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 年初春,南京城西的一处慰安所里,十几名衣衫褴褛的年轻女子被日军士兵按在长凳上。
1938 年初春,南京城西的一处慰安所里,十几名衣衫褴褛的年轻女子被日军士兵按在长凳上。
没有消毒棉球,也没有麻醉针,只有一支支带着锈迹的注射器,将一种淡黄色的液体推进她们的身体。
注射结束后,日军军医用日语在病历上潦草地写下“606”三个数字。
那串看似普通的编号,就是历史上罪大恶极的“606药剂”,给当时的受害者造成了一生的噩梦。
那么,606药剂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呢?今天文史君来与大家聊聊606药剂与慰安妇背后的故事。
抗战初期,日军内部“慰安妇”政策已经形成规模,大约有20000余日本女人跟随日军来到我国,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以及日军惨无人性的欲望,2万余名日本慰安妇远远满足不了当时日军的需求。
于是,日军开始将目光放到了被侵略的国家的女人身上。
他们无耻地将被俘虏的女性看作“军需品”,还将她们强制安置到了慰安妇管理所,很明显被俘虏的女性也成了她们严重的“慰安妇”。
据历史学者研究,在1932年至1945年间,日军强征了约20万至40万妇女作为慰安妇。
其中大部分来自中方、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
日军何其之多,即便慰安妇数量高达数十万,但依然无法满足所有日军的需求。
为此,那些女人一天要接待数十人或者上百人,每个人都身心俱疲。
时间一长,日军内部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日军士兵虽然释放了身心压力,但是大量士兵都感染了性病,甚至出现战斗减员的情况。
战斗减员,对于野心勃勃的日军来说,是不可容忍的事。
面对那一棘手的问题,很快引起了日本高层的注意,在日本高层的多次研讨下,很快找到了破解之法。
那就是给所有慰安妇注射一种叫做“606”的药剂,以阻止性病的传播。
为此,才有了文章开头日军给慰安妇注射药剂的场景。
对于日本国内的慰安妇,日本人还有所克制,没有对其大规模注射。
而对于被侵略国的慰安妇,日军则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残忍。在多次和超剂量的注射下,对被侵略国的慰安妇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606药剂,最早由德国医学发现。
1909年,德国著名化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与其日本助手秦佐八郎经过长达606次实验后。
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胂凡纳明”(Salvarsan)的化合物,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有效对抗梅毒螺旋体的化学治疗剂。
由于那是他们进行的第606次实验,因此该药物也被通俗地称为“606药剂”。
正因埃尔利希的重大发现,1908年埃尔利希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于人类在对抗性传播疾病方面,606制剂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后来那一制剂被日本人利用后,却成了无数慰安妇的噩梦。
606药剂,属于有机砷化合物,其活性成分与剧毒物质(三氧化二砷)具有相似结构。
那种药物通过砷元素与梅毒螺旋体中的硫基结合,破坏病原体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菌效果。
在医学应用初期,606药剂确实拯救了许多梅毒患者的生命。
埃尔利希本人深知砷化合物的毒性,因此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特别强调精确剂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后他还又开发出改良版“914药剂”,试图减少副作用,但疗效和毒性之间的平衡始终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为此,在正规医疗实践中,医生会严格控制606药剂的用量和注射频率,将其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当那种药物落入日本军方手中时,其应用完全背离了医学伦理和人道主义原则。
在日军看来,慰安妇本质上是“军事物资”而非人类,因此保护士兵免受感染远比保障那些女性的健康重要。
一位历史研究者指出:“按照日寇提出的'606药剂计划',所有军营内的慰安妇都必须注射606药剂。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不让慰安妇怀孕,可以随时被日寇士兵侵犯;另一方面是通过治疗患有梅毒的慰安妇,保证日寇士兵的安全,进而保证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与医疗规范要求的精确剂量和严格监控相反,日军往往对慰安妇进行频繁、过量注射,完全无视个体差异和基本医学伦理。
有资料显示,日军甚至会在女性刚被强征为慰安妇时就预先注射606药剂,无论其是否已感染性病。
那种做法背后的算计极其冷酷:既预防可能的疾病传播,又利用药物的副作用使女性绝育,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他们根本不管,过量和频繁的注射606药剂,会对慰安妇造成多么大的身体伤害。
要知道,606的副作用极大,至少会造成5大方面的影响:
1、终身不育
药剂中的砷化合物直接破坏卵巢组织,导致受害者在注射后数月到数年内陆续闭经,最终彻底失去生育能力。
2、多器官衰竭
砷的蓄积首先损害肾脏,引起急性或慢性肾衰竭;随后波及肝脏、造血系统,出现黄疸、贫血、白细胞骤降。
3、神经系统损伤
高剂量砷可造成外周神经炎,四肢麻木、刺痛,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4、皮肤与黏膜病变
反复注射后,皮肤色素沉着、大片脱屑,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口腔黏膜糜烂,进食困难。
5、剧烈疼痛与心理创伤
由于当时麻醉剂稀缺,注射过程十分痛苦且伴有剧痛。
而长期的身体摧残与失育带来的羞耻感,使幸存者在战后普遍罹患严重的 PTSD 与抑郁症。
更残忍的是,一旦梅毒复发,日军便再次注射“606”,丝毫不顾及剂量的叠加效应。
许多慰安所里的女性因器官衰竭或砷中毒在 20 岁前后便悲惨死去;侥幸活到战后的幸存者,也大多带着满身病痛和无法弥合的心理创伤度过余生。
可以说,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
当时,我国有20万女性被迫充当慰安妇,有的人终身不孕,有些人落下了一身残疾。
那是日军留下来的罪证,铁证如山,容不得日本抵赖。对于这样的国耻,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读者们,关于“606制剂和慰安妇”,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来源:半城风雨