法也值得肯定。
曹月娟评价,“痛报”的本质是媒体对自身功能的重新定位,即从“信息传递者”转向“文化连接者”,这是基于文化身份的认同。“痛报”的推出是传统纸媒突破自身框架、拥抱年轻文化的创新性尝试,是将报纸从“信息载体”转型为“文化产品”,精准切入二次元圈层后,实现传播价值重构的大胆实践。
都市报为何纷纷推出“痛报”?
目前,不仅读者之间出现了争相购买、收藏“痛报”的“人传人”现象,纸媒之间也在互相模仿,出版“痛报”。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继都市快报、新闻晨报推出“痛报”后,7月27日,在改版28周年之际,《华商报》推出西部地区首个都市融媒体二次元“痛报”《华商痛报》。
纸媒尤其是都市报,为何纷纷瞄准了“痛报”?
一是抢夺二次元用户。
当下“痛文化”盛行,主要是将二次元文化中的角色植入到各种形态的产品中,于是就有了痛包、痛车甚至还有痛楼的出现。“痛报”打破传统新闻排版范式,设计融合高浓度二次元视觉风格,采用动漫插画、分镜语言、特色字体及符号化设计元素,整体视觉冲击力强,契合二次元受众的审美。
曹月娟分析,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远离传统纸媒,需要通过文化符号重构连接。二次元文化作为Z世代的“社交货币”,是触及目标人群的最快最强方式。
二是,开辟经营新思路。
目前,媒体经营面临巨大挑战,原有的商业模式需要重构,需要积极拥抱用户,开拓多元经营模式。“痛报”不只是报纸内容、设计方式的创新,其实也是一个IP、经营的抓手,以此为延伸,媒体可实现变现的多元化可能。
在詹新惠看来,“痛报”本质上是媒体结合特定场景、节点推出的周边商品,它成功捕捉到了年轻人的需求、痛点。类似的这种媒体+二次元的跨界尝试,符合媒体融合发展、多元经营的趋势,值得媒体去探索、创新。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在推出《都市痛报》的同时,借助动漫展线下活动,都市快报还策划了“报纸拍照机”活动——花9.9元拍一张自拍照,将大头贴印在《都市痛报》的头版头条,收获一份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二次元周边商品;华商报推出《华商痛报》的同时,也推出了印有陆星野形象的吧唧(徽章)、挂件等限量周边。
曹月娟认为,“痛报”将报纸转化为“实体周边”,开辟了线下传播新场景,可以吸引美妆、游戏、3C等年轻消费品牌广告的投放,实现营收。
詹新惠建议,其实,不仅仅是针对二次元,纸媒可面向更多元的细分群体,纸媒有针对性地推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创意、创新产品,都能获得受众的青睐。其意义不仅仅是售卖产品,更多的是重建与用户的连接和信任关系。当然,在做好“痛报”的同时,也要做好“主报”,履行好媒体的责任。
近年来,《深圳晚报》《长沙晚报》《现代快报》等媒体先后推出结婚登报服务,受到95后、00后的青睐。作为分类广告的一种形式,“结婚登报”不仅是一种创收方式,更是一种报社与读者互动的形式、开门办报的方式,其背后更是潜藏着一条覆盖婚庆、母婴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商机。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