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令员,云低得伸手可摸,再等等?”——1976年7月7日06时20分,漳州空军机场。随行飞行员的一句话,让正准备登机的皮定均停下脚步。他抬头望了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云幕,摇头:“演习在即,晚一分钟都耽搁不起,起飞!”这一声干脆的指令,成为他给部下留下的最后声音
“司令员,云低得伸手可摸,再等等?”——1976年7月7日06时20分,漳州空军机场。随行飞行员的一句话,让正准备登机的皮定均停下脚步。他抬头望了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云幕,摇头:“演习在即,晚一分钟都耽搁不起,起飞!”这一声干脆的指令,成为他给部下留下的最后声音。
一、坠机消息的上午
09时46分,福州军区作战值班室收到东山岛方向的急电:伊尔-14已离漳,预计11时许改乘米-8抵演习海域。值班军官刚记录完毕,雷达屏幕上那条代表直升机的光点突然消失,随后无线电一片嘈杂——机组失联。13点,搜救分队在云雾缭绕的灶山发现残骸,13名机上人员无一生还。噩耗封存只短短数小时,军区礼堂内的黑纱与花圈已在夜色里悄然布置。
二、张烽的五个疑问
灵堂里,披麻的张烽顾不得失声痛哭,先后向调查组递交五个问题:改线决策为何临场口头下达?天气资料是否全部上报?直升机高度为何被擅自降低?机长与地面三次联络的具体内容为何销号?空军指挥员蒋某为何在失联前半小时离开塔台?她写下那行刻在雪青石碑上的句子——“人妖颠倒,亲人竟遭机毁人亡,谁解千古之谜”——并非仅是悲伤,更是逼问。
三、为什么偏偏是皮定均
放牛娃到中将,这条路走了整整四十八年。1929年,16岁的他硬挤进红四军,三年后已是营长;1936年长征落脚陕北时,手下却只剩三十七人。再往后,豫西夜袭登封机场、林南破孙殿英、太行七分区一把锄头一支枪硬生生凿出根据地,战功累累。中原突围那年,王树声一句“拖住敌人三天”把他推向生死线,他用二十三次遭遇战保住主力六万人。1949年授衔时,毛泽东批示“定均有功,由少晋中”,折桂得来毫不意外。
四、从鸭绿江到珍宝岛
1952年,他率二十四军顶着炮火接防上甘岭;1953年,在坑道里挨过美军重磅地震弹。回国后又被调到福建十六年,与叶飞共守东南海岸,先后俘获或击沉国民党两艘中型舰艇。1969年珍宝岛事件,中央一句“去西北盯住苏军”,他二话不说,从海风骤转到戈壁风沙。堆山筑堡的方案被他改成“深挖洞、广布壕”,省钱又管用。
五、最后一次登机前的犟脾气
7月5日,他在福州第五医院做眼底检查,医生建议住院三天。皮定均掀开被子就要下地:“演习我不去,谁心里踏实?”7月6日晚,作战参谋汇报次日天气可能有低压云团,他只是摆手:“按既定计划。”凌晨临出发时,李振川才告知漳州机场封闭,需临时调线。老将皱了皱眉,却仍决定亲自压座。“要换别人摔了,比我自己摔还难受。”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被警卫员记在了日记本上。
六、不肯终结的追问
1976年7月9日,军委批示:空难属不可抗力,烈士并列八宝山。张烽却坚持:如果是天灾,我认;若夹杂任何疏失,丈夫和儿子死得不值。1996年,她接受采访时仍反复提到那五个疑点。调查卷宗多次补充,结论仍写“天气恶化、地物遮挡、驾驶操作失当并存”。可在她看来,核心疑团并未解开——为何无人提前叫停?为何备降场没有放行?这些年,她把丈夫穿过的旧军装折得平整,放在木箱最底层,每逢7月7日便取出抚摸,像是等一句迟到的答案。
七、难写的落笔
皮定均遇难已经四十八年,空军飞行条例修订了六次,临时改航线必须层层书面签字便是由此而来。东山岛海边,如今立着三根细长的黑色钢柱,上刻十三个名字,最上方那一行是“皮定均”。海风打在碑面,金粉的名字闪着冷光,仿佛提醒后人:军人的牺牲,容不得一句轻飘飘的“意外”了结。张烽仍健在,她的疑问或许终究无法全部得到回应,但那五个问题已深深钉在事故调查制度的封面——这,才是她含泪质疑的真正意义。
来源:春秋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