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不至于?你知道立秋后,昼夜温差有多大吗?数据显示,从立秋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早晚温差普遍超过8℃,北方甚至能飙到15℃以上。尤其老人和小孩,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晚上吹空调,第二天就来找我开止泻药去了。
立秋,听起来像个诗意节气,但它背后的健康信号,绝不是一句“秋天到了”那么简单。别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后悔没听劝。
今天不讲玄乎的养生大道理,咱就从现实生活里扒一扒,这个节气到底藏着哪些坑,怎么避开它,怎么顺利过关,身体才能稳稳不出事。
先说一个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变化——腹泻。
每年一到立秋门口,门诊里拉肚子的病人明显变多。不是细菌性肠炎,就是病毒性胃肠炎,更有甚至是“空调肚子”作祟。
这个时候的天气最迷惑人,白天热得像个蒸笼,晚上冷得像开了冷藏。你穿多了捂出痱子,穿少了直接拉稀。身体调节不过来,肠道第一个先跪。
有人会说:“我身体好着呢,不至于吧?”
真不至于?你知道立秋后,昼夜温差有多大吗?数据显示,从立秋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早晚温差普遍超过8℃,北方甚至能飙到15℃以上。尤其老人和小孩,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晚上吹空调,第二天就来找我开止泻药去了。
立秋的第一个“1不做”就是:不要贪凉吹空调过夜。你以为你睡得香,其实胃肠道正在“冻得发抖”。
再说“2不洗”。
这个时候,很多人喜欢在晚上洗头洗澡降温,把一整天的汗污冲掉,觉得特别爽。问题是,很多人洗完就直接对着风扇吹、或者湿着头发就睡觉。结果呢?第二天起来头疼、颈肩酸痛、后脑勺发沉,严重的直接落下偏头痛的老毛病。
尤其是女性朋友,立秋开始,气温虽然还高,但体内阳气开始“收敛”,这个时候你要是还大晚上湿着头发吹空调,简直就是在提前预约“宫寒”和“经期紊乱”。第二个“2不洗”就是:不要晚上洗完头不吹干就睡觉。想养生,先从不作开始。
第三个“3不吃”,说来你可能不信,是冰西瓜。
别误会,西瓜不是毒药,但如果你还在立秋之后一口一口啃着冰镇西瓜,真的很容易让脾胃“罢工”。特别是饭后立马吃,或者空腹吃,最容易引发胃痉挛和寒湿困脾。
脾胃是秋天的重点防线。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你:腹胀、嗳气、不消化、甚至便秘都来了。那种“夏天没吃够,现在补回来”的想法,基本等于给自己埋雷。第三个“3不吃”就是:别再吃冰西瓜了,尤其是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那种。
讲到这儿,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立秋之后这么“作不得”?
中医早就说得明明白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不是天气凉了,是人体开始“收”的信号。你还在放飞自我吃凉喝冷、熬夜吹空调,身体想收都收不回来,结果就是免疫力骤降,慢性病复发,甚至老毛病爆雷。
别不信,这个节气的“收”,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代谢节奏变化。研究发现,立秋前后,人体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开始进入“储能”状态。如果你还继续高强度运动、大量出汗、饮食不节,反而容易脱水、诱发心率不齐,甚至是低钾血症。
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这段时间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前脚还在吃冰饮,后脚血糖就飙上天了。你以为你能抗住,其实身体早就扛不住了。更别说那些靠“感觉”判断健康的人,完全是拿身体当实验田。
立秋的另一个隐藏危机,是情绪紊乱。
你可能最近特别烦躁、睡不好、记忆力下降,甚至突然开始怀旧、伤感。这不是矫情,是神经系统在季节变化中被“扯住了”。
现代神经心理研究已经发现,季节转换期,大脑松果体和下丘脑的激素调节会出现轻微紊乱,导致情绪波动,甚至诱发季节性抑郁。
立秋不仅是一个身体的拐点,也是心理的临界点。别总觉得“夏天过去了我终于能喘口气了”,其实秋天才是内耗开始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不懂得自我调节,没几天就会陷入一种“怎么都提不起劲”的状态。
怎么办?真的不难。吃对、穿对、睡对、动对。
吃对,就是从现在开始,少吃寒凉,适当多吃点山药、莲子、百合这类健脾养肺的食物。别急着贴秋膘,先把体内的湿气清一清。
还有人立秋就开始炖肉喝汤,搞得自己油腻腻,其实刚立秋的时候,脾胃功能还没完全恢复,太油腻反而加重胃负担。
穿对,就是早晚加件薄衫,不要等感冒了才后悔。特别是颈部、腹部和脚底,三个关键部位必须防寒。你看那些一上秋就开始穿袜子的老年人,不是傻,是他们比你早知道“寒从脚起”不是瞎说的。
睡对,就是作息规律。很多人夏天晚睡晚起惯了,一到秋天还不改,结果生物钟错乱,抵抗力断崖式下跌。一天到晚困倦、头昏、注意力涣散,怎么调理都没用。立秋是调节生物钟的黄金期,错过了就要等明年。
动对,就是别再高强度运动了。不是不动,是要以养代攻。适合慢跑、八段锦、太极、散步这类温和的运动,帮身体“顺气”,而不是逼他“拼命”。你要是还在健身房撸铁出汗,没准哪天突然低血糖晕厥,连自己怎么倒下的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变化:皮肤干燥。
立秋之后,空气湿度开始下降,皮肤开始“抗议”。特别是脸部、手部、脚后跟,很多人这时候开始起皮、瘙痒、甚至湿疹。不要等到裂口子了才想起来擦护肤品。提前补水,用温和的保湿乳,每天多喝水,才是真的“养秋”。
别再说“立秋不冷,我还想吃冰的”,你想,现在天是热的,身体却已经开始“入秋”了。这个错位感,才是最危险的。就像你明明已经在下坡路上,还在用上坡的速度冲刺,摔得有多惨,自己想象一下。
所以立秋不是一个节气,而是一道身体的分水岭。你走对了,就是一个健康的秋冬;走错了,就是慢病复发、过敏加重、情绪崩盘,一路滑到年底都缓不过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中医时令养生在秋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4):15-18.
[2]李志勇,姚慧,刘思.季节变换对胃肠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2):112-116.
[3]陈立新,张悦.基于中西医结合视角的立秋节气养生策略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5,31(08):98-102.
来源:谭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